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76142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本文刊载于财会通讯学术2007 年第 9 期,第 79-81 页】 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会计舞弊文化背景分析1 颜颜永廷永廷 2 李李亚军亚军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2;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咸宁 437100) 摘摘 要:要:文章在对比中西文化的基础上,从会计偏好、制度移植、会计规则制定及执行、企业内不 对称信息的流动等方面分析了文化背景对其的影响,认为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文 化中的消极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会纵容、强化会计舞弊的动机及后果。关键词:关键词:会计舞弊 文化差异 分析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

2、向以及人们普遍持 有的见解。 ”文化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 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庞朴,2004)。文化作为非正式约束的核心部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影响人 们的行为。 自会计信息作为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会计舞弊就与之形影相随。会计史上出现的重大会 计舞弊案件,实际上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规则和独立审计制度的重要因素,也引发了会计理论界和 实务界对会计舞弊的研究和探索。在利益相关者契约联结的现代企业中,会计信息因作为产出替代 变量(杜兴强,会计研究,2002

3、)无疑是缔约各方经济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力图从文化背景角度对 企业会计舞弊问题“以管窥豹” 。 一、中西文化比较一、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诠释,历史上许多学者都曾提出过精辟的见解。如李大钊在东西文明 根本之异点一文中认为:“东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点,即东洋文明主静、西洋文明主动是也。 ”王 建中在比较伦理学一书中列举了“中西伦理相异之处有五:政治伦理与宗教伦理、家族本位与 个人本位、义务平等与权利平等、私德与公德、尚敬与尚爱”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 书中指出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有“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协和万邦与征服世 界、和谐与斗争”四个方面。笔者以为,中西

4、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一)大陆陆文化与海洋文化文化与海洋文化 一般认为,由于历史上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欧洲(地中海一带)形成渔猎海洋文化,中国则形成农耕大陆文化。农耕可以使中国人长期地居住在一个地方, 遂逐渐形成以土地为本位、以家族(集体)为中心、重农、静态的大陆文化。地中海一带人们的游 牧渔猎则是一种流动的生活形态,并由此造就了发达航海业和兴盛的商业。海洋文化则呈现了家庭 观念淡薄、重商、崇尚扩张冒险和个人主义等与农耕文化不同的特色。 (二)重(二)重义轻义轻利与功利主利与功利主义义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虽不乏有功利主义的言论或主张,但自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

5、我如浮云”和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之言一出,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伦理 思想就一直成为了国人奉行的圭臬。再经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到宋明的 “天理人欲”之辨,遂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道义论伦理品格体系。故而贵义贱利的道义论就成为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评价的依据和标准。而西方虽亦有以善良意志的动机论作为评判道德的行为标准, 但最具影响力和占主导地位的乃是以边沁和穆勒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效果论。 (三)人性的(三)人性的“善善”与与“恶恶” 自汉代“独尊儒学”后,孟子的性善论亦就占据了我国人性学说的主导地位,逐渐地在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里,道德就是必要的善,即通过道德自律的内省修身等内

6、在 体验功夫,人人学做尧舜,从而达到“正己”的目的,成为与“天地合德”的圣人君子。孔子一生作者简介:1.颜永廷(1965.12) ,男,江苏涟水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2.李亚军(1973.6) ,男,湖北嘉鱼人,管理学硕士,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2周游列国,力图施展其治国安民的政治抱负。他的忠君孝亲的“仁学”后来被发展成为“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的“天理” 。 西方绝大多数哲人都是性恶论者:亚当斯密认为人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侵害他人 (即“经济人” ) ;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一个人人都是无赖的“无赖原则” ,预设人性为恶

7、。西 方的伦理传统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目的论还是义务论,都认为伦理 学就是求人生幸福之术(劳秦汉, 四川会计 ,2003)。如伊壁鸠鲁宣称人生至善的最高目标就是追 求幸福,亚里士多德亦认为至善即幸福等。西方经济学也与此一脉相承,其原本是一门研究在一定 资源约束(稀缺)条件下个体(经济人)追求自身幸福(welfare)最大化的学问;“效用(avail)”一词作为 英文方言不知何时、被何高人引用“喧宾(avail)夺主(welfare)”而讹传至今。 韦森教授研究 11 至 12 世纪地中海周边“商贸社会”间文化信念的差异发现(韦森,经济学与哲 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P23

8、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那些讲诚信、美德和善良的集体主义或社 群主义社会往往静滞于一种习俗经济而难以形成一个发达的现代商业体系;而不讲诚信道德且每个 人自私自利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主义社会却更容易衍生出一个法治的现代 市场经济体系来。也许是因为“人性恶”的预设,西方注重规则和法律体系建设,强调法治;而中 国“性善”论预设则注重道德教化,强调以德治国。前者形成以“罪”感为特征的社会,后者则形 成以“耻”感为特征的社会。 (四)(四)实实用主用主义义文化与基督教精神文化与基督教精神 信徒对基督的信仰是一种没有世俗心态的投入,信徒的得益主要是“此岸”内心的平安和喜乐以及“

9、彼岸”个人灵魂的救赎,而非纯物质及实用意义上的。从 历史上看,中国文化一直缺乏宗教精神。公元初传入中国的佛教,在近千年的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 融合中与中国道家老庄哲学结合,才形成了以辩证思维为特征的小乘禅宗(中国特色的佛教) 。 “Made in China”的道教,是在佛教传进中国的一百四十多年后由东汉张道陵创立,且教义十分混杂(如大杂 烩式的八仙),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中国人求神拜佛大都带有投资、交易的心态和功利、实 用主义色彩,如祈求福、禄、财、子等,而且要讨价还价、灵验了再“重塑金身” (包赚不赔) 。 “神” 、 “佛”往往成了收受贿赂的对象和排忧解难的帮手。 (五)家族主(五)

10、家族主义义与个人主与个人主义义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主客分立的“天人相分”观,认为人的地位和力量是独立于客观世界的。尤其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后,个性解放和独立自主、天赋人权等伦理精 神更是深入人心, “科学” (“人与物”的关系,基督文化认为科学的本质是为了解读上帝的奥秘) 和“民主” (“人与人”的关系)成了西方伦理文化的两大支柱。无论是欧洲的海洋文化还是美洲的 移民文化无不推崇个人主义,因而以个人的权利为中心,以自由、民主、平等为基石的个人主义是 西方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一直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天人合 一” ,在人与人之间社群关系上注重集体主义。中

11、国的集体主义实质上是以“大我” ,即以“家族” 作为核心单位。中国传统人伦关系核心是:父子(君臣仿照父子关系) 、兄弟(朋友仿照兄弟关系) 以及夫妇。 “家”可以说是儒家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家族伦理是儒家文化的基础与核心。中国集体主 义以家族、农耕为背景,形成以宗法、集权、等级为特征的文化传承。 (六)宗法等(六)宗法等级级与平等自由与平等自由 宗法等级制度,由以血亲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和以君王为中心的国家两大体系构成,个人只是依附于家族群体和国家整体下的组成分子,只有义务而无权利和独立性可 言。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上尊下卑的服从,即个人对宗族和国家的绝对的等级 服从。而西方的人权伦

12、理,早已把人同自然界划分开来, “人是万物的尺度” ,必然高于万物,古希 腊人骄傲地把自己称作“自由人” ,实际上那就是自由意识的开端,通过后来的启蒙运动, “不自由, 毋宁死”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故而服务于人的西方传统伦理最根本的原则,无非就是体现个人权 利的平等自由。 (七)符号与形声文字(七)符号与形声文字 语言文字的变迁很少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故而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对文 化传承的一个纵向制约因素。语言文字影响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印欧语系流线型的3符号文字、复杂严密的语法结构等,使西方文化呈现逻辑性强、习惯从具体到整体的思维程序(如地 址、时间等的排序)、用脑认识世界的智性科学

13、等一些特征。中国的语言文字则与西方相反,不是流 线型的、符号化的抽象的表示,而是一种外部世界的缩影,是可以感知的形声字。中国的语言文字 使中国文化呈现偏好形象和直觉思维、习惯从整体到具体的思维程序、用心认识世界的理性科学的 一些特征。 中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有着令人屈辱的近现代史。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建立 “民主共和”制度、从十月革命迎来马列主义到今天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西文化的 碰撞与融合从未间断。19 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西学东进,西方文化也呈 强势随之涌入。从本质上说,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一切文化生而平等,很 难做出孰优孰

14、劣的价值判断。从几千年文明史看,文化之间的角色充满了转换和兴衰更替(海因里 希贝克主编,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P26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二、会计舞弊的文化背景分析二、会计舞弊的文化背景分析 早在一百多年前,蒲鲁东就提出把会计当成解决社会、经济和正义问题的最重要手段 (Proudhon,1868)。会计信息的“见证”角色和在资本市场显示出的“公共品”属性,使其参与着社 会上形形色色的利益分配过程,因此不可能只关注经济效率而不顾及社会后果(陈国辉等,会计研究 ,2003)。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背景之下,会计已经很难独善其身。当今,国际会计 准则(IAS)要解决的核心

15、问题是如何实现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的协调。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程度、 市场运行机制、法律环境、政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使得统一会计标准的制定与 实施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各国文化差异对会计的巨大影响尤其不容忽视。(一)文化差异影响会(一)文化差异影响会计计偏好偏好 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管理模式可以移植吗?这就是管理学中的著名争论收敛与发散争论(convergence vs divergence debate)。收敛假说认 为合理或有效的企业经营模式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并不受文化的影响;发散假说则认为经营管理 镶嵌(embeded)在地区或国家的文化背景之下,任何

16、有效的经营模式都会因文化而异。霍夫斯塔德 (Geert Hofstede)从文化差异角度对组织进行研究认为,民族文化(包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 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化与女性化等四个维度)对雇员与工作相关的价值观和态度起着主要影响。 Sidney Gray 将 Hofstede 的成果进行发展,对文化价值和会计价值进行了比较,提出存在会计文 化价值,即文化差异导致在会计偏好方面的不同价值取向,并列举了对四种对应的会计文化价值: (1)专业化与会计准则选择的法律约束;(2)统一性与执行会计准则的弹性;(3)审慎性与财务报告中会 计估计的乐观主义;(4)保密性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John B MacArthur 通过对 IASC 第 32 号征求意见稿(E32:财务报告比较 ,1990 年发布)反馈 意见的整理,进一步考察了 Gray 关于文化价值同会计价值关联的假设。由于所涉准则的数量之大和 重要性之高,E32 在发布后引起各大公司和会计组织的极大关注,纷纷就文化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