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局域网网络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54436 上传时间:2018-04-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死海不死》局域网网络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死海不死》局域网网络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死海不死》局域网网络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死海不死》局域网网络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死海不死》局域网网络课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死海不死局域网网络课教学设计 河北迁安首钢矿业第四中学 张海涛 一、教学目的 (一)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增大语文 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 (二)利用自制的教学课件,以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死海的特征、成因,死海的今天和明天; 2理解叙述与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够找出说明文中说明、叙述、描写的内容,能够抓住文中对事物进行 说明的关键性语句。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关心自然界生态平衡,培养学生环

2、境保护的意识和学科学、用 科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叙述、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用神话传说对说明死海的特征和成因对说明死海的特征和形成所起的 作用。 (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 通过提供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前景和背景知识,在各个教学模块设置相关知识 点的讨论题,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查询信息、整理信息,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媒体(三)教学媒体 网络教室局域网、自制的死海不死教学课件 (四)课件设计思路(四)课件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需要,集成声、图、文、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编辑、制作、合成多个具有 交互性的教学模块,为学生自由提取信息、理解课文营造良好的环

3、境。课件结构如下: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教师控制网络,实施全体教学)(一)导入激趣(教师控制网络,实施全体教学) 将学生的计算机屏幕设置为展示死海不死课件的首页,用制作的 Flash 影片导入 新课。首页画面这样布局:顶端用不断变幻的星光将死海不死的课题衬托得非常醒目。 几幅死海图片做成的小影片在右上角连续播放,不断变化,勾起学生的强烈探求欲望。中 心位置将奴隶们屡淹不死的叙述和描写文字做成时隐时现的效果,与背景音乐月光相 映衬,表现死海波涛此起彼伏,鱼虾水草不能生存,人不会被淹死的神秘浪漫色彩。此时, 再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死海不死的标题看起来很矛盾,两个“死”各是什么含义? 这个死

4、海到底有多么神奇?下面我们先来读一遍课文。 (二)讨论自学(学生控制单机,翻阅资料库,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二)讨论自学(学生控制单机,翻阅资料库,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学 学习 习目 目标 标朗 朗读 读死 死海 海图 图片 片重 重点 点词 词语 语死 死海 海特 特征 征死 死海 海成 成因 因今 今天 天明 明天 天内 内容 容理 理解 解说 说明 明方 方法 法说 说明 明顺 顺序 序说 说明 明语 语言 言文 文体 体知 知识 识质 质疑 疑创 创新 新归 归纳 纳小 小结 结自 自学 学导 导读 读资 资料 料集 集锦 锦同 同步 步练 练习 习2 2同 同步 步练 练习 习1 1迁

5、迁移 移练 练习 习练 练习 习反 反馈 馈首 首页 页教师控制网络,提示学生如何进入自学页面,按照课件的导读提示自学。然后网络 恢复,学生控制自己的单机,一人一机三人合作自学。 第一步:进入内容理解页面,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死海的特征、成因及开发与前景。第一步:进入内容理解页面,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死海的特征、成因及开发与前景。 在这个页面,学生可以点击朗读, 听配有图片和文字的课文录音;可以点击死海图 片,观看人躺在死海上看书的图片、卫星拍摄的死海位置图、死海上漂浮时析出的结晶盐 图等各种图片;观看死海成因动画。为帮助学生把握死海特征,在死海特征页面设置 3 个 讨论题: 下面几句话里加点的“

6、死” ,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A.A.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鱼虾水草不能生存) B.B.真是“死海不死” 。 (人不会被淹死) C.C.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干涸) “死海不死”的“死”与“不死”是由什么决定的?(海水的咸度太高) 死海的特征是什么?请选择 A. 人能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B. 没有鱼虾、水草等生物生存;C. 含有很多矿 物质; D. 海水的咸度很高。 (答案是 D)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提示两点: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人 不会淹死,鱼虾、水草不能生存是不是死海与其他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决定人不会下沉、 生物不能生存的是死海海水的咸度太高,还是

7、含有很多矿物质,辨析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死海成因页面,结合制作的 Flash 死海成因动画,设置一个为动画编写解说词的训练, 让学生将解说词编写在表单文本框中。 (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这是地理因素;其 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这是化学因素;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沉淀的矿物质越 积越多,这是物理因素。 ) 今天明天页面,设置三个文本框,让学生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死海的昨天、 今天、明天,将三句话写在表单文本框中。(昨天: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 今天:工业 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海面日趋下降。 明天:可能干涸,死海真的要死了。 ) 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教师根据

8、进展情况适时点拨,最后用 top2000 网络管理系统点播 三个小组中的三个学生的页面,总结发布第一阶段的学习结果,交流后归纳。死海特征和 死海成因是重点,在学生阐述时,要提醒其说明理由。死海的成因要引导学生将其分为 “处在大裂谷中段”、“含有多种矿物质”、“不断蒸发”三点,以便更清晰地把握。 第二步:进入第二步:进入文体特征文体特征页面,引导学生从文体的角度理解课文。页面,引导学生从文体的角度理解课文。 设置设置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说说 明顺序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语言三个页面。三个页面。 过渡语: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说明文要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请同 学们参照资料找出本文运用的说

9、明方法,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带领学生进入自学的第二部分。设置如下学生活动: 参照常用说明方法表和常见说明顺序表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 (不总结发布,只在小组内完成) 。 讨论 第 2 段和第 5 段的神话传说属于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死海的特征和成因有什么作用? (第段的传说说明了死海的表面特征,第段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 的探索。 )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若去掉这两段,文章的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第 3 第 5 两段采用的是叙述和描写,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叙述奴隶们屡淹不死的传说,印证 了死海海水浮力大、咸度高的特征,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使作

10、品更有神奇色彩,增强 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同时说明了死海的历史悠久。 引用先知鲁特的传说,是为了说明死海 的成因。除了使文章增添神秘色彩外,其目的还在于将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变化的幼稚认 识与现代人的科学认识作对比,表明人类对死海成因的认识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 ) 两题的设置旨在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叙述、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突 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第一步一样,学生自学一段时间后,选三个小组进行总结发布,交流明确这一部 分内容。 第三步:进入质疑创新页面。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对说第三步:进入质疑创新页面。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

11、对说 明文文体特点的把握,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资源的思想熏陶。明文文体特点的把握,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资源的思想熏陶。 这一部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设置了两个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十多篇说明文,根据 你对说明文的了解,你如何评价运用叙述、描写进行说明的写法? 死海是宝贵的自然资 源,它不仅拥有丰富的氯化钾、氯化钠等矿物质,还蕴藏着石油,死海的海水还能治各种 疾病。面对其将死的现状,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拯救死海? 这两个问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的质 疑精神、创新意识和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珍惜稀有资源的思想意识。 这里,不用对或错来评价学生的观点,鼓励他们大胆说,只要有自己

12、的观点,能清 楚地表达出来就给予肯定。 (三)练习巩固(三)练习巩固 共设计了三套练习题,根据课堂情况随机选用。分同步练习、迁移练习两类。若时间 紧,只选用迁移练习,检测学生能否分辨说明文中的叙述、描写与说明,能否理解叙述、 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若解答顺利,再让学生自由抽取同步练习训练。这样安排旨在提 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快速迁移。 (四)归纳小结(四)归纳小结 利用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屏幕演示,问题是: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各是什么含义 ?死海的特征是什么?死海的形成有哪三点 因素?本文我们学习了说明文的何种写法?这种写法的优点是什么? 最后布置作业:课下查找资料,继续寻找拯救死海的可行措施,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 来,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生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资料集锦查询学习信息,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点拨、指导、辅导作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实现课堂学习目标。 四、教学设计评析 (一)利用网络教学模式,以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 能力,合作学习的精神,动手、动口、动脑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自学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自学形式体现主体作用,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自学的形式、讨论的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实了分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