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36946625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4.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姓名:邓玉芬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吴晓妮;犹家仲20060401II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余华的新历史主义叙事从解构到重铸从解构到重铸院(系) :文学院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研究生:邓玉芬指导教师: 吴晓妮博士犹家仲教授内内 容容 提提 要要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很引人注目的作家。对历史的关注和叙述,始终是余华创 作的一个方面, 以前的论者多津津乐道于其作品独特的形式和主题, 而很少关注到这一点。 本论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以新历史主义批评为方法论,并引进福柯的权力理论,对 余华的

2、历史叙事进行了较详细的阐释,从而试图为后来的余华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一共由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章侧重从国际国内背景及作家个人写作三个方面,分析了余华新历史主义叙事的 语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面对欧美批评界和文学界里重新恢复历史意识的 呼声,国内高度紧张的政治文化氛围,以及作家自己为内心写作的愿望,余华选择了叙述 历史。 第二章由两个小节构成。第一节以新历史主义为批评武器,重点阐述了余华对传统历 史观的质疑,即从“历史的文本性”和历史的偶然性两个角度出发,对历史的客观性和必 然性提出了质疑,认为任何对历史的叙述和阐释都不可能是完全客观和真实的,它必定具 有某种虚构性;而历史

3、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种种偶然因素,所以,身处历史之中的个 体,其命运势必体现出无常性。第二节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分别从边缘人物、边缘意识 和边缘结论三个方面, 彰显出余华对传统历史叙事的无情解构和颠覆, 并指出在余华看来, 所谓的历史进步只不过是以牺牲小人物的利益,以小人物的鲜血和死亡为代价的,历史理 性的后面其实包藏着残忍。 第三章着重探讨余华对“小历史”建构。当余华意识到自己已把传统历史解构得支离 破碎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了最富有活力的中国民间社会。他从民间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以民间文化和民间精神为基石,重建了一部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民间历史” 。这种“民 间历史”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

4、人类性,它已超越阶级、种族、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 态,成为一种文化寓言。关键词关键词:余华新历史主义历史叙事权力民间IVhistory into pieces, Yu Hua turns to the Chinese folk society that is full of vitality. He finds hope and strength from folk, and rebuilds a“folk history”on the basis of folk culture and spirit, which bears both nationality and humanity, g

5、oes beyond class, race, culture, and the idea of value, the ideology, and becomes a kind of cultural fable.Key words:Yu HuaNeo- historicismhistorical narrativepower folk庵彩即铌尤謦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6、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研究生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引引言言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很引人注目和很有影响力的作家。自从 1986 年发表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

7、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其作品独特的形式和主题受到了国内外批评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十部作品” 。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 俄文、 意大利文、 荷兰文、 挪威文、 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佛文学奖(1998 年) 、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 年)等。虽然,余华的作品在国外大受欢迎,他本人也常常被邀请去演讲,但真正研究他作品的外国人几乎是凤毛麟角。而在国内,研究他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研究的角度也是五花八门,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从存在的角度出发,探讨作品中的暴力与死亡主题

8、;二,从内部结构入手,阐释作家的语言叙述和结构技巧;三,对作家作品进行文化分析,指出作家的文化转向;四,从影响与接受的角度研究作家作品所受到的外国文学的影响。这样的研究总让人觉得有点遗憾,因为在余华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事件,无论是前期的中短篇小说,还是后期的长篇小说,历史都是余华思考的一个重点。然而,很少有批评者关注到这一点,即使关注到了,也只是浮光掠影、一笔带过。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对余华文本中历史叙事分析得较为深刻的唯有张清华先生的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 。张清华认为,余华是一个总体上“哲学倾向”大于“历史倾向”的作家,所以他着重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层面上分析了余华的历史叙事。

9、历史是一本苍茫的大书,不同的人书写会有不同的效果。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余华,经历过史无前例的文革,也目睹过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自然有别于他人。在他笔下,正统历史如同一个跳梁小丑:虚假、荒诞、滑稽、受人怀疑,并且在他那与众不同的边缘视角里,正统历史迅速走向瓦解。正统的历史大厦坍塌之后,余华从民间吸取到养分和力量,重铸了一部有别于传统的“民间历史” 。鉴于以上情况,本论文立足于比较文学的角度,以新历史主义批评为方法论,并引进福柯的权力理论,具体分析了余华的历史叙事。这里所说的历史叙事,即是一种言说历史的话语模式,诸多历史事件依作者的讲述顺序排列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余华正是

10、通过强调隐含于历史叙事之中的主体意识,而与“新历史主义”对历史的基本看法不谋而合。因此,本文把余华的这种历史叙事称为新历史主义叙事。所谓“新历史主义” (New Historicism) ,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崛起于美英文学与批评领域内的一种批评方法或称潮流。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 它是一种对历史 “文本” 加以释义的、 政治解读的 “文化诗学” 。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历史的“文本性”或“话语化”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文本或者话语,因为我们接触到的不是历史事实,而是一堆语言符号对被视作历史事件的叙述。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实际上都是作为

11、文本的历史。而“文本”不但取决于客庵彩即铌尤謦观的历史,更取决于写作者的修辞态度,取决于他的解释方式、解释角度与价值立场;二、历史语境。针对形式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的非历史倾向,新历史主义试图在文学及文学批评领域内恢复历史意识。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情境是不可恢复的,因为阐释者无法抛弃他的现实身份和处境进入历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进入历史语境的同时,我们也在面对自我的意识;三、 “文化诗学” (poetics of culture) 。文化诗学的实质是把文学置于文化视野中:文化构成一个强大的控制体系,文学在其中生长呼吸;同时,文学是文化的构成要素和记载方式之一。文化诗学肯定文学文本与政治、社会文

12、本的“互文性” ,即相互建构的关系。它的目的之一是从事文学和意识形态关系的考证和剖析。余华的创作中暗含了新历史主义的某些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他遵循内心的真实性,关注个体命运在历史中的处境,把所谓客观、真实的传统历史拆解为极具主观色彩的文本化的历史,把必然的连续的历史化为偶然的断裂的历史;他关注社会现实,但又疏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他试图通过边缘人物、边缘意识和边缘结论颠覆历史理性和主流意识形态,发出自己的声音和呼喊, 从而完成对社会大众的启蒙, 达到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的 “互塑” ;他钟情于民间,民间文化养育了他,也孕育了他的创作,他以粗朴浑厚的民间文化和强韧不屈的民间精神铸就了一部民间“小历史”

13、 ,这既是对传统“大历史”的对抗,也是对它的有益补充,同时还显示出余华对人类存在的深切关怀。中国当代文坛是一个众声喧哗而又独自为营的地方,每个人独守自己的一方小小的天空,说着只有自己才能听得懂的梦呓。而余华是“一个秉持了良知与痛感的作家” (张清华语) ,他在叙述历史的时候, “体现了一个强有力的良知的意志” ,这源自他对中国底层百姓的体恤和对人类的人文关怀,余华常常提到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写的两句诗: “所有人的损失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因此你别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是为你敲响。 ”这是我选择余华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也是我敬佩余华的地方。第一章第一章余华新历史主义叙

14、事之语境余华新历史主义叙事之语境20 世纪对于世界人民来说, 是一个刀光剑影、 血火洗礼而又瞬息万变的不平凡的世纪。当世界人民艰难地跨过 19 世纪的门槛,满怀信心地期待 20 世纪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却是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两次世界大战。大战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损伤,人们普遍对未来感到绝望和恐惧,而对战争的灾难记忆犹新。二战过后,人们的精神创伤还来不及抚平,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这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从战后废墟上站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科技的带动,经济上得到空前的发展,物质上得到极大提高,科技的高度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但人们的自由度越来

15、越低,精神异化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精神空虚到了极点,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未给人类带来相应的精神文明。因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面临的是资本主义愈加尖锐、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第三世界高涨的民主运动和逐步实现独立的殖民地,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僵持冷战,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思想领域里的不停斗争,以及西方社会内部各种思潮的泛滥,这都使得人们面对即将到来的世纪无所适从。人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无限放纵自己的欲望,丧失了主体和自我。60 年代的激进主义就是一场混合了吸毒、斗殴、性解放、摇滚乐为一体的精彩闹剧,这实质上是一代人的情绪宣泄,他们没有坚定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只会用疯狂的举动来宣泄自己内

16、心的恐惧和绝望,同时,这也是人们用以反抗权威和意识形态的方式。到了 80 年代,对权威的破坏和不确定性倾向的增长变得更加普遍。人们处于没有权威、丧失中心的分解状态的世界图景之中:公开性、异端说、多元主义、折中主义、随心所欲、反叛、扭曲变形(deformation)1.而二战后在理论领域出现的以解构为中心的各种主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样一个多元分解的时代, “人”和“历史”注定了要死去。在 19 世纪,尼采就惊呼“上帝死了” ,一百年以后,福柯又宣称“人死了” 。事实上不止是福柯,勃兴于二战后的后现代小说创作,其宗旨就是嘲弄人的主体地位,颠覆历史的必然性。 “后现代小说不去追踪人类整体性的历史意识,不去探求永恒而内在性的超验存在。而是倾向于追求自反性或元虚构,它反映了一切语言都是自我指涉的这一认识观,后现代小说热衷于创造一种兼收并蓄的文体,把历史、政治、文学传统和个人本质的重大素材转变成幻想、黑色幽默或启示录式的寓言, 以及夸夸其谈的个人抒怀。 ”2在后现代主义小说那里, 人失去了主体,历史被夷为平地,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