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92973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居民点的空间分布GISGIS研究研究-云南省拉祜族为例云南省拉祜族为例摘要摘要 空间分析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利用ARCGIS软件提取了 研究区DEM的高程、坡度、坡向信息与国家1:25万基础地理地理信息数据提 供的居民点、水源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拉祜族居民 点的空间分布与高程、坡度、坡向、水源的定量关系,揭示了自然因素对本区 居民的影响程度,为人们更好地了解拉祜族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提供了依据, 也为政府做好本区的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据。1 引言 居民地,又称“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作为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而集聚定居的各种形式的居

2、住场所,占有一定的空间,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1。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发展与特定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类型。不同的区域类型因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差异,往往会形成不同形 式和特点的居民点。本文选取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拉祜族居民点分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 GIS 技术的空间分析方法,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各地形因子,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量化 研究区居民点分布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揭示拉祜族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此来探讨 云南省拉祜族自身发展与其所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拉祜族的生活 环境,也有利于拉祜族逐步建立一个人地和谐的生态环境。 2 研究区介绍 拉

3、祜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 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拉祜族人口为 41.15 万人,其中云南省为 40.83 万人,80%分布于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余分布在西双版纳、 红河、玉溪等地州。1998 年全省拉祜族有 42.13 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的 3.18%。据 2000 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拉祜族有 447631 万人.云南省澜沧县是全国惟一的拉祜族单 一民族自治县,共有拉祜族 19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42%。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 系南段,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动植物种类繁多。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纳(汉族称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他

4、称倮黑、 锅铁、苦聪、目舍等。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源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 2 。拉祜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服饰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且因支系、居住地不 同而有所差别。拉祜族传统的住房为干栏式木桩斜顶楼房,部分为土掌房和竹木结构草房。 拉祜族恋爱社交自由,婚姻一般为族内婚,普遍实行从妻居。拉祜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 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以原始宗教的信仰最为广泛。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扩塔节)、火把节、尝新节、月亮节、祭祖节、清明节、二月八、圣诞节、洗手节等。 拉祜族的民间文学牡帕密帕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于一体的拉祜族文化“百科全 书”,是拉祜族民间文学

5、的珍品。拉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乐器有葫芦笙、小 三弦、竹弦、口弦等,尤以葫芦笙最为普及。舞蹈种类繁多,其舞蹈形式多为大型集体舞, 男女老少齐上场,用舞蹈再现劳动场面、模仿动物的动作,欢庆丰收,共同娱乐3 。党和政府在拉祜族主要聚居地区先后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 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2研究区位置如图(图 1): 图1 研究区位置示意图Fig1 Schematic map of the studying area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有从 Astern GDEM 下载的 30 米分辨率的云南省

6、DEM 和国 家 1:25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最新数字化信息,其中后者提供了居民点、水系等数据 层。 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根据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结合独龙江流域的 区域地理特点,并充分考虑到数据采集的可行性和定量分析的可操作性,确定在居民点空间分 布的定量分析中采用以下一些主导因素:1)海拔高度;2) 坡度;3)坡向;4)水源条件;5)起伏度3图2 研究区DEMFig2 The DEM of the studying area 4 技术流程: 从 Astern GDEM 下载的 30 米分辨率的 DEM 后,利用 GIS 软件拼接,再利用云南省 省级行政区进行裁剪,得到云

7、南省的 DEM,然后利用独龙族分布区进行裁剪,得到研究区 DEM(图 2)后利用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对 DEM 进行高程、坡度、坡向分析,得到含有 高程、坡度、坡向信息的 GRID 数据层,再分类后与居民点分布转化成的 GRID 信息的数据 层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居民点与水系的关系则通过对水系进行缓冲区分析来完成。主要技 术路线图如下(图 3)4坡 度度坡 向 向 向缓冲区分析栅格转化海 拔云南省 DEM研究区 DEM国家 1:25 万基础地 理 地理信息数据库空间叠置分析居民点分布关系数据库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水系分布居民点分布起 伏 度图3 技术路线Fig3 Flow chart of t

8、he studying process5 居民点分布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5.1 海拔与居民地分布关系的定量分析 在众多自然因素中,海拔对居民地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人类必须在一定的气 温和气压条件下才能健康的生存,而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压和气温都逐渐下降,直接 制约着人体的生理机能。一般来说,越是海拔高的地区居民地分布密度越小,人口也越少。 地势高低格局影响着土地资源开发难易程度, 随着高程的增加,农业生产也会受到限制。 利用 ARCGIS 空间分析中重分类工具,对究区 DEM 进行高程再划分,得到高程再分 级图(图 4),再把居民点数据层与其叠加,便可得到高程与居民点空间关系的统计表(

9、表 1)5图 4 高程再分级图Fig4 The reclassification map of elevation表 1 研究区地势高程分级及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统计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vation and human settlement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ing area居民点密度=各高程居民点个数各高程分带面积 各高程带土地面积比重=各高程分带面积研究区面积 各高程居民个数占居民点总个数百分比=各高程带居民点个数研究区居民点总个数分级号高程划分(m)栅格数各高程带土地面积比重各高程居民地个数各高程居民地

10、个数占总个数百分比(%)居民点密度(个6(%)km2)1200100010.000012460002100015006219267.748937284.880.05004315002000413152851.477129952.090.080412420002500263248432.7996424041.990.1017215250030006099657.59990771.220.012751630003500300470.37437300073500400020.00002490008400045000000094500560700000合计8025953 1005741000从上表可以

11、看出拉祜族普遍居住在海拔在 1000 米以上的山区或半山区,海拔 1000 米 以下无人居住,海拔 15002500 米的高度,占研究区面积 84.2767%的土地上个居住了 94.08%的居民,而 3000 米以上几乎无人居住,这与海拔越高越高气候坏境越恶劣,越不 适于人类居住有关。 5.2 坡度、坡向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的定量分析 利用 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对研究区 DEM 进行坡度分析,得到坡度、坡向数据集, 然后再重分类坡度、坡向数据集得到坡度重分级图(图 5)和坡向重分级图(6),再把居 民点数据层与其叠加,便可得到坡度、坡向与居民点空间关系的统计表(表 2、表 3) 521 坡

12、度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的定量分析 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地变的愈加细碎,可供人类居住和农业耕作的大片成块土地变的不足,水 土流失程度增加,生存环境变的恶劣,对农业耕作和人类居住造成一定难度与限制。7图 5 坡度再分级图Fig5 The reclassification map of slope表 2 研究区坡度分级及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统计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lope and human settlement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ing area居民点密度=各坡度居民点个数各坡度分带面积8坡度带土地面积比重=各坡度分带面积

13、研究区面积 各坡度带居民个数占居民点总个数百分比=各坡度带居民点个数研究区居民点总个数分级号坡度划分()栅格数坡度带土地面积比重(%)各坡度带居民点个数各坡度带居民点个数占居民点总个数百分比(%)居民点密度(个km2)102715690.9644542111.910.17077542276964739.3855768815.330.14038993715231219731.1588521737.800.104277941525292799039.457220135.020.076275352535115461415.55942498.540.04715386352578313.47449681

14、.390.0344756合计7420674100574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25),地理条件比较恶劣。 5.2.2 坡向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的定量分析 坡向直接影响光照强度,而光照强度又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指标,分布在阳坡上 的房屋采光性也会更好。9图 6 坡向再分级图Fig6 The reclassification map of aspect表 3 研究区坡向分级及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统计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pect and human settlement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ing area居民点密度=

15、各坡向居民点各坡向分带面积10各坡向所占百分比=各坡向分带面积研究区面积 各坡向居民点个数占居民点总数百分比=各坡向带居民点个数研究区居民点总个数分级号坡向分级栅格数各坡向所占百分比(%)各坡向居民点个数各坡向居民点 个数占居民地 总数百分比 (%)居民点密度(个km2)1缓坡地279350.376448350.870.19887442北坡5228037.045223498.540.104140 3东北坡103815013.989976310.980.067428 4东坡92197512.424419115.850.109668 5东南坡80534010.852656511.320.08967

16、9 6南坡99117413.356935810.100.065018 7西南坡99972513.472167312.720.081133 8西坡86528411.660456912.020.088603 9西北坡79420410.702596811.850.095134 10北坡4540846.119174335.750.080749合计 7420674100%574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阳坡(包括西南坡、南坡、东南坡、东西坡的各一半)占研究区面积 的 49.72%,居民点个数为 276 个,阴坡(包括 西北坡、北坡、东北坡、东西坡的各一半) 占 49.90%,居民点个数为 293 个。阴坡的面积要略大于阳坡的面积,住在阴坡的居民点要 多于住于阳坡的居民点。因此从坡向角度来看,居民点的分布不是太合理,这可能与研究 区复杂的地形条件使得拉祜族的住所不得不依山而建依地势而建有关。 5.3 水源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的定量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有了足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