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20340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1淮安模拟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 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 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正确的 是( ) 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A B C D 1A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含的选项即可。22011醴陵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

2、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 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受冷遇和 董仲舒受重用的原因。 材料二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 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材料三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家的行为模式,而且

3、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 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 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了一种弥足 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 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 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髓(3)据材料三,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大国争霸、以暴力建立新的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董仲舒的

4、 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爱国、自强、好学、诚信。(3)内容: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团结协作。 影响: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 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第(1)题再现所学回答,第(2)题可从材料中 概括得出,第(3)题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得出。课标文综 16.O12011福建卷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 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5、 课标文综 16.O12011福建卷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题干 强调的是德礼、刑罚与政教的关系,德礼是本,刑罚是用,二者缺一不可,故选择 D 项。 其他选项都是强调德礼与刑罚之间的关系,故排除。课标文综 12.O12011广东卷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课标文综 12.O12011广东卷 C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仁政 的思想。研读题干材料,大意是:行仁政,要从划分

6、、确定田界开始。田界确定了, 分配土地,制定俸禄标准也就解决了。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前提是“经界”,即解决土地 问题,故选择 C 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徭役赋税、均贫富、民贵君轻的思想,可排除 A、B、D 三项。文综 37.O1、R1、R32011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 答无效)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 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

7、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 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 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 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 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 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

8、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 治。(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文综 37.O1、R1、R32011全国卷 【答案】 (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 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

9、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 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 “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 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有关中国古代民本 思想及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迁移能力。第(1)问通过阅读材料即可归纳,难点在于什么是中 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内涵,什么是其理想政治。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区分。根据所学知 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是讲君民关系,而其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就是其理想政 治。答题

10、时需要注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地归纳。第(2)问通过阅读材料不难归纳二人 思想的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代表,孙中山是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领导人,二人思想的相同点也就容易回答了。第(3)问第一小问需要更多地结合所 学知识加以回答,并要注意审题,两种思想的关系既包括联系,又包括区别;第二小问只 需要回答清楚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产生的背景即可。课标文综 12.O12011浙江卷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 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罗马法的基础 雅典民主制

11、的重要条件 A B C D课标文综 12.O12011浙江卷 C 【解析】 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 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符合题意。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不符合题意。 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以蕞尔小 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 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不符合题意。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 颇为原始的直

12、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符合题意。课标文综 37.O1、M2、Q42011重庆卷 国家政策与知识分子的命运息息相关。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 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 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 50 余起文 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 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怀疑主义、独立思想,都是没有活动余地的。没有自由 工会,没有出

13、版自由和结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对宗教的有限的宽容。适应这个体系的某些 苏维埃犹太人却发现自己受到较多的宽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岗位。但是多数犹太人 仍面临着怀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务上受到困扰。艺术、文学,甚至科学都变成了政 治宣传的工具。创新性、试验性的作品以及从事它们的人员在苏维埃文化生活中 消失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 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对于恢复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邓小平在 1975 年就有过这方面的设想,但由于 “四人帮”发动了“反击右倾翻

14、案风”运动而未能实现。但他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 家的长远发展出发,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 年)邓小平果断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顺 民意,得民心,改变了整个中国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为中 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展示着骄人的才华,贡献着无尽的力量。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苏联思想文化状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状 况带来的严重后果及产生的根源。 (3)指出材料三体现的邓小平的思想以及他决定恢复高考的动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学知

15、识,说明邓小平这种思想和恢复高考的决定对当时知识分子和中国青年命运的影响。 (4)在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你认为应该怎样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 极性? 课标文综 37.O1、M2、Q42011重庆卷 【答案】 (1)一方面罗致文人大规模地编纂各 类书籍;另一方面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迫害知识分子。 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破坏了文化遗产;文字狱加强了文化专制,造成了 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怀疑主义和独立思想受到严格限制;没有出版和结社自由;对宗教持有限的宽容态 度;艺术、文学、科学成为政治宣传的

16、工具;创新性、试验性作品遭到扼杀;创新性、试 验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给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高度集中的经 济政治体制(或斯大林体制)。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扭转了多年来 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 (4)略。 【解析】 本题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化政策及其原因与影响,前三问都旨在考查学生从材 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不难归纳出 两方面的史实,但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影响。第(2)问特点的归纳要紧 密结合材料,逐字逐句归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