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916991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85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今农业日年第期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农业概述俞为洁引言浙江境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据初步统计,已发现有一百多个。解放后最先发掘的是老和年和良浩年,随后发掘了湖州的钱山漾、年和邱城年、杭州水田贩一年、嘉兴马家洪年、余杭安溪一年、嘉兴雀幕桥年、嘉兴双桥年、余姚河姆渡一,一年、桐乡罗家角一年等等。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和杭州湾以北的杭嘉湖平原。本文拟就这些遗址的出土物为主要依据,对杭州湾地区的史前农业作一综述性的探讨。一、杭州湾地区史前文化简介杭州湾地区史前文化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可分为四大发展序列河姆渡文化、马 家 淇文化、楼泽文化和良诸文化。简介如下河姆渡文化年在余姚河姆渡发现河姆

2、渡遗址,遗址包括依次叠压的四个文化层。四个文化 层 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因袭关系清楚,一些基本的文化特征贯穿始终,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其 中第三、四文化层为早期,第一、二 文化层为晚期。以后在河姆渡附近地区又陆续发现同类文化遗存十多处。从总体上看,河姆渡早期文化主要见于宁绍平原,晚期则扩展 到舟山群岛。河姆渡文化距今年左右,延续近二千年。河姆渡文化早期以骨质工具为主,石 器 相对 不发达。种植水稻,骨招是 当时主要的农具。驯养了狗、猪,可能还有水牛。但采集渔猎仍是很 重要的经济部门。人们主要烧制夹碳黑陶。以 釜 煮 米 成糜,钵盛而食,后来又出现了甄。住杆栏式木屋。河姆渡遗址中还出现了我国

3、迄今最早的漆器和玉质饰品,以及“双凤朝阳”牙雕等精美艺术品。河姆渡文化晚期,陶器以泥质灰陶和红陶为主,炊饮器中,鼎、豆增加,生产工具则以石器为主。河姆渡遗址动植物品种鉴定及抱粉分析表明,当时这一带属亚热带气候,相 当于今日海南岛以及越 南、老挝河谷平原的气候。马家洪文化马家 洪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周 围与杭州湾以北杭嘉湖地区。重要遗址有桐乡罗家角、嘉兴 马家洪、湖州邱城下层等。具体就马家洪和邱城两个典型遗址看,马家洪骨器的数量较 多,邱 城石器的数量相对增多马家洪泥质红陶的比例较小,釜的型式和数量较 多而鼎足的数量却非常少,邱城鼎足数量 多些。由此看,马家洪遗 址 当较邱城稍早一些。这里需要特别

4、说 明的是罗家角遗址,它有四个文化层,虽然它的第四层距今约了年,资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牟永抗先生、游修龄先生、汪济英先生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一一与河姆渡第四层年代相 当,甚至略早,但从 出土物文化特征看,这四个文化层同属一文化系统。陶釜是罗家角遗址最重要 的一种器物,其中,腰沿釜逐层增多,到第一层时,在各种釜中其比例已高达以上,而腰沿 釜正是马家洪文化的典型 器物。其它 迹象也表明,罗家角晚期遗存第一、二 文化层是 属马家洪文化的,而罗家角晚期第三、四文化层又明显是从早期发 展而来。因此,整个罗家角遗址应属于马家洪文化。马家洪文化距今年一年左右。马家洪文化与宁绍平原上的河姆渡文化既

5、有互相影响的因素,又是相对独立的二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马家洪文化生产工具 中早期骨器较多,晚期 多为石器。器形以背部弧突的锌为主,新出现 穿孔石斧和石刀,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淘,以夹砂红褐陶为主,以泥质红陶最具特色。罗家角遗址还出土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白陶。早期以釜为主,晚期鼎 的数量增加其 中,腰沿釜、喇叭形 圈足豆、带牛鼻式器耳的罐等,是这个阶段的典型器物。玉器以块为主,磺少 见。从社会经济看,马家洪人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可能还有水牛。早期狩猎采 集的比重还很 大,晚期 农牧业占了主导地位。马家洪遗址的住房遗迹平面作狭长方形,邱城住宅遗迹旁还发现 有排水沟。墓葬无墓坑,随葬品稀少。马家

6、淇时期的气候比河姆渡时期冷些,但比现在要暖和些,比 目前平均温度高一 。换泽文化主要 分布在江 苏境内,杭嘉湖地区有代表性的是 湖 州邱城 遗 址中 层墓葬和双桥以窖穴为代表的下文化层遗址。裕泽文化距今六千年左右。塔泽文化阶段石器 品类增多,大都通体磨光,以穿孔石 斧、镇、凿为主,新出现小型三角形犁形器。泥质灰陶最多,以泥条盘筑法 成形后再加慢轮修整。鼎已成为主要炊器。玉器以磺为主,块少见或不见。随葬品 比马家滨文化时期 多,其中还 出现一些随葬猪下 领骨的墓葬,出现 男女 合葬墓,塔泽文化可能处于母系 氏族向父系 氏族过渡阶段。当时的地理气候,根据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对塔泽遗址抱粉资料分析

7、,裕泽文化时期,其早期温度较塔泽文化以前有所降低,中期比 目前凉干,晚期又转为温热湿润,约比 目前平均温度高一。良溶文化良诸文化时期,辽阔的钱塘江不再是阻碍文化交流 的天堑,良诸文化是直接继承马家淇文化、裕泽文化 与河姆渡晚期文化发展而成的。它的分布范 围遍布杭州湾、钱塘江南北两岸的广大地区及舟 山群岛。主要遗址有钱 山漾下层、水田贩下层、荀 山、安溪下层、雀幕桥、良诸等。良诸文化距今一年。良诸文化 时期,石 质 工具非常发达,种类甚多,分工 明确,特别是农业工具,无论种类和数量都很突出,主要有犁形器、穿孔石 斧、石刀、石镰。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已普遍采用轮制,装饰以素面

8、为主,器表常经打磨光亮。丝麻纺织、竹编玉雕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良诸遗址的特点是分散,面积较小,墓葬位置也分散,流行单人葬,说明集体生活已趋瓦解。一些山陵形大墓和礼仪性琼钱等随葬玉器的发现,表明良诸文化已处于父系氏族军事民主制阶段,正站在野蛮与文明的门槛上。抱粉分析表明良诸时期温暖湿 润程度降低,水网密度与水域面积减少,气候变得干凉,相当于今日黄河下游平原的气候。二、杭州湾地区史前农业史前时期,杭州湾地 区的人们主要从事何种农业怎样获取和整治种植土地当时的农业发展 到什么程度畜牧业和采猎业 的发 展情况如何本文将分种植业、畜牧业、采猎业三大部分进行探索。一一一种植业。水田稻作从 已知考古材料,结合

9、 当时的气候地理情况看,杭州湾地区是个以水田稻 作为主的农业 区。许多史前遗址均出土了稻谷。从年代上看,以罗家角遗址的稻 谷遗存最早,这些稻谷遗存主要出于第三、四层上限。年,经鉴定似釉稻约占一,似粳稻占一,以袖为主。从规模上看,以河姆渡遗址 出土的 稻谷遗存量最大,在第三、四文化层上限。年之间普遍发现大面积稻谷遗存,稻谷、谷壳、稻杆、稻叶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木屑、小木片和泥土混在一起堆积厚度平均约一厘米。当时鉴定为栽培稻,粒型较罗家角出土者大,亦有釉有粳,以釉 为 主,另 有一些粕、粳之间的过渡类型。年,经中日两国学者 共同合作研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拍照稻壳的宽度、稻壳尖 头芒的长度和根部被称为

10、锯齿的棘,并将照片和数据用 电脑解析,发现有少量稻谷带有明显的野生稻特征,有些虽不能确定为野生稻,但和栽培稻又有不同,可能为野 生和栽培的过渡类型。到良诸文化时期,水稻栽培已相 当普遍,杭州水田阪第四层、湖 州钱山漾等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米粒都是成堆的,类型上也是釉粳共存。顺便说一下,再往北一些的遗址,如江苏吴县澄湖、赣榆、连云港以及山东烟台栖霞县杨家圈等,出土的稻遗存就 多为粳稻 了,这和地理位置偏北及 良诸时期气候干凉均有关。稻田的获取 和整治人们种植水稻,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湿热,杭州湾地 区沼泽遍布,是候鸟冬来夏去的重要栖息地,沼泽附近的丘陵平原又是鹿、牛等动物生息繁衍 之

11、地,这些 鸟兽的生息活动造成了众多的“鸟田”、“象田”,亦即鸟兽觅食践踏后所留下的 泥泞地。原始人首先就是寻找这些自然界现存的鸟田、象田来播种水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自然的鸟 田、象田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这种动物“造田”的自然现象,人为地去开辟一些新的土地。河姆渡、罗家角和马家洪遗址中均发现许多水牛角,且许多角上 留有人工磨蚀过的痕迹,虽还不能由此证明当时人们已饲养和役使水 牛,但至少 可说 明当时水牛和人们的关系密切,已非完全野性之动物。结合民族学材料,推测当时的水牛处于半驯化状态,平时野放,需肉用和役用时围捕人们在干雨季之交放火焚莽,再利用雨水“水褥”,过后,把这

12、些水牛成群赶人已被泡烂的泥地,利用水牛的践踩力,开出一块块可资种植的“牛踩田”。河姆渡、罗家角遗址均出土有骨相,虽然它们的装柄方法不 同,但功用是一样的,即对 鸟田、象田及牛踩田进行再加工,浅翻表土,达 到平整和细碎表土的目的,以利播种。这种土地 的获取和整治形式,我们暂且称之为原始粕耕。早期河姆渡、马家洪阶段均为招耕。虽然,河姆渡、罗家角两遗 址出土有骨、木粕,另一些遗址没有,但这当和地层保存条件有关。河姆渡和 罗家角两遗址 的下层均处于潜水面之下,酸碱度适 中,近似于一个天然福 尔马林液保存库,木、骨等有机物质才得以保存下来以后的文化地层失去 了这种保护环境,发 现的骨木器少了或几乎没有,

13、但并不能说 当时不用 这种木、骨质工具了。如河姆 渡遗址第二层位于潜水面之 匕地层保存条件差,骨木工具发现得很少,属于此 层文化的一口井 中发现了一件木粕,因为这口井 往下打到了第三、四层。第二层地面遗存中则只发现了少量相对于木质物来说较易保存的骨质物,一件骨粕和一些骨链。第一文化层保存条件更差,几乎没发现任何骨木器。但属良诸时期的慈湖遗址发现有铲形木器和木链。事实证明当时是使用着骨、木质工具的,只是它们的出土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层的保存条件。因此,在役有发现新的更一一明确而大量的耕作农具之前,我们认为河姆渡文化、乌家淇文化阶段均为使用骨木器为主的粕耕农业。发 展到祛泽文化阶段,出现了小型三

14、角形犁形 器湖州邱城照片一、上海汤庙、广富林等遗址均有出土,这可能标志着犁耕的萌芽,但并不意味着犁耕的推广和 普及。当时具体的土地耕整情况,我们认 为可能是这样用这类小型犁形器浅浅划破土地由于它本身体型小,再加上现在没有任何明确的证据证 明当时已会使用畜力拉 犁,人力牵引力量有限,不可能耕得很深,而且从它的构造看,也不可能翻转土地,因此,这种犁所能起的作用只能是浅浅地划破地皮,再在这个基础上用未粕翻挖平整就省力多了。虽然,这种小型犁形器在当时只是粕耕的一种辅助耕具,但它 出现的意义还是重 大的,未耙均为断续性作业的翻土工具,而犁为连续性作业 的破土工具,工效几倍于前者。由于有犁器辅助着粕耕,土

15、地得 到更多的开发,生产效益明显增长。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口迅速繁衍,到良诸文化时期聚落分布密集,活动范 围广大,以杭州湾和太湖流域为中心,周围地 区均有他 们活动的踪迹。这又反过来要求 生产 力有个突破性的大发展。从生产经验的积累看,在耙耕农业阶段,人们长期辅助使用小型犁形器也逐步认识了它相对 于粕耕农具所具有的绝对优越性并且随着使用经验的积累,逐步对之加以改进,使它更适合翻耕土地,到良诸时期,这 种 三角形犁形器开始分化为两种破土工具,一种为斜柄破土器,另一种为石犁。由于良诸 时期全 球性气候转为干凉,沼泽平原地 区稻作水田的自然生态环境已没有河姆 渡、马家洪等早期文化时期优越,

16、建立排灌措施,以加强人 力对 天、地自然因素的对抗 力,已迫在必行,斜柄破土器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 出现的一种专用于破土挖沟的工具,或大或小的各种三角形 石犁则较普遍地用 于农耕,晚期功用上并有了更多改进。可以说良诸文化时期已是犁、招 并用了。但需要说明一点,石犁适 宜于再种地的翻耕,并不是一种垦荒工具,它的功 用 主要 在于高效率地整治好大片农田,以备适时播种。因为当时的石犁 由 于本 身形制和牵弓 【 力上的限制,即使在熟田中都无法做 到深翻,只能浅耕,更无法用来开垦草莽丛生的荒地 了,因此,当时开荒 的任 务主要还 是由斜柄破土器配合如前所述原始意义上的“火耕水褥”完成的。之后,再 由石犁或来粕进行整治。由此 可见,良诸人对开荒、种地都很重视,以保证 当时农田的绝对量和相应较长的使用年限。耙、犁翻地后,当时在播种前是否还有别的整地作业杭州水田贩曾出土一件木榔头,按照当时发掘报告的描述,它是 由一段完整的木头加工而成,在一端削成小手柄状,另一端仅去掉其明显的棱角,稍作加工而已。以前多把它定为碎土农具,并 引用门巴族、路巴族以及纳西族都习惯在翻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