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高考新课标语文卷(附答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910018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高考新课标语文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07高考新课标语文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07高考新课标语文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07高考新课标语文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07高考新课标语文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高考新课标语文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高考新课标语文卷(附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第 1 页(共 10 页)绝密启用前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

2、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

3、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 ”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语文试题第 2 页(共 10 页)1从原文看,下列不

4、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所谓“去资源化” ,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

5、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 ,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

6、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语文试题第 3 页(共 10 页)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 。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馀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

7、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 ”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 ,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观

8、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B始城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3 分)民贫自鬻者,赎归之教种茶、麦,仁化大行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免半赋,徐取其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语文试题第 4 页(共 10 页)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

9、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纪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二)古代诗

10、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小 斋 即 事 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注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局:指棋盘。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四题任选三题) (6 分)(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 (庄子逍遥游 )

11、(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3)俄顷风定云墨色, 。 ,娇儿恶卧踏里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老夫聊发少年狂, ,右擎苍,锦帽貂裘,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语文试题第 5 页(共 10 页)乙 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叶圣陶在四川1940 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

12、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

13、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 年 8 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 “题字”、 “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

14、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 1945 年 9 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看稿编稿,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语文试题第 6 页(共 10 页)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 ”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他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和

15、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 ”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样。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从他为自己的儿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诚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根据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断前进。(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正是在叶圣陶的鼓动与热心帮助下,1931 年 8 月朱自清才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并写出了散文集欧游杂记 。B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编的中学生课外读本。C正如当年的小说月报那样, 中学生这块战时青年的精神家园,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D从叶圣陶为他的儿女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