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下河作家群在地方性重构中整合文学的意义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904968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8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里下河作家群在地方性重构中整合文学的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里下河作家群在地方性重构中整合文学的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里下河作家群在地方性重构中整合文学的意义(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6责任编辑: 胡文杰2013年10月18日星期五关注丁帆:文学流派的形成, 有助于一个地区软实力的提升。 泰州里 下河独特的水乡特色, 形成的自然风态、 风情有别于其他地 区。 只有其地区的文学作品风格迥异, 才有形成文学流派的可 能。 泰州可以以里下河地区某位有影响的作家作为核心, 集聚 一批风格相同、 志趣相投的作家, 把一些反映这个地区风俗 化、 风景化、 风情化的作品推介到重要文学期刊上去, 像 人民 文学 收获 钟山 等, 除了开专栏介绍外, 还要开相关的研 讨会, 进一步扩大影响。 如果说地域文化或区域文学, 里下河文学流派肯定成立。 写地域文学史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作家籍贯不

2、在这里, 只在里 下河工作; 作家籍贯在里下河, 但不在这里写作。 里下河文学 流派更多的还要依靠本土作家通过聚会的方式, 形成同一审 美取向。何向阳:较之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提法, 我更愿意称之为里下河式 的文学书写。 里下河与其说是一个地理概念, 不如说是一个带 有人文意蕴的文化地理概念。 苏中地区的里河与下河之间这 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 与我们通常概念中的平原不太一样, 这个平原是由水四面围起来的水中泽国, 河湖相连, 水网密 布, 中间一个个地理, 一个个水土, 以及水土养成的一个个的 人, 这些人有的打渔, 有的赶鸭, 有的说书, 有的著文, 他们相 互瞩目, 相互联系, 他们的命运落

3、在纸上, 由后代人看, 又成就 了一方人文的水土。 我从小说出发, 提出 “里下河式的文学书 写” 的文学特征与美学意味, 文学特征大约可以集中于三个方 面: 第一、 自觉求是的人文地理意识。 我们读汪曾祺的 大淖记 事 , 一开篇就是对大淖这个地名的书写, 淖, 是大水的意思; 而 受戒 一开始也是写地理,“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 叫庵 赵庄。 ” 接着作者逐字分析这个地名的三个字, 可以说是有一 种地理的自觉, 这是写家乡旧事的作品, 当然写乡村的作品都 有一个地缘水土的概念, 但在汪老这里, 有着这样自觉的地理 意识, 而且在个人的作品中不断强化这种地理意识的作家并 不很多。 仔细观察毕

4、飞宇的小说, 无论是 哺乳期的女人 还是 地 球上的王家庄 , 前者是一开始写地理, 后者则是将一个小地 理放在一个更大的地理中去写, 当然例子还有不少, 足见里下 河的地理对于这些作家的影响, 同时也体现了浸润着这方水 土的作家自觉的人文考察的文学起点。 这种讲究来源的写法 深受里下河自古以来的文化影响, 这种文化既包括日常生活 方面的, 更包括比如二王, 比如刘熙载等人文文化的影响。 第 二、 自然呈现的汉语古典情结。 他们的文字中都有一种文人气 质, 但是这种人文气质不是刻意为之的, 而是自然流露。 比如 无论汪曾祺还是毕飞宇、 刘仁前, 他们的书写没有欧式的长 句, 只要一写到家乡都是

5、短句, 这些短句看似平白, 实则有着 古意, 比如, 刘仁前的 故里人物三记 中, 有用语 “弗时” , 这样 的时间表达, 深得明清笔记体小说的精髓。 他们作品中注重白 描, 注重戏文以及俚俗用语, 但在用俚语时并不一下子就张牙 舞爪, 而是有一种与放纵不同的民间的矜持。 第三、 是自在表 达的人性命运关怀。 他们的书写中所表达的对于人的关心与 关怀, 是体察式的关怀, 呈现出与北方叙事不同的特征。 当然, 从美学内涵上还可以谈论更多, 比如这种书写中的细腻、 从 容、 率真、 任性, 苏中作为南北文化的中间地带, 的确有着与北 方风骨与南方风情不同的风韵, 从而成就了它的哀而不伤、 乐 而

6、不淫的不卑不亢与达观从容。郜元宝:里下河有两类作家, 一是从里下河走出来进入中国文学 版图的作家, 早已习惯划定在江苏文学的框架里; 一是像刘仁 前这样仍坚守在里下河创作的作家。 两类作家既有共性, 也存 在差异性。 从作家队伍看, 山药蛋派、 荷花淀派的作家队伍尚 不如目前里下河的作家队伍整齐, 但他们坐标明确, 是延安文 学、 革命文学的典型, 满足了延安革命文学的历史需要。 湖南 作家群里, 周立波、 韩少功等作家也很强大, 但是他们只能用 “群” 的概念。 当代文学的表述, 好像不接纳流派, 充其量承认作家群,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派” 的问题是有中国传统的, 强调相 对封闭和独立

7、性。 而当代文学是全国一盘棋, 允许作家保留地 方色彩, 不允许作家有相对封闭独立, 这是当代文学和现代文 学的很大区别。 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创作个性和独有的文化个 性, 同时也要看到整体文化框架中的共性, 这样的探讨比积极 地打出某一个旗号更有意义。洪治纲:一部好的文学史, 并不仅仅表现在它对文学发展脉络的 准确梳理, 对作家作品的科学定位, 对文学发展经验和教训的 有效总结, 它还应该着力于探讨并发现文学创作的内部关系, 重新激活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个案, 以鲜活的、 具体的、 被日常经验遮蔽的事实, 凸现文学演进的各种形态。 文学史不 只是一种计算学意义上的统计和归纳, 它还应该是一段时

8、间 内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探讨, 是由丰富的个案信息和具象化 的现场组成的某种演进轨迹。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 将里下河区 域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作为一个考察目标, 并依据 微观文学史的建构思路, 认真梳理这一区域文学的发展轨迹, 或许会打开更多、 更丰富的文学发展的内在肌理, 看到地域文 化、 自然环境、 风俗民情等因素对这个区域文学的潜在影响,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看到丹纳所强调的种族、 时代、 环境 三要素对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定性。 无论是小说、 诗歌、 散文, 还 是戏剧、 文学评论与理论, 里下河区域的文学都在不同程度上 紧密地嵌入了中国当代文学史, 其中一些个案已经成为中国 当代

9、文学发展的某种标志性符号, 具有丰富的表征性意义。 譬如, 汪曾祺、 毕飞宇、 曹文轩的小说创作, 夏坚勇、 费振 钟等人的散文创作, 唐晓渡、 小海等人的诗歌创作, 高行健的 戏剧创作, 丁帆、 黄毓璜、 王干、 费振钟、 汪政、 吴义勤等人的文 学研究与评论, 都是微观文学史意义上极为重要的个案, 从中 可以展示诸多令人深思的文学特性。 从流派角度来整合这一地区的文学, 还存在着某种局限 性。 因为文学流派主要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 在创作上呈现出某种审美观点或审美风格的类似性。 无论他 们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 也无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同一个区 域, 只要他们具有审美风格、 审美

10、理想或艺术观念上的相似性, 都可以视为某一流派。 从文学门类上说, 里下河区域的文学发展呈现出罕见的 均衡性, 小说、 诗歌、 散文、 评论、 戏剧, 都涌现了一批重要作 家, 有些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对当代文 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汪曾祺、 陆文夫等作家的创作。 有些作家和诗人还深度参与了不同时期的文学变革, 是某一 时期文学潮流的代表性人物, 如唐晓渡对于后朦胧诗派的发 展, 毕飞宇与90年代个人化思潮的关系, 夏坚勇与90年代兴 盛的历史文化大散文的关系, 高行健对新时期初期实验话剧 的影响, 都有明确而又耐人寻味的关系。 与此同时, 在一些主要的文学门类中,

11、作家年龄结构上的 梯队性、 层次感都非常鲜明。 像小说创作, 从胡石言、 陆文夫、 汪曾祺到曹文轩、 黄蓓佳, 再到毕飞宇、 朱辉, 再到鲁敏, 代际 的延续性非常强。 其他门类也是大体如此。 这种门类的均衡性 和梯队的延续性, 可以很清晰地展示这一区域的文学发展轨 迹, 并进而凸现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态。 从审美风格上看, 里下河区域的文学发展则呈现出多元 化特质。 传统与先锋、 疏淡与冷峻、 写实与荒诞等等, 都可以在 这一区域的写作群体中找到明确的个案。 这也表明, 该区域的 文学在审美风格上拥有广泛的表征性。 譬如, 我们立足于汪曾 祺的个案研究, 从中正平和的审美特质, 看到中国传统

12、的 “中 和之美” 的发展脉络。 同样, 陆文夫的苏州文化风情小说, 也可 以解开地域文化小说发展的内在肌理。 而费振钟和夏坚勇的 创作, 可以从微观上剖析出文化历史散文的不同发展形态及 美学趣味。 这种审美风格上的多元, 既体现了里下河区域的作 家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 又表明了他们以自身的独特风貌, 折 射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丰富与多元。 从个案特质上看, 里下河地区的众多作家和诗人同样也 具有丰富的文学史表征意义。 这里既有成长于斯、 写作于斯的 作家和诗人, 又有成长于斯、 迁徙他地的作家和诗人, 还有虽 成长他地, 却在此长期生活的作家。 如果依照微观文学史的相 关理论, 我们不仅从一

13、些个案梳理中展示当代文学发展的某 些重要形态, 而且可以从作家的成长、 审美风格的形成以及艺 术思维的特质中建构出一种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微观文学 史。 无论是文学门类、 审美风格, 还是作家个案, 以里下河地域 的区域文学作为一个当代文学史的载体, 进行微观史意义的 建构, 在方法论上还有诸多可以开拓的空间。施战军:里下河文学流派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其他地方的乡村文 学大多以塑造一些 “老人” 形象而取胜, 例如周立波笔下的 “老 孙头” , 柳青笔下的 “梁三老汉” 。 而许多里下河文学作品中塑 造的形象大多是少男少女, 尤其是男作家成功塑造了许多女 性形象, 这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种颠覆。

14、例如: 从汪曾祺作品 中的 “小孩” , 到毕飞宇、 庞余亮、 黄蓓佳等人笔下的少男少女 形象。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把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印迹、 成长的苦乐都记载在少男少女身上。 这比那些文学作品中的 “老人” 形象更具活力, 这是里下河文学 “最美” 的一部分, 也是 其核心部分。 希望里下河文学像那些鲜活的少男少女一样, 永 远活跃下去。王干:我们尊崇汪曾祺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旗帜, 是得到汪老 认可的。 1988年, 在 文艺报 工作的我应泰州方面邀请, 专程 请汪曾祺为杂志 里下河文学 题写刊名。 当我告诉他,“大家 一致认为你是里下河文学的一面大旗。 ” 他高兴得哈哈大笑, 欣

15、然写下 “里下河文学” 5个大字。 泰州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城市, 同时又是充满现代文明和 创意的现代化城市, 在互联网时代, 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 化的经纬度上确定泰州文化的定位很重要。 泰州的里下河文 明是农耕文明的一种, 里下河文学也是农耕文明的表达形式。 文学界普遍认为, 书写农耕文学的作家是最优秀的作家。 泰州 里下河作家群坚持 “里下河式的书写” , 本身就是为实现泰州 文化的 “中国梦” 在努力。吴义勤:里下河文学作为一个现象提出来, 很有必要, 作为一个流 派, 应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性因素。 里下河文学资源的价 值, 有一点就是里下河日常生活本身即一种文化, 这种文化对 里下

16、河人的精神塑造显得特别重要。 虽然里下河地区呈现出 的不是高楼大厦, 不是高山大河, 而是小平房、 小河流, 但这就 是里下河独特的文化基因, 它产生的文学也必然具有独特的 价值。王尧:里下河文学流派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里下河文学流派 的提出, 并没有重新分割我国文学版图。 因为一大批作家云集 在里下河, 这是确实存在的事实。 提出里下河文学流派这个概 念, 更重要的是思考里下河区域文化是如何影响一大批作家 的写作以及当地文化的发展。 梳理这一文学史脉络, 将为重新 解释一些作家的作品提供崭新的角度和方法。 作为里下河水 乡的门户, 泰州高高擎起这面文学大旗, 非常有意义, 这也反 映了泰州文化人的高度自觉。 泰州里下河地区历来文风很盛,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 作 品依然层出不穷。 对乡村知识分子来说, 写作就是他们进行文 化传承的最好方式。 里下河的写作者具有世俗生活的智慧, 包 括他们呈现出的作品。 里下河文学创作, 是这片土地上作者的 文化自觉。 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形成, 有助于抵制工业化的恶 果, 并对伦理道德的破坏和工业污染形成抵抗和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