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逢时和他的咏淮诗文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903579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5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逢时和他的咏淮诗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方逢时和他的咏淮诗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逢时和他的咏淮诗文(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 明月【】6责任编辑:朱云毕电话:89880091E-mail:?乡土2012年6月3日星期日清江曲曲绕淮阴, 分得 黄河一派深。 南去北来无限 好,风光尝自系侬心。 古岸春回杨柳新, 长淮 冰泮碧粼粼。 鸣榔捩柁扬州 去,打鼓烧钱赛水神。 长樯大舸过新城, 漕运 江南百万粳。 三日狂风住河 口,暂得城中米价平。 平江祠前日欲昏, 棹歌 三唱和声匀。 灵鸦啄食时时 惯,飞上樯头不畏人。 清江棹歌 这组充满浓郁淮安风情 的 清江棹歌,出自明人方 逢时之手。 方逢时(15231596),明 代政治家,字行之,号金湖, 湖北嘉鱼人。 方逢时在历史 上以边功著称。 方逢时还是 有名的才子, “ 随

2、处随地皆有 吟咏,每咏辄工”,这些诗文 “ 根柢旁魄, 于古今之变、国 家治乱之原、生民休戚之本, 千态万状,沈冥发舒”,时人比之为杜甫之称 “ 诗史”。 嘉靖三十四年到三十五 年, 方逢时以户部主事身份 入驻清江浦户部分司, 负责 管理常盈仓。 在一年多的时 间, 他共写下了30余篇诗文 ( 根据方氏诗文集 大隐楼 集统计)。这些诗文,保留了 那个时代清江浦的诸多信 息。然而,由于方逢时以及与 他唱和的人在清江浦任职时 间都很短, 他的诗文并不为 淮安人所了解。其实,这些诗 文, 抛开其本身的文学价值 不谈,仅从史料角度来看,对 于研究清江浦的漕运文化也 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 衔命发京邑,

3、扬帆涉广 川” ( 使淮留别京师旧游 ), 嘉靖三十四年夏, 方逢时告 别京师诸友,到清江浦赴任。 经过码头镇时,他停船上岸, 游览韩侯故里和漂母墓,写 下了 淮阴和 漂母两首 诗。 做为政治家的方逢时对韩信和漂母的评价自然有他 的独特之处。“ 如何钟室语, 却忆蒯生谋”,通过对韩信临 刑前的话, 去追踪他的内心 世界; “ 未必知人杰, 祗缘尽 此心”,则使漂母还原为一个 普通劳动者的本来面目。 那时的清江浦, 除了设 有户部分司外, 还有管理漕 船制造的工部分司和管理漕 务的刑部分司。 当时任工部 都水司主事的是周望( 字道 见,号章山,广东东莞人),任 刑部郎中分司漕运理刑的是 曹天祐(

4、 江西人),虽说他们 之前未必认识, 但既同在一 方为官,难免有 “ 相逢何必曾 相识” 之感。 方逢时到任之 后,于公务之余,常和这些人 游览清江浦的各处名胜,如 寄寄亭、钵池山、山子湖、跃 龙池、 清江道院、 陈恭襄祠 ( 即后来的陈潘二公祠)、妙 高台等, 每至一处, 均有题 咏。 方逢时本人还在户部分司内寄寄亭的南侧, 另建了 一座亭子,命名为先春草亭, 并作 先春草亭记,详细地 记述了建亭原委和命名之 由。 “ 乾坤已悟身如寄,又向 亭中寄此身” ( 寄寄亭 )、 “ 寻幽暂系沙边缆,载酒相过 水上亭” ( 吴峻伯会饮寄寄 亭留诗为别次韵奉答 )、 “ 酒 阑莫谩登高去, 万里烟涛海

5、 若愁” ( 钵池山 )、 “ 象外烟 花秋欲尽,水边灯火夜初归” ( 再 游 钵 池 山 次 周 水 部 韵 )、 “ 采菱人散歌声远,激 水风来酒气苏” ( 泛湖 )、 “ 短墙邻野市, 有酒况如渑” ( 先春草堂漫兴之一 ) “ 奉使惭无补,端居春已 深” ( 先春草堂漫兴之二 )。 户部分司的公务并不繁忙, 而年方而立且志存高远的方 逢时也不想终日在游宴中打 发时光, 他干脆在南郊买了 数顷地, “ 夙驾从田父, 载耜向南郭” ( 阅耕 ),以此为由 头, 深入民间, 了解风土民 情。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经历, 他才能写出 清江棹歌那样 有深度的诗篇来。 好在管理常盈仓的官员 任期都很短,

6、 或三年一代或 一岁一更。 方逢时到任第二 年的秋天, 接替他的人就来 了。这一年的重阳节,即将离 任的方逢时和曹天祐、 周望 以及继任汤宾 ( 字继寅,号交 川,河北南皮人)等几位好友 登上妙高台赏菊。 大约两三年后, 钱邦偁 接替汤宾赴任清江浦。 离京 之际, 方逢时写了一首七言 长诗 送钱主事使淮阳相 赠,其中写道: “ 淮之山,何幽 幽! 上有桂树枝相樛。 淮之 水, 何涣涣! 中有鲤鱼长尺 半”、 “ 平江祠前松柏深,淮阴 城外帆墙骛”、 “ 时攀桂树如 相忆, 莫道黄河鱼尾赪”,深 情地怀念这段时光。又过了20多年,万历9年 ( 1581年),方逢时告假南还, 再次经过清江浦,重游

7、故地, 受到当时的工部分司主事许 应逵 ( 字伯浙,号鸿川,浙江 嘉兴人)、户部分司主事侯世 卿 ( 字国辅,号贞轩,河北武 强人) 等的热情招待, “ 邀饮 大观楼”。 山阳县令鲁锦 ( 字 文叔,浙江绍兴人)还特地送 来好酒。 他 “ 感今思昔,情兴 惘然”,留下了有关清江浦的 最后一首诗: 六月清江暑气柔, 暂依 沙岸系归舟。 谩怜踪迹同飘 梗,却喜乾坤许胜游。渺渺帆 墙临水郭,阴阴楼阁隐林丘。 欲寻寄寄亭中景, 花满先春 粉署幽。 予去清江二十有 六年矣辛巳六月请告南还得 再过焉鸿川许君真庵侯君邀 饮大观楼感今思昔情兴惘然 赋诗一首以识岁月方逢时和他的咏淮诗文许歆懿嘉靖三十四年到三十五

8、年,方逢时以户部主事身份入驻清 江浦户部分司,负责管理常盈仓。考证 链接【】乡野的紫云英野泉去年,年逾八旬的祖父 去世了。 我们兄弟四人回到 老家旧宅一起为祖父守灵。 大家打地铺挤在一起,聊了 一夜的往事。 兄弟齐聚,身 在故园,又是忆旧,自然儿 时岁月纷涌沓来。 记忆最深 的有个场景:树上摘枣。 故园有两株大枣树,树 龄已经好几十年了。 记忆中 这两株枣树每年能结几百 斤枣子, 枣子又大又甜,清 脆可口。 一竿子下去,几十 上百个枣子纷纷落地。 每天 经过若干次的敲打,待到枣 子最好吃的时候,站在地面 上用竹竿其实已经敲打不 到几个了。 而这时孩子们也 开学了,很少再来光顾枣树 了。 唯有我

9、们自家兄弟每日 放学后, 总徘徊在枣树下, 端详枝头是否缀有好果。 一 有发现,马上找来竹竿敲打挑拨。 颇费周折一番,红红 的枣子在渴盼的目光注视 下,伴着溢出唇外的口水坠 落下来。 用手搓擦几下就吃 了。 那种甜美的口感和愉悦 的心情, 真是难于形容,现 在想来心里都丝丝发甜。 然而, 过不了多久,就 难有这样的美事了。 一来站 在树下很难看到好枣子;二 来即便看到也敲不下来了。 还是三哥最先打破这种可 望而不可及的僵局,他要亲 自爬上树把枣子摘下。 我当 时为他感到害怕,但三哥还 是从容地上去了。 他选择家 里就剩我们两人时上树,因 为这样可以不至于和很多 人分享劳动成果 天渐渐凉了,枣树

10、渐渐 连叶子也都落光了。 一个甜 美的季节也就悄然逝去了。摘枣葛稳罡接到朋友的电话,忽然想起乡野的紫云英。 紫云英是绿肥,叫田草,又名 “ 红花草”。 它是一种 草本植物,形似苜蓿,主根较肥大,一般入土4050厘 米,侧根入土较浅。 紫云英主根、侧根及地表的细根上 都能着生根瘤。 茎叶繁盛,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良土壤,根瘤固氮,培肥地力,促进生态农业的发 展。 种植紫云英作为绿肥的历史在我国非常悠久,它 是农人养地用地结合的创举,早在南北朝时期,贾思 勰的 齐民要术里就有介绍。 “ 十月晴天小阳春,要种油菜紫云英”。 稻子快成 熟了,紫云英的种子就寄种到田里稻棵间,经过十天 半个月,

11、就长出了星星点点的白芽。 稻子收割后,冬 阳,让它长出的叶慢慢开始变绿,茵茵如婴儿的浅笑, 叶端还有卷曲的嫩须,渐渐爬出长长的翠蔓。 每当杨 柳抽出了嫩绿,天气乍暖还寒之际,田野中便会出现 一点点紫色,又似乎在一夜之间,这紫色便蔓延开了, 微风吹来,起伏着绿色的波浪,浪尖上绽放着一朵又 一朵紫色的花儿,就如一片紫色的花海,成千上万朵 紫云英蓬勃盛开,像一块红云,似一片彩霞,一直伸向 远方,仿佛与天相连。 “ 紫云英”这三个字,想一想, “ 紫”是七色之最浪 漫的色彩, “ 云”是天空中飘过的一丝惬意, “ 英”是勃 勃的生气。 紫云英三个字连起来给人的感觉便是无限 的诗情画意了。 紫云英有细而

12、长的茎,茎是空心的,相依相绕,并 不直挺。 茎上分枝,枝上生叶,叶为三叶或五叶,呈椭 圆形。 一棵紫云英,能生出很多主茎。 嫩茎的时候,折 一根拈在手里,水灵灵的像透明的绿玉。 放到嘴里咀 嚼,有一丝丝甜味。 这个时候,农家会把紫云英的茎苗 采来做菜,软嫩鲜香,吃起来味道很不错。 记忆中,这不起眼的植物曾经救了父辈及我们的 命。 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极度短缺,人们就 采割紫云英当饭救命。 还有,在农人面对金黄色的稻 谷时,也会算上一笔账,细想它为稻谷而献身的精神。 文人墨客面对春天会对许多鲜花诗兴大发,长篇 大作,而独对开着紫红色小花的紫云英不屑一顾。 也 许是因为这种小花实在太不起眼

13、了。 记得散文大家周 作人和女诗人舒婷虽都描述过它,但也只是说,春天 的乡间风情最浓的花朵要算柳絮和紫云英。 然苏东坡 倒留下了 “ 三家村老学究,饮村酒,吃胀死牛肉”的名 句。 不过,苏东坡不是赞美,却是提醒养牛人防着,不 让牛贪吃它啊。 那是因为冬天的耕牛,一般都关在牛 栏里吃干草,春天紫云英漫田遍野,牛出来尝尝鲜,哪 能控制得住? 可若吃得过饱,耕牛会因胀腹死亡呢。 现在,除了山区,农村用耕地种植紫云英的地方 已不多见了,但我还是愿意走近田野,从那一片片绿 的麦苗,黄的油菜中,寻找心仪的紫云英。 因为我在想 着贫瘠土地上耕耘的那些父老乡亲, 他们倾其一生, 像紫云英那样,在寒冬里孕育,在

14、葱葱郁郁的最佳年 华付出,肥沃着庄稼丰收的土地啊!在报上看到这条街的名 字时,记忆瞬间被激活。 没想到,这条街还在。 读着文字, 心中有丝激 荡, 虽然从出生开始就从未 离开过这座城市, 但这条街 的记忆已被搁浅了二十多年 了, 初中毕业后我从未踏上 过这条小街。 三年的行走期 间, 不知这条街竟是跟两位 名人有着关联的, 周信芳和 郎静山。 而这条街也是因此 得以保存。 二十多年前, 二中的大 门还没朝向环城路开, 都天 庙街是我每天从家到学校必 须经过的街道。 一千多个日 子的相伴, 让我熟悉了那条 并不算宽的小街, 以及小街 上的每座房子和店铺。 阅报后的当晚, 开始迈 步向都天庙街的方

15、向。 都天 庙街会是从前的模样吗? 我 是从东大街进入的, 小街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源头, 东大 街改造时,它就开始了残缺。 晚风里,缓缓行进着,记 忆之门也徐徐开启。 青砖小瓦的起脊房子还 在,只是变得沧桑,外皮已经 剥落,更多的是斑驳成一片, 倒也有一份洗尽铅华的从 容。 那为数不多的几家小楼 还在,夹在两边的平房里,虽 然失去了儿时眼里看到的那 份巍然, 简单的外型自有回 归自然的质朴。 昏黄的路灯亮起来了, 竟有一份久违的亲切。 水泥 的电灯柱依然高高地矗立在 街的两边, 那上边已不似从 前只有两条电线, 现在的灯 柱上高高低低交织着各色线 路并在小街的上空织就了一 张密密稠稠的网, 而小

16、街的 时代脉搏就从这网里看到 了。 那电灯柱的下面还挂着 一只拖把, 这也是小街的从前印记之一, 那滴着水的拖 把不是挂在灯柱上, 就是挂 在自家的大门旁, 让生活的 印记映衬着岁月的从容。 一路行走着, 只要有灯 的人家大门都是大开着的, 无一例外都点着发出那种惨 白光的电棒, 炎热的夏季倒 是看着清凉。 客厅里停着自 行车或是摩托车, 也有老年 三轮车。 摆设依然是那种老 式的木板凳和简洁的木头桌 椅, 屋里的家具依然简单的 一如从前。 门口坐着几个乘凉的老 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谈着, 敞开的木质窗口不时飘出浓 烈的蚊香味, 恍惚间有一种 穿越的感觉, 眼前景色一如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市 居民生活。 行走着, 观望着, 沉思 着。 为何从前觉得宽阔的小 街现在是如此的逼仄狭窄?为何从前人来熙往的街面, 现今只有零星的行人匆匆而 过? 关着大门的大众剧场静 静地矗立在夜色里, 她曾在 我的记忆中是无比的高大, 而如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