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防灾新构想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6898657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抗震防灾新构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建筑抗震防灾新构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建筑抗震防灾新构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抗震防灾新构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抗震防灾新构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房屋建筑抗震防灾新构想房屋建筑抗震防灾新构想天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5.12 地震已过去近一个月,在我们心中的痛久久不能消去,一直在想应为抗震救灾做些什么。地震是严重危害生命安全的自然灾害,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几万人死亡,众多的人员伤残;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死亡 24 万,重伤十六万;我国有史记载死亡最多一次是 1556 年 1 月 23 日陕西华县 8 级地震,压死官吏军民 83 万。据统计地震造成的伤亡主要原因是创伤性休克,因建筑物倒塌挤压而死亡的人数占地震伤亡的 9598%,因此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至关重要的。我国的房屋抗震是依据中国地震局提出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为设防烈度,按照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进行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设防三水准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体现的是以可承受的财政投入,尽可能有效的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精神。地震的发生有很大的偶然性,人类对地震认识还远没能上升到充分数值统计科学分析确定的程度,还不能确切地预见各地域将发生的地震烈度,使得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房屋抗震设防标准存有一定的误差,日后的某地域地震灾害会明显高于区划图中的数值。就是抗震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也不能避免因地震造成的房屋及市政设施垮塌,许多惨重的现实已说明了这一点。若要保证房屋不倒塌,是否可以提高抗震标准,达到足以抵御有可能发生的任何强度地震,

3、以保证房屋的抗震安全呢?这样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不可能普遍实施:首先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到哪一水准,如汶川已有报道其烈度达到 11 度,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设防烈度的标准为 7 度,其地震烈度相差 4 度,地面动参数相差 16 倍,11 度已远远超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高设防烈度(9 度) 。普遍地将地震作用提高 16 倍,国民现有财力肯定不可承受。假若这样标准,再建高层已难以实施,现有土地资源也远不能满足现有的居住水平,房间的布置与洞口的开设将受到相当限制。总之我们不仅投入了难以承受的财力,我们的居住状况也会明显地低于现有条件。我们为不可预知的地震灾害作出如此之大的付出,是一既不现实

4、也不理智的选择。我们见到一些抗震科普宣传,提倡在地震发生时人员就近躲避到桌子下,或大件家具旁保护生命安全,要知道房屋倒塌时起破坏力已超出房屋的承载能力,单薄的家具骨架又如何能够承受这倒塌冲击荷载。难道就没有更为理想的房屋建筑抗震防灾方案了吗?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为何不建造房屋时,或在已有的建筑局部增设一坚固的生命庇护空间,震灾发生时保护人们生命安全呢。抗震安全屋结构体系抗震安全屋结构体系 这一构想是在房屋建筑内设置一坚固小屋,尺度以满足临时生活休息为准,自身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可在强震作用下甚至房屋倒塌后保护小屋内人员生命安全。该小屋是整体结构的一部分,当不超过规范设防烈

5、度标准时与整体结构协同抗震,满足结构规范各项要求;超越抗震标准后,小屋周边构件破坏,不再承担整体建筑传来荷载;建筑倒塌后,它自身仍是一稳定坚固空间。自身仍为坚固安全小屋,内部空间不会有明显变形,周边柔性构件可减缓建筑物对安全屋过大冲击,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小屋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在正常使用时可结合建筑使用需要,作为储藏间、卫生间等。安全屋可以作到再大的地震如这次震中汶川烈度达到 11 度(可以说是达到地震破坏的极限) ,整体房屋均已倒塌后,抗震安全屋很容易地保证其基本不变形,不遭受破坏。因为它小就容易加强它的刚度与强度,因为它小就不须要过多的建造费用,因为大震时它卸掉了整体建筑的地震荷载,它一身轻松很容易保障室内人员生命安全。这种构思可用于新建建筑,已有建筑也可增建。材料可采用钢筋砼结构、钢结构,或采用其它材料。所需费用,如一户住宅 45 平米的的储藏间设置为抗震安全屋,仅约增加原储藏间造价的 80100%。有了抗震安全屋使人们减少了对地震的恐惧,安然面对震情保障了正常生活与工作。也减少了国家进行震情的预报对社会产生不必要动荡的顾虑,哪怕是存有不确切的震情预报也会显著地减轻地震产生的灾害。天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已获得了抗震安全屋结构体系国家发明专利,愿能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导,也希望与之有不同见解人士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改进完善,希望与各界有志之士共同协作,将本构想早日付诸实践受惠于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