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9146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马克思主义概论试题(内部资料) 懒洋洋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 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 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 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 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 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理解透)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

2、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 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 有其独有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 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 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 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 次,在尊重客观

3、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 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 质条件和物质手段。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划分

4、为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内容)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确定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根本原则,是引导我们不断更新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现实地变革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工具。 (意义)5.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它们的关系?答: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

5、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 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 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 种多样的斗争方式,可以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 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没有统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6.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其客观性?答:运动平衡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 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

6、客 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7.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及其基本意义?答: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 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 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 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 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意义:?第二章1.请说明实践对认识的作用。答: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7、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 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答: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 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 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 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 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

8、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管和客 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相符合的程度。 因此,其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 来的桥梁社会实践。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 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并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在这种意义上,实践成为 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4.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9、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 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其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 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5.当代大学生面对互联网的发展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6.当代大学生面对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答: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10、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 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 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第一,这两个矛盾 是其它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规定和

11、制约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第二,这 两个矛盾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 的基本结构,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规定了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基本面貌;第三,这 两个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 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答: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群众是社会物质 财富的创造者人们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4.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5.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答:生产关系是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的内 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具体包括:1.生产资料归 谁所有.2.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如何.3.产品如何分配.6.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 差异很大甚至相互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 帮助?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

13、产关系的核心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叫生产方式。第四章1.什么是平均利润?它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形成的意义是什么?答: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形成 的意义:说明了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 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2.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答: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 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 规律的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 刺

14、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二者区分的依据是什么?区分的意义是什么?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区分的依据是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 价值的源泉(找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4.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 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 的绝对过剩。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具体内容?答: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

15、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 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者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 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答:剩余价值规律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因为其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 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二,剩 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 展的全过程。7.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

16、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动的矛盾?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 哲学的( ) 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 【答案】B 【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教材 6 页。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教材 39 页。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材 3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