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体到涵濡沈德潜格调说的理想与实践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6887302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体到涵濡沈德潜格调说的理想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辨体到涵濡沈德潜格调说的理想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辨体到涵濡沈德潜格调说的理想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辨体到涵濡沈德潜格调说的理想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辨体到涵濡沈德潜格调说的理想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辨体到涵濡沈德潜格调说的理想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体到涵濡沈德潜格调说的理想与实践(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39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 (秋季號) 2012年9月 頁139164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I S S N : 1 0 2 1 - 7 8 5 1 辨體到涵濡:沈德潛格調說的理想與實踐 徐國能 (收稿日期:101年3月30日;接受刊登日期:101年6月28日) 提要 沈德潛雖未以格調論者自居,然學界多將他畫入格調派之畛域,然歷來學人對其詩學主張雖有不少精闢析論,但對格調之定義及所指並無統一。本文欲從當時詩學背景考量沈德潛教人為詩的企圖與手段,並推測沈德潛格調說之作用與內涵。並透過沈德潛之詩歌創作的觀察,進一步探求沈氏之用心與侷限。是知格調論在創作上固然主張摹擬前賢之格調,但

2、主要理想是希望學詩人能藉此辨體之高下,進而從摹體之神髓而契合前賢,進而提升自我藝境,終能突破窠臼而獨自成體。沈德潛論詩最高陳義在於對第一等襟抱之完成,也可以說是向儒家傳統詩教回歸之詩論。然當時根柢不深又急求速成的學詩者,多只能達於摹體之階段,於變體、成體一無所識;因此格調說終不免流於優孟衣冠、畫虎類狗之譏。然其欲掙脫傳統的內省歷程,許多論詩意見深切獨到,對傳統詩學提供了反省的契機。 關鍵詞:沈德潛、格調、辨體、胸襟、互文 * 本論文部分內容曾在2011年11月於輔仁大學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 術研討會中發表,後經修訂,並依論文審查人之意見再次修改,在此特別感謝會議主辦 單位及特約

3、討論人,以及匿名審查人提供深切、寶貴的學術意見。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副教授。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秋季號) 140 一、前言 文學理論與批評所使用的術語雖然來自於一般性的語言,但是當它進入學術體系時,它便有了專指的意涵與學理化的對應概念,在其自我衍流的歷史中,有時不僅具有文學上的涵義,同時也可能涉及政治或文化上的理念。回顧中國古典詩學理論與批評的歷史,諸多重要的術語在使用當下並無義界,不同的語境也常指涉各異,如方回(1127-1305)在瀛奎律髓評陸游夏日詩: 真詩人難得如此格律,信手圓成,不喫一私毫力也。1其格律 所指信非詩體既定之平仄音調,而近乎詩中所示詩人在寧適中蛻去世間榮

4、辱的生命境界;以及表現此境界之自然渾成、不刻意雕琢的創作手法;這和王昌齡 (698-756) 詩格論文意 : 夫詩格律,須如金石之聲2的意義即不相類。因此今日在運用這些歷史中的批評術語時經常面臨定義及理解上的困難,如何解釋它們有時即是詩學問題之根本。 本論文所關切者,為清中葉詩學家沈德潛和其格調論之關係,以及其說內涵所隱藏的詩學深意。 沈德潛(1673-1769) ,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卒於乾隆三十四年,年九十七,諡文愨。沈德潛為清代中葉重要的詩論家,學界多將他劃入格調畛域,如日人鈴木虎雄稱沈德潛為溫和的格調派3,另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 、劉世南清

5、詩流派史 、嚴迪昌清詩史等,都以格調論者視沈。不過沈德潛雖然在批評時偶用格調一詞,4但並沒有自稱格調派5,也沒有說明格調的內涵為何。使用格 、 調於詩學批評的歷史淵遠流長,6在明清詩論中, 格調1 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點校: 瀛奎律髓彙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頁418、 490。 2 張伯偉: 全唐五代詩格彙考 (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頁168。 3 鈴木虎雄著,洪順隆譯: 中國詩論史 (臺北:商務印書館,民61年) ,頁168。 4 如評李攀龍和許殿卿春日梁園即事 : 三句一韻,末三句纏聯而下,格調甚新 。見清 沈德潛,周準選: 明詩別裁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

6、版社,1992年) ,卷8,頁194。又於 清詩別裁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卷22,評繆沅房中詩云: 格調 得自嘉州 。 5 清代中葉詩壇有格調派為既存事實,如厲鶚(1692-1752)嘗曰: 世有不以格調派別 繩我者。見樊榭山房集序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頁113。 6 有關格調一詞彙的歷史淵源,陳岸峰: 格調的追求論沈德潛對明清詩學的傳承 與突破一文有詳切的考辨,可參見漢學研究24卷,2期,2006年12月,頁225-254。 辨體到涵濡:沈德潛格調說的理想與實踐 141 説亦嘗為談藝者所喜言,有時合用、有時分,如李東陽(1447-1516) : 費侍郎廷

7、言嘗問作詩,予曰:試取所未見詩,即能識其時代格調,十不失一,乃為有得。7李夢陽則將理想的詩藝分析出其內涵: 格古、調逸、氣舒、句渾、音圓、思沖,情以發之。七者備而後詩昌也。8陳子龍則有: 攬其色矣,必準繩以觀其體;符其格矣,必吟誦以求其音;協其調矣,必淵思以研其旨。9袁枚則借楊萬里之論曰: 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須之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10從他們使用的情況來看,格 、 調之所指,似乎對他們而言都是相當明確的,也就是此術語在古典詩學的傳統中似已有了公認的明確指涉,但細探並非如此。 回顧近年對明清格調之研究,實已產生不少豐富的學術成果,11論者主要的方法一方面是從歷史

8、淵源來考察格 、 調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概念,另一方面則是從使用此術語之詩論家本身的詩學主張來思考批評當下所指涉的詩學意涵,並以兩者相互論證、彼此補充而成說。然而在諸多學者精密的分析中,誠如陳國球教授 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一書末附錄二文中所述,當今對格調之定義始終並未統一。12這個現象或許暗示了作為捕捉古典詩歌藝術精神的格調一概念,其本身即涵融了詩歌美學難以言喻的複雜特性,因此本論文擬取另一途徑來思考,也就是從沈德潛自己的詩歌創作及示後學為詩之意見中,理解他期待闡發的問題及達成的效果為何?沈德潛嘗自言: 召試留京師,鈕生用謙自楚抵京,以予為識途老馬,問詩於予。時用謙之詩,騈花儷葉,叠見新色,準之大

9、雅之堂未及登也。因進以唐賢格律而并勉其根柢於學,不半載體源意匠、守法遣詞,浸近前人。13 7 引自麓堂詩話 ,見丁福保輯: 歷代詩話續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頁1639。 8 明李夢陽: 空同集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卷48,頁446。 9 陳子龍輯: 皇明詩選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頁1。 10 袁枚: 隨園詩話 ,王英志主編: 袁枚全集第三冊(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 卷1,頁2。 11 如簡錦松: 明代文學批評研究 (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 ;廖可斌: 復古派與明代文 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 明代文

10、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 蔣鵬舉: 復古與求真:李攀龍研究 (北京:中國社科院,2008年)等。 12 陳國球: 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頁321-365。 13 沈德潛: 鈕用謙滇中詩序 , 歸愚文鈔卷13,國家圖書館藏,清乾隆間平河趙氏清 稿本國朝文會 。 中國學術年刊 第三十四期(秋季號) 142 文中唐賢格律自非平仄陰陽之音律表現,而是相對駢花儷葉的另一種審美內涵,這審美內涵以格律或格調來作為其泛稱。是知格律(調)乃沈德潛指導後學作詩的關鍵,但前賢之格調為何?如何學習?其止境又何在?這些問題不僅為初學創作的技術問題,更體現了

11、當時詩人對詩歌本身的理解。因此本文期望透過觀察沈德潛在詩歌創作及批評中的的實際操作, 重新理解沈德潛所面臨的詩學環境及提出格調說所欲解決的時代問題,並藉此進一步思考其格調說的理論目標與現實侷限之所在。 二、詩歌格調與創作行為 沈德潛六十七歲方舉進士,在此之前的寒士生涯,他都以詩人及詩道的傳布者自許,入仕之後他依然沒有放下這個使命, 過去我們常以政治的立場來解釋其為迎合君上而提出淳謹之格調詩論;但沈氏之格調固含教化為先的詩學思想,但格調更有其文學意義上的追求,這個追求,和沈德潛當時教導後輩學詩之環境有關,也就是他希望透過學者對前人作品格調的理解與學習,進而達到在短期內提升詩歌藝境的可能性,以下即

12、就此背景、手段及實際作品之觀察分述之。 (一)沈德潛之詩學理想與時代背景 沈德潛一生的詩學工程除了詩歌創作外,14尚包括了編選詩集、纂寫詩話、評點前人作品以及撰寫類似詩評的序跋多篇,其詩歌評選重要作品依成書先後為:康熙五十四年(1715) 唐詩別裁成書,康熙五十六年(1717)編定古詩源 ,雍正九年(1731) 說詩晬語成書,雍正十二年(1734)編成明詩別裁 ,乾隆十二年(1747)選評杜甫詩成杜詩偶評15一書,乾隆二十二年(1757)復編成清詩別裁 ,其晚年91歲時(乾14 沈德潛作品為乾隆十六年(1751)成書的歸愚詩鈔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成書的歸愚詩鈔餘集 ,今皆見續修四庫全書

13、; 歸愚文鈔 、 歸愚文鈔餘集則見中研院典藏 清乾隆年間教忠堂刊本。 15 杜詩偶評較唐詩別裁多錄60篇。目前通行者為杜詩又叢中影印日本東都 書肆千鍾房本。另廣文書局亦有影印京都求文堂版杜詩評鈔 , 杜詩評鈔與杜 詩偶評實為一書,不過杜詩評鈔除了沈氏之評外多錄劉辰翁、張上若、王漁洋、王辨體到涵濡:沈德潛格調說的理想與實踐 143 隆二十八年(1763) ) ,又重刊唐詩別裁一書。這些作品中透顯出沈德潛推廣詩道、建立學派的信心與企圖。例如他最主要的詩話說詩晬語 ,本來就是他在小白陽山僧舍讀書時,答僧扣問 作詩指者 的記錄;編選 明詩別裁 的目的也是不滿於前人詩選 備一代之掌故,匪示六義之指歸,良

14、楛正閏雜出錯陳,學者將問道以親風雅,其何道之由?( 明詩別裁集序 ) ,沈德潛既以詩歌創作之傳授者自命,其論詩主張,則明顯有示後學作詩門徑的目的。 古典詩學中,自古不乏以教學為目標的論詩作品。唐代詩格 、 詩式熱衷於討論聲律、病犯或對偶,張伯偉認為這是在五言近體興起的過程中, 為了適應初學者或應舉者的需要而寫16,後代則有選本如周弼的三體唐詩 、方回的瀛奎律髓或元好問的唐詩鼓吹17;或是詩話如師友詩傳錄 、 圍爐詩話等,大約皆隱含了教學的企圖與實際發生指導的作用。清代王士禛以詩話、選本及評點推廣其神韻詩論;繼起之沈德潛亦以這樣全面的路徑來倡言其詩學主張。雖無太多創見,但他也可以說是深化了前人的

15、諸多成說。今人對沈德潛格調的理解,也集中在他對儒家詩教觀的復興、重視學養及復古精神等層面上。 從指導學詩的立場來說,沈德潛一方面強調提升道德修養這類心性的工夫論;另一方面則主張透過詩法之經營,如用典、對偶或巧於安排聲律及布置章法以營造出某種藝術形態的創作論。修養的工夫與詩法的經營並非各行其是,而是一個彼此完成的有機模式,他說: 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而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於其中。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如磧沙僧解三體唐詩之類)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在,月到風來,何處著得死法。18 也就是形式上的操作,應回歸自然,也就是月到風來的渾成無跡之境。他認為法西樵、楊倫、邵子湘、李子德、鍾惺、仇兆鰲、王遵巖、黃生等人所批,又與顧湘所輯之 杜詩偶評彙批不同, 彙批只錄汪琬、漁洋、西樵三家批語。 16 張伯偉: 全唐五代詩格彙考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頁4。 17 沈德潛評瀛奎律髓 、 唐詩鼓吹二選本曰: 學者以此等為基始,汨沒靈臺,後難洗滌。 說詩晬語卷下,79則,頁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