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6257 上传时间:2018-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学科之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云南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 刘忠伟我们的祖国被称为“诗的王国” ,诗歌是我们灿烂民族文化中一朵的奇葩,而且自孔子以下, 在我们的文化母体中,形成了一种深厚的“诗教”传统。然而,随着中小学标准化考试制 度的确立,为了适应标准化考试的需要,我们的诗歌教学却越来越背离了我们的传统,使 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陷入了越来越多的困境之中。一、对诗歌和诗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误诗歌教学,首先就要了解诗歌这一文学样式。中国古代对诗歌的认识,有“诗言志” , “不 学诗,无以言”等观念,可以说我们的古人,是把诗歌看作个人思想和知识构成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的。然而现在,我们

2、却似乎不再去追问诗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了,一提到诗歌, 只是简单认为诗歌就是抒情的作品,是高雅的艺术之类。正因为此,所以有学者说:“目 前在中学语文老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在于对诗的认识比较表面、陈腐、滞后,对诗的 了解还停留在多少年前的老一套模式上。比如一谈起诗歌,很多人都会说诗歌是一种抒 情的艺术 ,诗歌在他们看来就是抒情加意象 。这几乎成为一个公式。 ”而事实上, 这种对诗歌的认识,它只能适用于对部分作品的解读,与发展中的诗歌是不相适应的。对 此,唯一的途径就是:“尽可能地扩大我们的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 ”另一方面,对“诗歌教学”这一教学活动,也存在某种观念上的偏误,这就是有不少老师 认为

3、:“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任务,因而将其教学目标归位于识 记的层面上。 ”无疑,这种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是仅仅只着眼于对诗歌 语言和知识层面的一种狭窄认识。确实,诗歌的字词或是诗歌的内容,我们不可忽视,我 们对名篇名作也需要诵读、识记,但是,在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更多的还应是关 注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因素,应更注重诗歌的涵咏功能。二、诗歌教学的科学分析化倾向严重华裔美籍著名诗人、学者叶维廉说:“诗人多不愿谈自己的诗,这,常常被视为一种烟幕。一种故作的姿态。这是不大公平的看法,因为根深在诗人的意识里的美感视镜,是不容分 析、解说的程序的;这种程序,无论你如何的诡奇

4、,都会破坏一首诗的机心。诗不是分析 网中的猎物。 ”使人不愿自己去谈诗,就是不愿把诗歌意象分解开来,然而我们现在的现实状况是,诗歌 教学中的“分析” “分解”已经变得无孔不入了,有老师这样总结:“捉住真情,分析诗情 画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捉住意象,分析诗歌意境,提高学生品味语言、整体把握课 文内容的能力。 ”以北宋著名词人晏殊浣纱溪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为例,且看如何分析:在自然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完全是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的宇宙规律。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花落去可以是逝去的青春,失却的童心, 也可以是一种大势已去,一种无法逆转的命运。在人们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

5、时代,不如人 意的事太多,所以这句词会诱发人们对往事和经历的联想,感叹人生之无常,生命之短促。 而似曾相识燕归来着笔的虽然是燕子,但是,活跃在一定空间的人不是也会有燕子般 翩然归来重访旧地的生活经验么?在那一瞬间,人们不是会感到一切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 生,因而产生事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触么?可见,这词所表现的伤感惆怅之情,不 是那种强烈的喜怒哀乐的体验,而是一种莫名的失落的伤感。这里分析的不好么?当 然不是!只是,要知道“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诗歌因为其象征的手法,意义本来就该是 不确定的,模糊的,或是朦胧的,我以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诗歌分析得这么的透彻明 晰,带一点朦胧,带一点说不清

6、道不明的感悟,更能让人流连忘返。湖南的张建房老师曾指出:“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诗歌教学和诗歌鉴赏成为技术主义、操作 主义的陈词滥调” 。可以说, “应试教育”是诗歌教学越来越向技术化、分析操作化的 方向迈进进而导致诗歌功能异化的根源所在,正因为此,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多 从纯理性的角度进行注解,只注重字词的剖析、句子的梳理以及平仄、押韵辞格等有关理 论知识的讲解,而很少引导甚至完全忽略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美的感受。教学中,教师需不需要讲解、需不需要分析,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以为,分析该是 有限度的,我们不是为了分析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接受认知,一旦超越了限 度,事情的本质就变化了,

7、所以对于诗歌教学过于重理性分析,轻感性领悟的问题,恰如 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北京教育学院的王家新教授所说的:“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 特有一句很有名的话poetry is what get lost in translation译成中文就是:诗是在翻译中 失去的东西 。在听了一些中学的诗歌课后,我想起了这句话。诗,就是在这种教学中失去 的东西。可以说,这样教诗教到最后,只能让学生远离诗歌!”三、诗歌教学太过局限于教材本身语文学科的教学,其灵活性应该说是非常大的,不论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材选择 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是我们现在很大一部分的教学,在教材的选择和处理 上,却不乏一切

8、以讲授课本知识为准则的现象,不涉及课本以外的内容,没有必要的知识 拓展和延伸,也就是纯粹的“教课本” ,而不是“用课本教” 。诚然,诗歌教学关注诗歌本身、关注诗歌的审美层面,注重文本内容,确实必不可少,可 以起到“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能能力”的作用,但是,教 学的过程是一个与文本、读者、作者、教师等多元对话的过程,文本的内容是已经成型的、 固定的,它的内涵却是依据不同的读者的个人情感经验来发掘和接受的,它与读者的审美 趣味和审美理想息息相关。而如果只是学习课本的内容,这造成的结果就是可能会否定学 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他们无法调动自己更多的经验来感受文学作品,因而这无异于折断

9、学 生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大打折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事诗歌还是别的题材,都不能一味地以文本为中心,不能过分局 限于教材内容,把梳理完课本内容就算完事,它还需要注重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 能动性,在课本以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过程中,提升认知与感悟 能力,这样才更能够更好地去发掘出文本本身的多重内涵。四、诗歌教学方法显得有些单一诗歌教学方法的过于单一,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是讲授法, 对这一教授法的形象概括,诚如陈庆卫老师总结的:“对教材不加处理,照搬教参,方法 老化,不管是什么样的诗歌都把它当作一般的文章来教,先是介绍作者

10、和背景材料,然后 是读诗文,接着是讲解内容,然后是分析中心思想,最后是总结艺术特色,在这个流程中, 老师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生只要跟着记、读、背就行了。这样的诗歌课堂索然无 味,学生甚至不知诗为何物,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比如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有的老师就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介绍背景,关于 王维的人生经历,关于他所处的时代氛围等,然后让学生先读一遍这首诗,然后自己接着 再读一边,再然后就开始翻译诗歌:“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明月 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 穿莲而过的渔舟。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

11、 ”最后总结:这首诗全力描写山中秋天的晚景,作者通过非常热闹的文字,描绘的却是一幅幽静的图景。这首诗是他 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在诗尾联,表明了诗人希望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总之, 这首诗清新自然,寓静于动,动中显静,既写景又抒情,实可谓境界高远。像这样的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把山居秋暝所展现的那种清新自然的意 境,已经肢解的支离破碎了,本来应充满诗情画意,使人联想翩翩的诗歌教学,开始变得 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了。诗歌教学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成了对现成结论简单记忆的 过程,在这样的诗歌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没有兴趣,完全没有那种心潮澎湃的情感体验, 因而出现昏昏欲睡,或是偷偷在那

12、津津有味地看小说或漫画的状况,我们也就不难想象了。五、教师对诗歌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语文教师不能正确解读甚至完全误读诗歌的问题在教学中并不鲜见,对此王家新教授说: “中学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在于,许多老师对所教诗歌作品的理解不够到位,也缺乏一 种深入文本读解、辨析和阐释能力。 ”11当然,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显得有些敏感, 但是仅以笔者本人为例,对诗歌作品的解读,有时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不能正确解读甚 至误读的情况,都可能发生。其实,这种状况的存在,没有必要去回避,而更多的是应该去正视它的存在!因为在教学活 动中,教师发挥的是一种引导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应该是全知全能者,因为这显 然是

13、不可能的!确实,教师凭借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积累了较诸学生更多的 知识,在解读作品时较诸学生更有优势,但这种所谓的优势显然也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的!所以,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同样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诗歌作品的能力。而事实上,当 教师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引导学生从事“文本解读”时,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 师将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对话者,获得新的提升。只是,在对学生的引导以及和学生的交流 对话中,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然是比较高的。因为教师先要研究理论知识,同时还要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这都需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虽然,这些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 是,如果抱着一种对学生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

14、态度,有困难还是要迎难而上。所以,在诗 歌教学活动中,首先继续提高教师对诗歌作品的解读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六、诗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现行诗歌教学的评价机制,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一切都是围绕着考试的 指挥棒在运转,会不会解题做题、会不会考试成了绝大部分人对学习诗歌成效的评价标准! 而在现行考试制度下,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因为诗歌所占考卷题量和分值的比例相对 偏低,而在写作要求中,又往往会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规定,诗歌写作被排斥 在考试范围之外,因而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仅读不懂诗歌,更别说对诗歌的创作尝 试了。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的评价、考量机制,才导致了对诗歌教学的重视

15、不够,所以 难怪会有老师对当前的诗歌教学,发出如此感叹:“教师不重视,学生也不会很认真地去 学,可以说,诗歌这部分内容形同虚设。 ”12确实,诗歌教学形同虚设是事实,但却不是 教师不重视,评价机制才是根源,因为教师是跟着机制在转的!如果在评价体系中,加入 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层面的内容,或者给学生更多诗歌创作的机会,给学生更多展示 诗歌才能的机会,那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诗歌都会更加重视,诗歌教学的现状也 会得到改观。当然,除以上所述问题之外,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教 学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涌现,对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我们是固步自封,还是积极融入?融 入的话,如何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诸如此类,都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此外,对诗 歌如何进行多元解读,以及诗歌在现代社会所承担的功能等诸多问题,也需要我们更多的 思考。可以说,虽然在这里罗列了一些问题,但我想,这也许仅仅还只是诗歌教学所存在 问题与困境的冰山一角,因为可能还有很多我们在此并没有想到却存在的问题!其实,之 所以把我们中学诗歌教学中存在的如此众多的问题提出来,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因 为只有正视问题的存在,才能更好地着手对问题的研究,才能既希望于对问题的解决。当 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此我谨以上述现状之描述,以为抛 砖引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