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大附中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2527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大附中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大附中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大附中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大附中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扬大附中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大附中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大附中2012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苏教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所有选择题请填涂在答题卡上,注意与题号对应!所有选择题请填涂在答题卡上,注意与题号对应!】一、语言文字运用(30 分)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颤抖(chn) 磕绊(bn) 震憾 汗流浃背 B按捺(ni) 奢侈(ch) 斑斓 容销金镜 C犄角(j) 偌大(nu) 抹杀 沉缅其中 D晕(yn)车 翘(qio)首 发轫 妄自菲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面对政府不得已的改革之举,希腊民众包括公务员以街头抗议和罢工来应对,这也 从侧面反映了希腊人在福利制度下养尊处优、不愿改革的心理。 B这则笑话因为对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官员

2、讽刺得很有力量,因而在民间流传很广。 C在中国农民的传统习俗上,是安土重迁的,但有生路,谁愿背井离乡? D中国馆中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充满了动感,牵着孩童的妇人,在街头徐徐行走; 商人牵着一队载满货物的骆驼,走进了宋代高大的城楼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汉语 的魅力,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流行着猜灯谜、闹元宵的习俗。 B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 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C各省市交通部门未雨绸缪,在 2012 年“十一”黄金周到

3、来之际,出台多种排堵 保畅新措施,以防止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拥堵现象的发生。 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 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4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声非加疾也(洪亮) B 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C非能水也(河水) D 故为之文以志(记) 5 下列句子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3 分)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哀吾生之须臾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3 分)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A、知不可乎骤得,托遗

4、响于悲风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 “曲子词” “诗余” “长短句” 。词的标题和 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 春长沙 , “沁园春”是词牌, “长沙”是题目。扬大附中 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 一 语 文 试 卷2012.11.06B.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5、“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彼得卡门青 、 荒原狼等。 D老舍,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他是一位“京味 儿”很浓的作家,如骆驼祥子 、 茶馆等小说,都是用北京话写的。 8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是山东省 (县级市)人,代表作是中 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 。 (4 分) 9班里要出一期介绍莫言的黑板报,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0 个字;再根据标题写几句刊 首语,30 字左右。 (5 分) 标题: 刊首语: 二、文言文阅读(1

6、9 分)文昌楼孝廉会文堂碑记 书院之设,所以佐郡县学校,为国家育人才也。维扬为东南人文林薮,其巡差使者所 辖则有安定、梅花、乐仪三书院。余以嘉庆戊辰秋奉命莅扬,政事之暇,进诸生而校试之。 既第其甲乙,复优加奖赉,以激劝之。既乃增广旧额,益加月给为膏火资。每课期必亲莅, 竟日见诸生以文行相勖。于是士争劝学,来者日众。因推是意于郡属之广陵书院,而亦捐 资益额焉。会明年,值礼部试,士之登贤书诣公车者,皆来就决科。盖斯事前所未有。余 乃就梅花书院聚而课之,初至才三十人,其继也,他省郡县有闻风至者,渐增至百余人。 余窃喜其慕学之勤,各给以资,送之京师。迨榜获隽四人,与馆选者二,授中书、学正者 各一,而洪

7、生莹竟以第一及第。十月初,余入京祝厘,蒙询洪莹家世甚悉,并有真才实学 之谕,斯亦为国植才之一效矣。 考梅花书院在前明为湛尚书甘泉行窝,后乌程吴公秀守扬,浚漕渠,积土成山,环树 以梅,因名曰“梅花岭” 。中构堂宇,为属县期会之地,已又改为崇雅书院,经遂废。国朝 乾隆初,郡人马君曰琯始重构之,运使朱公孝纯又增葺之,额以“梅花书院” 。虽由岭得名, 实取宋广平独步之祠,王沂公和羹之语,期学者之由名状元至贤宰相也。兹洪君既已崛兴, 斯名为不负矣。余因欲广其舍为孝廉会文之所,相院后尚有隙地,遂创构文昌楼五楹,每 月集多士校艺于此,就其左为使者临莅时所暂息,其右即名状元厅,使与试者皆观感而兴 起焉。计捐廉

8、四千余金,用犹不足,则洪君之父恒裕又佽办二千金,其费六千余缗,凡三 月告成。 余曩在淮安尝建文津书院及诸义学,后于九江复新白鹿、濂溪两大书院,并建文昌宫 及昭忠祠。在粤海则增给粤华、粤秀两书院膏火费,然校课孝廉实自扬始。院之左偏旧有 李、姜二公及萧孝子祠,其右为史忠正衣冠墓,姚秋农殿撰题状元厅楹帖,用宋神宗思得 忠孝状元故事,其言约而意备。诸子果能敦行绩学,继洪君为举首,他日黼黻皇猷,以成 昭代太平之盛,岂非余之所大愿也哉!既落成,因记此以谂多士焉。清嘉庆十四年 阿克当阿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竟日见诸生以文行相勖 勖(竞争) B迨榜获隽四人 迨(等到

9、) C后乌程吴公秀守扬,浚漕渠 浚(挖掘疏通)D其言约而意备 约(简约) 1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余乃就梅花书院聚而课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余以嘉庆戊辰秋奉命莅扬故为之文以志 C环树以梅,因名曰“梅花岭”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D政事之暇,进诸生而校试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文昌楼孝廉会文堂是扩充了梅花书院场地而建,目的是为孝廉提供进行文学交流的 场所。 B碑记作者把希望取得功名的士子召集起来给他们授课,刚开始就有一百多人,后来, 别的郡县的应试者听到此消息后也蜂拥而至。 C 碑记

10、作者资助士子到京师参加考试。待到出榜之日,有四人才智出众,其中入馆选 者二人,被授予中书、学正者各一人,而洪莹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状元。 D碑记作者最为期盼的是诸士子能勤奋好学,以洪莹为榜样,日后能辅佐朝廷,以昭 显太平盛世。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书院之设,所以佐郡县学校,为国家育人才也。 (3 分)(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 分)(3)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4 分) _三、古诗词鉴赏(10 分)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骆谷晚望骆谷晚望 韩琮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11、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注:韩琮于唐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1)结合标题来看,首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分)_ (2)简要分析“去国还家一望时”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3 分)_ (3)这是一首缘景遣怀诗,请对本诗的景与情的关系进行赏析。(4 分)_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3)吾师道也,_?(韩愈师说 )(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 (苏轼赤壁赋 )(5)柴门闻犬吠,_。 (刘

12、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苟利国家生死以,_。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题:文学类文本(23 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619 题。 孩子与海孩子与海曹文轩 一道道白浪向岸边推来,一个裸体的男孩面对着无涯的大海,他只是一个黑色的小 小的影子,像还在母亲子宫中的一个胎儿。他独自站立于天地之间,他与大海均成了一幅 人世间永恒的图画。 孩子与海这是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化来的一个题目,但两者的情形很不一 样,老人是即将熄灭的生命,而孩子却正走向生命的辉煌。前者让人看到了生命在最后时 刻所具有的分量,后者却向人预示着一个尚未成熟的生命所具有的博大的欲望。他们一个 已成为胜利者衰老的古巴老人桑提亚哥独自出海,与风浪搏斗,独自与鲨鱼搏斗,最 后,他终于拖着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回到海港,尽管那只是被鲨鱼撕咬剩下的一袭骨架,但, 向世人漂亮地显示了“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一个将要成为胜利者我们的这个铜像一 般的裸体的孩子身上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老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生命的句号。而这孩子, 将在这句号之后开始漫长的叙事与抒情,从而把生命的篇章无休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