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年级第周第课时年月日15994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81219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年级第周第课时年月日15994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科年级第周第课时年月日15994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科年级第周第课时年月日15994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科年级第周第课时年月日15994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科年级第周第课时年月日15994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年级第周第课时年月日1599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年级第周第课时年月日15994(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科 年级 第 周 第 课时 年 月 日课题绪论 珍惜大学生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教学目的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并珍惜大学美好时光;帮助大 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 质和法律素质,知荣辱、求发展;还要让大学生知道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的目标,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重点难点1、引导新生认识大学生活的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依据时代大背 景和社会大舞台,确立自己新的成长与发展目标,把个人立业成才的 追求与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尽快进入新的人生阶段。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理论品质。教学方法教师鼓励并启发学生谈自己对大学生活的认识,

2、并根据学生认识中存 在的问题,结合大学的特点以及著名大学的校长对大学的认识,重点 指导学生珍惜大学美好生活,开拓人生新的境界。同时,在学生讨论 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释疑解惑,讲解本章的重点和 要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一) 大学 中的“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3、先致其知;致知 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 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二)中国古代的“大学” 书院有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 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其类型有: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民间设立,供个 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 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

4、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江西庐 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 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教学采取 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 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 名。 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 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 著名的有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 4 次毁禁书院, 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 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声入耳;家事国事

5、天下事,事事关心。 ” 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清代书院达 2000 余 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极点,大部分书院与官学无异。顺治九年明 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十一年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 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 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至光绪二十七年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 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 堂,至此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教育家心目中的“大学” 1、梅贻琦:“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大学实行通才教育,主张健全人格,由教授治校,有学术自由探讨 的风气。 2、蔡元培:“大学者,研

6、究高深学问也。 ” 3、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诸君皆系大学生,然所谓 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 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 4、马相伯,1903 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 年创办复旦公学,并 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 。夫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 之学问,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 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生命之所在,而可视之 为一学问之国家者也。5、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历任北京大 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

7、么地方呢? 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 在于人们的记忆中,相对而言,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时间是有限 的,但它毕竟是存在,而且这个存在更具体,更生动更动人心魄。 6、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 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 所所长。文化重建,价值理想、信仰的重建,本应该是大学的 任务。因此,大学生的问题,正是大学教育的问题的折射;用廉价 的赞颂来掩盖大学生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掩盖中国大学教育的问 题。 7、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西方思想的伟大创始人之一,西 方高等教育机构的开创者。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即以人

8、 为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8、约翰 纽曼,19 世纪中叶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 校长,1873 年出版大学的理念成为西方教育学最为经典的文 献。大学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机构,而且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它 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 于研究探索之中。 9、洪堡,德国现代大学之父,1809 年受命改革普鲁士的教育 体制。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 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 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四)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大学” 大学(univers

9、ity) “通常包括一所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和专 业学院并有权授予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位。 ”可见,这里的大学既不 同于西方传统的专门高等学校(college),也不同于我国古代的书 院。 college 构成了大学发展的基础,但没有形成大学的现代内涵; 后者一直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并且在小农经济的土 壤下发展、衰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现代大学的母体。 (五) “大学”的其他称呼 1、象牙塔 2、伊甸园 小结: (一)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问、博学,明白本末始终的 道理。 学:包括学习、研究、探讨、切磋。这就需要走到一起来,互 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 (二)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师;大

10、师:大师范、大导师之意。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三界之大 师 。在中国,起初称有高德之出家人为大师。如尚书:“诸 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 百喻经治秃喻:“时彼 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 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二百馀年来,讲堂茂草、弦诵阒如。词章俭 陋之夫,挟科举速化之术,俨然坐皋比、称大师矣。 ” 在某一领 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学者、专家的尊称。 如史记儒林列传:“学者由是颇能言” 。 (三)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大环境、大精神、 大气度 大环境: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Science 上每年发表的 论文约 2/3 以大学为第一作

11、者单位,每年被 SCI 收录的论文作者中 近 80%来自大学。在过去的 100 年里,世界一流大学囊括了差不多 3/4 的诺贝尔奖,而排名前 10 位的大学就占了获奖总数的 30%。我 国每年被 SCI 收录的论文 70%以上出自高校,而 20 所研究型大学 就占了其中的 50%以上。高校拥有的研发人员占全国总数约 17%, 高校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约占全国的 17%,整个科技活动人员约 占全国的 12%左右。到 2005 年,我国共培养 134 万名硕士、16 万 名博士。全国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高校分别占硕士和博士 学位授权单位总数的 60%和 70%以上。1978 年至 2002

12、年,中国共 有 58 万人出国留学,已有 15 万人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在教育、科 学等领域都占有很大比例。中科院院士中占 81%,在全国高校校级 领导干部中占 51%。-引自:中国教育报2006 年 7 月 21 日, 大学校长谈大学之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唯实是创新的基本原则。 大精神,一是表现出来的活力,二是宗旨、要义。大学精神作 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有着不同的称谓,诸如高校精神、大学本性、 大学理想等等。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 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 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既是大学前进的动力,也是 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

13、和灵魂。大学精神,既随时代的变化而体现 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而具有的意义:既有鲜 明的文明本士化特征,又有着普遍的国际化意义。从普遍的意义看, 大学精神体现为:自由、民主、科学、创新。大学精神需要一个较 长的办学历史才能养成,它属于传统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政治制度的更替或者毁灭性灾难的降临(如“文革“)都只能改变它 的形态和部分内涵,而不能把它从根本上摧毁。大学精神是传统中 最宝贵的部分,是大学抗打击和求发展的生命力的底蕴所在,对于 稳定大学的风格和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聪明的校 长都懂得;对于这种已经形成的精神应该珍视、哺育并且使它变得更加适应时代的新

14、的需要。在清华学校时期,梁启超先生曾用“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生。后来,这八个字就做为清华 的校训,对师生都有深刻影响。也可以说,这八个字在一定程度上 概括了清华师生的精神风貌。 (四)与中学相比大变化:1、学习要求的变化; 由一般的简单记忆和反复训练,转变为专业性的系统学习和独 立研究。2、个人所处位次的变化; 由领先或中上水平的先进人物,转变为平淡无奇的一般状态。3、生活环境的变化; 由以家庭为依托,变为独立参与学校集体生活。4、社会活动的变化。 由熟人社会的交往转变为生人社会的交往。 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一)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1、思想;2、生活;3、人格。 胡适先生曾经说

15、过,大学毕业生应该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标志, 这个标志就是“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脑筋,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 方式” 。即要有一种看待事物的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态度,有独立思 维的能力,有见识和鉴别力,不随波逐流。 (二)虚心求教,细心观察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同学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 问题、矛盾和困惑。同学们必须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 (三)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 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人们常说,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在生 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三、树立新的学习

16、理念 进入大学,学习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同学们不 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 得知识的能力;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而且要在综合素质上不 断提高。 (一)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不同于小 学和中学阶段,学生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 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 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 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大学期间,大学生要树立自主学习 的理念。 (二)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三)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建立新理论、想出新 办法、做出新成绩。知识经济的实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 族发展的不绝动力源泉。 创新意识是主动抛弃旧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创造出新的观念和思想, 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