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2012高中语文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61483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2012高中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代诗歌鉴赏2012高中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代诗歌鉴赏2012高中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古代诗歌鉴赏2012高中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古代诗歌鉴赏2012高中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2012高中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2012高中语文(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2012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目标导航高考目标导航】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一、形象鉴赏诗歌形象(能力层级 D),考查赏析诗歌人物形象、意象、意境的能力,就是要求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意义,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

2、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类:(一) 、人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

3、的形象。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 ,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自身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的情感并不是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能推己及人,彰显的是他的忧国忧民的性格,塑造的是一个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自身形象

4、。(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塑造了一个归隐田园的诗人自身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诗人自身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表达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进而凸现了他们矢志报国的爱国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塑造了一个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人自身形象

5、。来源:Zxxk.Com(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杜甫的兵车行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塑造了一个反对征伐的诗人自身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诗人自身形象。(9)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体现在字里行间,塑造了一个爱民惜才的诗人自身形象。(二) 、意象“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 “意

6、象”即意中之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 “鸟” “孤舟” “蓑笠翁” “寒江” “雪” ,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又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 “羁鸟” “旧林” “池鱼” “故渊”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 “梧桐” “细雨” “黄昏” ,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诗歌常见意象及其寓意1

7、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以供行旅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诗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4)酒。酒除排解愁绪之外,

8、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2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

9、宋代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3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的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清照添字丑奴儿中“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3)流水

10、。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苦啼,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李白蜀道难诗:“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

11、鸣。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抒怀类。或托物显志,或抒发感慨。(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古诗中梅花有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3)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

12、者赞扬松柏的耐寒,进而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如三国时刘桢有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有佳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词:“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诗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13、,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5爱情类。用以表达恋爱、相思之情。(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在古代诗歌里用作对恩爱

14、夫妻的比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词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臣,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诗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

15、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 “柳营”指军营。 史记载抗匈奴的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他的细柳军营纪律严明,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其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 “羌笛”在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16、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词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三) 、意境所谓“意” ,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 ,又是“蕴理的情” ;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 ,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