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地名文化初探_宋秀秀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6861368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48.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余杭地名文化初探_宋秀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余杭地名文化初探_宋秀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余杭地名文化初探_宋秀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余杭地名文化初探_宋秀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余杭地名文化初探_宋秀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余杭地名文化初探_宋秀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余杭地名文化初探_宋秀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第 3 期(总第 89 期)异 , 他在山东淄川满井庄时临泉而居, 并在泉边宅前植柳多株, 因之自号 “柳泉居士” , 北京的百 年老店 “柳泉居” 酒楼也因此而命名。 当代著名画家、 文学家丰子皑, 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时,曾在居室墙边栽种柳树一株, 当小柳树生机盎然、 展现风姿时, 他欢愉地为其居室题名 “小杨柳屋” 。 1 9 4 3 年春, 贺龙同志与警卫员一道在司令部 所在的大院里种垂柳六株, 并在柳树中间空地上 安放石桌石凳, 用以读报喝茶, 贺总幽默风趣地称其为 “六柳亭” 。( 八) 柳与佛教在古人心目中的柳树, 还可 以除邪驱恶。 当佛教传入中国后, 受佛教的影响

2、,柳已成为圣物。观音菩萨一手持杨柳枝, 一手托甘露净瓶, 所谓 “柳枝净水, 遍洒三千” , 一扫人 间烦恼垢浊, 普度众生。 僧人极信仰杨柳, 他们在 诵经礼之前, 必先用杨柳枝疏牙刮舌, 务令清洁,因之, 柳自然成为僧侣对宗教虔诚的象征。 总之, 自古至今, 柳与我们文化和生活关系密切。阳春三月是植柳种树的好时节, 愿人们多 植树, 为改善环境, 共建绿色中国而尽我们的绵 薄之力。同时也祝愿我们的生活, 像柳树那样充 满勃勃生机, 让春天永驻。(通讯地址: 100083 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为教授)余杭, 素称“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 余杭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六七

3、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 先民就在余杭这片热土上生息劳作。 余杭之名, 春秋时已见诸史籍, 属吴、 越领地, 战国中期属楚; 南宋时期, 余杭作为京畿之地, 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之地。今余杭县地, 秦王政二十五年 (前 2 2 2 年), 设余杭、 钱唐两县, 为全国建县最早的一批县份。 新莽时, 改余杭、 钱唐县名为进睦、 泉亭。东汉建武元年(2 5 年)复原名。三国时, 余杭、 钱唐均入吴国版图属吴郡,钱唐县为吴郡都尉治。南朝陈祯明元年(5 8 7 年) 于钱唐县置钱唐郡。隋开皇九年(5 8 9年), 废钱唐郡置州, 州治设余杭, 名杭州, 次年移治钱唐; 大业三年 (6 0 7 年),

4、 改杭州为余杭郡, 两县仍为所属。 唐武德四年 (6 2 1 年), 复余杭郡为杭州, 钱唐县改名钱塘。五代后梁龙德二年 (9 2 2 年), 划钱塘、 盐官、 富春三县地置钱江县, 与钱塘县同城设治。 宋太平兴国四年 (9 7 9 年), 钱江县改名仁和县。建炎三年 (1 1 2 9 年), 升杭州为临安府, 钱塘、 仁和、余杭三县仍为其属县。民国元年 (1 9 1 2 ), 钱塘、 仁和合为杭县。 1 9 5 8 年4 月, 杭县建制撤销, 属杭州市郊区, 1 9 6 0 年 1 月建立钱塘联社( 县级) 。余杭县建制亦于 1 9 5 8 年 1 0 月撤销, 并入临安县。1 9 6 1

5、年 3 月, 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并入钱塘联社, 4 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 定名余杭县, 县治设临平镇。 1 9 9 4 年 4 月, 撤销县建制设余杭市,余杭开始进入城市行列。2 0 0 1 年 4月, 经国务院批准, 撤销余杭市, 设立杭州市余杭区。按照 越绝书 的解释, 在古越语中 “余” 的意思为 “盐” , 说明余杭古时曾是产盐之地。 在新石器时代乃至夏商周、 春秋战国时期, 受卷转虫海侵影响, 浙江沿海平原或是一片浅海, 或是潮汐直薄的湖沼平原。另一种说法为 “余” 在古越语中是发语词。这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余杭历史之悠久。无论是余杭区的村名、 镇名, 还是余杭本身的命名

6、都包含了风土人情、 历史变迁等一系列当地特色。一、 以建筑命名1 . 以桥为名余杭地名文化初探宋秀秀汉字与历史文化902009年第 3 期(总第 89 期)桥的魅力不仅在于横跨水面的雄壮或柔美的姿态, 更在于相对于自然之景, 桥更具有生命意识,它是人类的创造, 却又和谐地与自然共存。缩短的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 往往更连接历史和现在。江南水乡, 必定有水, 有水自然就有桥。 “运河水乡处处河, 东西南北步步桥” 的民谚就说明了这点。因而很多村名都直接以桥为名。例如: 桂芳桥、螺蛳桥、 大来桥、 龙光桥、 七贤桥、 豆腐桥、 潘板桥等, 共多达 6 0 多个村名带有桥字。余杭区的桥不仅多,而且历

7、史悠久的桥也不少。 古时塘栖的桥有 “三十六爿半” 之说。 这些千姿百态的石桥, 将整个水乡古镇打扮得生机盎然。比如说广济桥, 它规模宏大, 长 8 3 米, 宽 4 . 4 米, 高 1 3米, 堪称塘栖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也是千里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古桥, 横跨运河南北。广济桥又名通济桥、 碧天桥, 俗称长桥, 始建于唐代。现存广济桥建于明弘治年间 (1 4 8 9 年), 距今已经有6 0 0 多年历史。 历代文人对该桥吟诗题词颇多, 现代学者俞平伯 1 9 5 5 年去塘栖探亲, 经过此桥, 作了一首 1 9 5 5 年南归杂咏 : “浮家一舸苏杭道, 纨绮年光笑耍多。重过长桥风

8、景似, 独将华发愧春波。”又如桂芳桥, 据明嘉靖 仁和县志 载: “始建无考, 旧名茆桥, 因宋时里人徐宣与弟寅、 垓, 同太学生伏阙上书, 攻贾似道。后登进士, 垓为榜首, 乡人号曰: 一门三秀 , 更名为 桂芳 。” 这桥名寓兄弟兰桂腾芳之意。元代的陈基 过临平 中也提到了桂芳桥, 留下 “临平山下泛归船, 何必荷花五月天。记取五更霜显白, 桂芳桥买小鱼鲜” 的诗句。余杭另外的古桥有通济桥、 部伍桥、 葫芦桥、 长福桥、 众善桥、 龙兴桥、 福来桥、 花明村桥等。 像葫芦桥, 位于余杭镇南端, 原名张公桥, 五代时余杭人张俨以种瓢卖得的钱捐桥, 俗称葫芦桥。2 . 以塔为名例如: 宝塔村、

9、 溪塔村、 塔边村、 白塔村等。 在余杭区的余杭镇有双塔, 一在安乐山, 名安乐塔, 又名天宝塔、 雌宝塔, 建于吴越, 高七层; 一在苕溪北岸,名舒公塔, 又名地宝塔、 雄宝塔, 建于明, 七层方塔。双塔现均存, 并经修葺。安乐塔与舒公塔隔溪遥相对峙, 形成 “双塔耸秀” 景观, 给古镇频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据清嘉庆 余杭县志 载: “安乐塔, 吴越王子筑庵养疴于此而愈, 故名安乐, 今遗塔现存。” 舒公塔据载为明万历年间县令舒兆嘉守余杭时所建,因而得名。 塔身用青砖砌成, 部分青砖边缘印有 “佛塔官成就” 五字。3 . 以寺、 庙、 堂为名在当地, 信佛的人相对比较多; 同时, 也可能是对

10、未知的或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物的一种敬畏, 因此大大小小的寺庙几乎每村都有。 它们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 所以用与寺庙有关的字词为名也不少见。 余杭的佛教传播历史久远。 像佛教名山径山, 山上有唐代古刹径山禅寺, 它建于公元 7 4 2 年 (天宝元年)。 相传法钦和尚来此结茅传教, 被赐封为 “国一禅师” ; 至南宋, 宋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 嘉定间又被列为江南 “五山十刹” 之首。鼎盛时, 殿宇楼阁林立, 僧众达三千, 被誉为 “东南第一禅寺” 。 寺内宝藏贝经颇多, 尤以明代万历年间紫柏开刻的 径山藏 著名。 余杭的古寺庙还有唐栖寺、北圣堂、 大善寺、 法喜寺、 显圣寺、 南安

11、寺、 安乐寺、安隐寺、 龙兴寺等。唐栖寺还有宋代释永颐的作品唐栖寺前 , 诗中有云: “唐栖寺前溪水流, 客帆来往旧杭州。津亭树老无人记, 得见几回僧回头。”堂的本义为 “殿堂” , 高于一般房屋, 用于祭献神灵、 祈求丰年。 当地可能引申为与寺、 庙同等烧香拜佛的地方。例如: 水洪庙 (与洪水有关, 以保佑太平。传说大禹也曾来此治水)、 朱庙、 寺前、 庙前、 庙东、 白庙、 柏树庙、 西安寺、 三官堂、 圣堂、 太公堂等。4 . 以窑为名窑, 烧瓦灶也。 ( 说文 )窑是用来烧制瓦器、砖器的,这也代表了以前人们养家糊口的一种职业。现在余杭区的砖窑厂可能因为浪费资源, 又高污染也变得少之又少

12、, 但依旧可以从一些未完全开发的村庄看到其蛛丝马迹。余杭窑在今浙江余杭, 发现窑址两处。东晋至南朝烧制青瓷、 黑瓷。 黑釉鸡头壶是其典型产品。 所烧器物与德清窑相近, 有碗、 钵、 鸡首壶、 罐、 瓶、 盘口壶、 盆、 器盖及少量划花间篦划纹碗。 鸡首壶标本遗存丰富, 有大、 中、 小几种。村名中带“窑”的如: 上窑、 外窑、 瓶窑、 窑北等。5 . 以宅、 舍为名宅园一般坐北朝南, 中轴线上有台门、 轿厅、 大厅、 堂楼、 后楼、 下房等, 其间各有天井、 石库门、 高墙相隔, 组成各个独立院落。轿厅、 大厅、 堂楼前建有雕墙门楼、 清水方砖, 简洁无华。 余杭的古宅有太汉字与历史文化912

13、009年第 3 期(总第 89 期)史第宅、 何宅、 姚宅、 吴宅、 刘王弄名宅等。 而村名中也有很多类似的, 例如: 郎宅、 仙宅、 平宅、 郁宅、 西舍等。6 . 以亭为名亭 (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 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 乘凉或观景用。 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 顶部可分为六角、 八角、 圆形等多种形状。如八角亭、 南凉亭等。7 . 以坊为名坊, 当读音为 fn 时, 多用于街巷名, 如吴四坊。二、 以姓氏为名1 . 以姓为名在一个村庄, 有一个姓氏会占绝大比重,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这跟以前的家族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村庄里由家族遗留下来的亲疏、 辈分关系依旧很重。

14、有不少家族的家谱也被视为传家宝。以姓氏为村名亦不足为奇。例如: 唐公村、 褚家坝、戚家桥、 杨家墩、 柴家坞、 沈家店、 范家村等, 共多达一百多个村名, 不同姓氏 6 0 多个。姓氏与地名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 一方面有许多姓氏起源于地名; 另一方面, 各种姓氏的人们南来北往, 东奔西走, 又将姓氏铺天盖地般地反射到地名上去, 因而带有姓氏的聚落地名遍布九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众多的姓氏中也可以窥见古代民族活动的广阔世界。 秦汉以前, 江、 浙、 鲁、 闽、 粤、 赣诸省为百 越民族活动的地域。而作为古越语地名之一的余杭, 当然也会留下先人迁徙的足迹, 所以众多的姓氏也在情理之中。2 .

15、以名人为名太炎社区 和悠久的历史一样灿烂的,是余杭辈出的人才。近代更是出现了民主革命家、 思想家和国学大师章炳麟 (号太炎)这样的伟人, 周恩来总理评价他 “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 。章太炎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 位于仓前的章太炎故居, 为晚清建筑。 故居坐北朝南,四进一弄。正门上方有赵朴初题写的 “章太炎故居” 匾额。故居第二进辟为展厅, 设太炎半身塑像,东西依时为序张贴章太炎生平事迹珍贵图片, 橱内陈列着章太炎手稿、 著作及后人纪念文章。这也看出家乡人对章太炎的景仰与思念之情。杜甫村 在良渚镇有个杜甫村, 村西还有杜甫桥, 据古稀之年的老农反映, 过去村中还有杜公祠与杜甫塑像, 祠

16、中石柱上有楹联, 有匾额, 人们称杜甫为 “杜二明王” 。明代田汝成在 西湖游览志 中引前人诗句有“自解金鱼怜杜甫” , 宋末仇仁远的诗中也有 “杜陵忍赋玉华诗” ,都是在赋写西湖风景时提到杜甫在江南的一些迹象。虽杜甫来良渚之事史无记载, 但据学者何天行考证, 杜甫叔父杜登、 姑父贺纳都在武康与会稽为官,杜甫村是武康至会稽必经之路,杜甫来过良渚的可能性较大。三、 以与水有关的事物命名地处江南水乡, 水总是特别多。依水而居的生活, 使人与水有了亲切感, 所以导致很多村名中多多少少带了些 “水” 。1 . 因京杭大运河而得名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 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 南到杭州(余杭)。 京杭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 文化发展与交流, 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例如: 杭北、 杭南、 运河等村名皆因该运河而命名, 杭南、 杭北之间就是京杭大运河。2 . 以河为名河, 通指一般的水道, 其定义为“在重力作用下, 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线形伸展的凹地流动的天然水体” , 通常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