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考点讲解及专项练习生用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58299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古诗文考点讲解及专项练习生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古诗文考点讲解及专项练习生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古诗文考点讲解及专项练习生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古诗文考点讲解及专项练习生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古诗文考点讲解及专项练习生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文考点讲解及专项练习生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文考点讲解及专项练习生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中古初中古诗诗文考点文考点讲讲解及解及专项练习专项练习20142014 年年 3 3 月月 9 9 日初三一对一讲义日初三一对一讲义一导语: 课标定位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评价学生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掌握情况,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2.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理解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概括诗词曲的大意,感知诗词的艺术形象, 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千古佳句。 二考点分析考点分析 文言文的命题主要依据课标要求,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与理解、鉴赏与

2、评价。南京市中考文言 文阅读题多选自浅显易懂的的课外文言文。考点通常有: 1.文言朗读与节奏。 2.文言实词。 3.文言虚词。 4.文言句式。 5.文言翻译。 6.内容理解。 7.思想情感。 8.迁移理解。 诗歌鉴赏常见考点有: 1.理解内涵。 2.感知形象。 3.探究情感。 4.品味语言。 5.分析技巧。 三备考方法备考方法 从近几年中考情况来看,古诗文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没有形成迁移能力,不能学以致用。 2.没有正确理解材料内容,不能准确概括文意。 3.没有理解诗词一般规律,缺失品读诗词的方法。 4.没有理解人物内涵,不能准确进行评价。 针对上面所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

3、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2.梳理归纳,注重迁移。 3.掌握规律,准确评价。 4.发散思维,联系实际。 四文言文基础知识四文言文基础知识 第一节 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是一种较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假又叫“通借”或“假借”,是古人书写时 本有其字而未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代替本字的那 个字叫通假字。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被”同“披”,意思是穿着。.一词多义:在文言文的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作一词多义。如“寻 向所志”的“寻”

4、是“寻找”;“寻病终”的“寻”是“不久”。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古今意义有别古今 异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和“绝境”都是古今意义有别的词。“妻子”古义是 “妻子儿女”,今义是“男人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走投无路的境 地”。.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在它本来意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的意 义,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中的“劳”意思是“使感到劳累”。 意动用法。如“固以怪之矣”中的“怪”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鞭数十,驱之别院”

5、中的“鞭”是“鞭打”。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尽”意思是“吃完”。 名词活用做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意思是“像狗一样”,在动词“坐”的前面做状语。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没有明确含义,只能和实词连用的词。初中阶段,应重 点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等 13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其中“之、 以、而、其、于”要重点掌握。 初中阶段常考的文言虚词,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 起指代作用。如“之”“其”; 起组合作用。如“以”“为”; 起连接作用。如“而”“则”; 起语气助词作用。如“也”“焉”“乎”“矣”。 3

6、.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判断句常见的几种形式 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例“环滁皆山也。” 者也。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 倒装句 主谓倒装。例句:如鸣佩环。 宾语前置。例句:会宾客大宴。 宋何罪之有。 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 状语后置。例句:又七年,还自扬州。 省略句 省略主语。例句: 便要还家。 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谓语。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省略宾语。例句: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省略介词“于”。例句:北饮大泽 被动句 被动句就是受动者作主语,施动者作谓语的句子。例。山峦为晴雪所洗。帝感其诚。 附文言文译句的基本要

7、求 一般的句子要求直译,且不能有漏译、误译,只有互文的句子意译。 译句要考虑到句式特点,判断句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且 加上 ,被动句翻译时要加“被”字,倒装句翻译时要让译句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习惯。 五典型例题剖析五典型例题剖析 阅读阅读岳阳楼记岳阳楼记,完成下列各题。,完成下列各题。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 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 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

8、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 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 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9、噫!微 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字词。6 分增其旧制 增: 去国怀乡 国: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景: 惊: 2、选出下面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3 分 A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B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对“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是进步忧愁,退步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B这样前进也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C这样在朝为官也忧愁,退居江湖为民也忧愁,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D真是在朝为官也忧愁,不在朝为民也

10、忧愁,然而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4、理解填空。4 分(1)文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 。 (2)文中表达作者政治追求的句子是: , 。 5、译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用“”划分下列句子节奏:前人之述备矣。解析解析:1、扩大、国都、景象、曾经、日光、起 2、D 3、C 4、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乐而乐; 5、略 6、略六实战演练( (一一) ) (14(14 分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

11、之 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本段节选自 ,作者是 。(2 分)2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2 分)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4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下面加点的部分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

12、2 分)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6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D本段的主旨句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7这段文字分析了蜀国的内外形势,作者的用意是( )(2 分)A表达对“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先帝的怀念。B赞扬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的忠心耿耿。C表达出师伐魏以报效先帝的决心。D希望刘禅认识形势的危急,实施广开言路的政策。 (二) (16

13、分)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 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2 分) 躬:_ 每:_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2 分)(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2 分) (1)三个臭皮匠,顶个 。 (2)徐庶进曹营, 。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 4简答(2 分)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 分)(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