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课堂教师随笔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56807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效课堂教师随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高效课堂教师随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高效课堂教师随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高效课堂教师随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高效课堂教师随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高效课堂教师随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效课堂教师随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效课堂建设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高效课堂建设经验交流会学习心得覃虹兰本次学习听了四届示范课和由李正涛老师做的如何把名师公开课变成普通教师家常课中小学语文教师学习转化名师高效课堂的报告,示范课采取同课异构(即同意一课题不同的构建方式)的形式,让名师先上,先派优秀教师后上,从课堂的不同构建方式中对比寻找分析优缺点,我想其目的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让县派的骨干教师在名师的指导下有一个提升,培养他们的现场学习力,二是让所有听课教师在感受两种不同课堂构建模式中这样三点:一是语文并不难教,也就是说要教好语文,其实路径不止一条,扶手不止一个,二是每一个名师都是从一个一线教师开始努力、发展、成长起来的。三是名师的

2、高效课堂同样能走进普通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变成家常课。 本次给我们讲课的老师有: 武凤霞,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省教师教育专家,省首批名师,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出版了个人教学专著武凤霞讲语文。 郑桂华,华东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华东师大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上海市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特约撰稿人,上海市青语会副理事长。 曹修燕,安康市石泉县城关一小杨柳分校教师,县极骨干教师,石泉县教研室教研员,曾分别在县市级赛教中国荣获一等奖。 郑宝琴,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17 年,任教于陕西省旬阳县桐木初级中学。 这次出去学习时间

3、虽不长,只有两天,但我的体会还是比较深刻的,我认为名师的课堂教学中有以下这样几个方面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一、有层次性的目标设计。如郑桂华老师在上安塞腰鼓这一课时,他设计了三个层次性很强的目标。第一层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感受这是一篇充满豪迈激情的文本(这个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的),她是这样做的:让学生自读课文,生读后问:心情怎么样?(生答:亢奋、激动、惊心动魄),然后又问: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惊心动魄、让你心情亢奋?请回忆一下并在文中找出来。由此,她的教学目标就很自然的上升到第二层目标,即发现这种豪迈激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接下来和学生一起分析感受文章第七、第八段文字中排比的并列、递进两种运用形式可

4、增强文章语言气势,比喻句喻体的选择也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学生明白了以后马上又让学生在文中其他地方找出体现排比两种基本方式的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接着又引导学生找到了稳重的感叹句、用反义词对举的句子、运用反衬手法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那种强烈的气势,这是她让学生明白了原来可以通过以上这些表达技巧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艺术感染力。此时,课堂教学目标就上升到了第三层目标,即为什么安塞腰鼓会有着这样充满激情的表达形式,在完成第三个目标时,她特别强调学生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作者刘成章是在陕西出生、生长、上大学、工作的经历和陕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风民俗,以此让学生理解作者更能将安塞腰鼓写的如此激动人

5、心,在同学们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惊心动魄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陕北汉子的豪迈、奔放、以及作为陕北人的刘成章是如何深情的爱着黄土高原上的那片土地。郑老师的语文课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九最大可能的避免了学生没话说的情况,课堂教学结构的推进性很强,她的课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完成了语文课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这就是她所说的语文教学应将文本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而适当的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普教育价值、社会生活认识价值及思想品德教育价值,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即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在安塞腰鼓中她

6、认为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是做平的词语、句式的表达形式与思想情感的关系。她在把握“语文核心价值”不变的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在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她的课解决了“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着桑问题。她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挑战点、发展点(突破点)和提升点(生长的),从而实现了真正的教语文。一届成功的课不是看课堂活不活跃,热不热闹,而是看你的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她的学生上完这节课,会有感情、有气势的朗读了,会分析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和知道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来表达思想情感了。 二、板块设计简约、清晰、有推进性。郑宝琴老师在上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她至设计了两个主问题,每个主

7、问题提出后她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又分别设计两个小问题来达到其目的,在客厅的每一环节,他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关注汪曾祺的散文特点及其个人喜好,因为汪曾祺不仅是作家,还是美食家。所以就从四方食事中找到了这样一的话出示给学生:有人说汪曾祺其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之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寻常小味,但细细品味,却常有味外之味。四方食事,她在资料的下面出示一个问题:怎样理解两个“味”?这无疑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展开了一个短视的讨论、交流活动。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了第一个主问题:汪曾祺在文中写了“何物”?“何味”?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很容易找到“何物”即“鸭蛋”。 于是她引导学生

8、再读课题端午的鸭蛋,出示了第一个小问题: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生积极的),师又引导学生说:这是在作者的家乡高邮,因此端午的鸭蛋很有江苏高邮的地方官特色,这很自然让学生体会到“地方风味”。接下来出示第二个小问题:作者家乡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第三段写鸭蛋既好看又好吃,因此学生体会到其“美味”,又找到了鸭蛋可作孩子的饰物,鸭蛋壳中放萤火虫好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段落,句子让使学生自己体会到了其中的“趣味”。此时,第一个目标已达到,接下来出示了第二个主问题:你从中还体会到了哪些味之外味?并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说说体会出了什么味道?从内容上体会

9、出对家乡的怀念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的味道。从情感上体会有语言的亲切,句子短小,地方方言,文白相间的多种语言柔情和在一起的幽默感。即本文味之外有思乡的情味,生活的滋味。语言的韵味。此时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已顺利达到。课堂的结尾,是让学生自由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她的这节课这样安拍的目的我想应有两点:一是想让学生端正生活态度,平凡不要忽略。就像文中平凡的语言不会乏味,平凡的小事物中蕴含着味外之味,希望学生不要忽略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因为平凡中也有精彩。也在启迪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慢点走,体味平淡生活中的滋味。二是平淡中见真情,见幽默,见风趣。 三、她们更关注学生的需求,发自内心地期待每一个学生有所发现。

10、如郑桂华老师在讲安塞的腰鼓这一课时,她让学生自己找句子并分析讲述作者是怎么传递那种气势的,学生于是从中发现了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以及感叹句的应用,对比反衬手法原来都是可以增强文章为什么会充满豪迈的气势时,她有意强调学生特别关注刘成章在陕北出生,成长及工作在陕北生活的经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作为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更深爱着黄土高原的那片土地,也就比任何能写出那么充满豪迈气势的安塞腰鼓。作者对家乡的腰鼓,家乡的人,家乡的那片土地的热爱之情由此而生。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美,并不意味着江南就不美,(文中有一句“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就推出了另外一个课前预设之外的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黄

11、土高原的美 的同时,江南也有另外一种美。 又如,郑宝琴老师在讲端午的鸭蛋一课中,在学生简介作者时她有意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曾祺的散文特色,(这是为了后面实现教学目标做准备的),在结尾时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等环节都体现了她们更关注学生的需求,发现自己内心期待学生有所发现。 然而,他们发自内心期待学生有所发现这一目标又是通过整堂课的互动完成的。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学生与本文的互动。如生生互动中学生发现了别人的优缺点,就拿朗读来说,生生互相倾听,再让没读好的学生重度,从而实现了学生由不会读到读的好,读的有感情的转变。又如生生课堂上交流课前的预习成果,促使学生在预习的内容上相互补

12、充,方法上相互借鉴,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即自由地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课文)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感受文本,通过对文本的语言,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体会作用,情感,从而学会表达。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使得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一步一步达到目标的终点。这就是我要向名师学习的第四个优点:注重课堂的互动,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三者真正的融洽。而我现在的课堂上有些环节的讨论实属无效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缺少实适、恰当的评价,学生合作有效指导。学生的交流缺乏真诚,总之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我要向名师学习的第五点是:当学生能力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时,一定要 给学生“搭台阶”。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

13、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都 要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学习前学生在“山脚”,目标就 好比“山顶”,要想让学生爬到“山顶”,教师必须给学生搭一个一个台阶, 帮助他们一步一步爬上去,否则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武凤霞老师在讲自 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时,让学生想象作者四五十年后回到德国走在大街 上是怎样看花的情景并让学生用语言来描绘这一环节中,她为了达到语言表达 训练的目的,她不是让学生凭空想象或说让学生想象就算了,而是采取了由点 到线再到面的指引过程,即“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到“线”(花的海 洋)到“面”(学生回到语言表达),她给学生出示了一则课外的但又十分适 合学生要想象的这个画面

14、的文字资料,先让学生读一遍,再让学生将资料中的 主人公换成作者然后让学生再读出来。于是学生就有了语言材料,表达就容易 多了。这就是她所说的给学生“搭台阶”或者叫“工具、支架、扶手”等。 总之,名师的课堂很扎实,他们的扎实体现在思路的清晰上、在板块的设 计上、在每一个细节上,在课堂的开放中、在知识的运用中、在课堂适时适当 的停顿中,还在有写有练当中。 听了名师的课,回头再看看自己的课,才发现目前我的教学确实还存在很 大、很多的问题。以下是我的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几种现状和名师的课带给 我的深思考: 一、我的教学目前还停留在“教科文”阶段。所谓“教科文”就是把课文 中的主要 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

15、里写什么知识,我讲什么知识,考试中就检 测什么知识。如教两小儿辩日,就借助自然科学知识分析谁对谁错;教荷 塘月色就让学生体会荷塘如何美,找哪里是比喻哪里是拟人.,教朱自清的背影就带领学生重点分析父亲过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动作的艰 难,从而体会深深地父爱,殊不知背影中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是朴实的语 言。因此我的课堂就走向了一种程式化,一节课中往往都是这样安排环节的: 写了什么?讲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这样机械的、肤浅的诠释课 文内容,零碎的教授语文知识的模式,不仅学生越听越没劲,连我自己也感到 厌烦。有时候叶子课堂设计、技巧、课堂气氛上有些探索和更高的追求,如为 课文找一个好的突破

16、口,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一段值得回味的结束语,这 看似对课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谋篇布局、起承转合都比较恰当,课堂教学看 上去也很热闹,气氛也很活跃,但是,精巧的设计往往是按照教师自己对课文 的理解,顺着教师预想的教学思路进行的。常常把学生的基础、理解力、表达 的随意性等可变因素排除在了课堂之外,一旦学生的问题超出了设计范围,我 就不知所措了,不是生拉硬扯、强迫灌输,就是听而不闻、回避问题。听了名 师的课之后,我觉得这样的课看起来结构完整但很生硬,表面热闹但和名师的 课比较起来显然缺乏生成性,听了名师的课后,我明白了要实现真正教语文, 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立足点,即要把我的课上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课,而不是老师 教的语文课,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我的课堂的教学流程还立足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通 常是这样设计:步骤一,导入并揭示课题,步骤二、预习反馈,步骤三、进行 新课初读感悟课文,步骤四、重点研读,步骤五、拓展延伸,这种教学视角意 味着“其着眼点在于教师,着眼点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