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856794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扭曲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绑架 张珏成 奇文 一份地方小报松江报刊载了一则题为听别人把话说完的短文。这里全文转载如下: 电视主持人在台上采访一个小男孩: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呀?” 小男孩想了想,回答说: “我要当个探险家,到大沙漠里去探险。 ” “好极了, 如果你在大沙漠里只剩下一个面包、 一瓶水, 遇到一个又渴又饿的老爷爷, 你怎么办呢?” 小男孩又想了想,说: “我给老爷爷吃一小块面包、喝一口水,然后我带着面包和水自己走 ” 孩子还没说完,主持人就拿过话筒说: “小朋友,我们在任何艰苦环境下都要帮助别人,应该把水和面包都给老爷爷。 ” 主持人说着将话筒指向台下: “观众朋友们,大家说对

2、不对?” 观众席上的“对”还没落音,小男孩高叫了一声“不对! ” 台下即刻静了下来,主持人也很尴尬,问: “为什么不对呢?” 小男孩含着泪水说: “我要带着面包和水走出沙漠找人来救老爷爷,不然我们都会渴死饿死,我还回来的! ” 台下瞬间静寂后,响起热烈的掌声。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没听别人把话说完,就贸然结论而出现谬误,甚至会影响到一件事情的成败。 听别人把话说完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也许就几分钟,几秒钟的时间听别人把话说完,既是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既给了别人机会,亦留给了自己机会 (上海: 松江报 ,周文洋, 听别人把话说完 ,2012 年 4 月 26 日,12 版。) 扭曲的“道德

3、”教育 我不知道别人看了这篇文章做何感想。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种“道德”教育太做作了,完全不符合现实情况,也不符合人性,完全是扭曲的“道德”教育。 我这个年龄经历过太多的这种 “道德”教育。从“孔融让梨” 、 “列宁不撒谎”和“朱德的扁担”等,一直到“雷锋的故事” 、 “焦裕禄的事迹”和“孔繁森的事迹” 。但结果呢?现实社会中的风气如何呢?中国的现实情况又怎样表现呢?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们是否垂范给社会公众?中国的父母在家庭中如何教育他们子女的? 显然,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直接反映这种“道德”教育的失败。 2 原因再简单不过。 人的天性是自私的。我们常常看见小孩子为玩具等吵闹,古今中外屡

4、见不鲜。两个小孩子一起玩耍,对各自的玩具分别的清清楚楚, 那个玩具是你的,这样玩具是我的, 即便是兄弟姐妹,也一样如此。只要我不高兴,谁也不能碰我的东西。 对成年人,情况就更加严重,但这方面有法律依据了,有私人财产权法 。在西方国家,私人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 “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 。 这种现实下,硬要进行“礼让” “谦让” 、 “推食食人、推衣衣人”和“大公无私”的“道德”教育,岂不是千古笑话!这种 “道德”教育的结局必然是失败的,不会取得希冀的结果。 这样的“道德”教育违背道德本身的要旨。道德是调节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目的是使人际关系不因各种利益矛盾而过度紧张, 而

5、且道德规范不具有法律强制性, 不是绝对不允许违背的法律条文,因而也就无所谓“对”与“错” 。 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基本上是利益驱动的。但圣人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有所不为” 。所谓 “义” ,就是道义和道理,也是平常人所说的做事和做人要有原则,也包括有道德准则。 这个故事像极了我在一篇好人与坏人的文章中讲到的寓言, “在一场劫难之后,幸存了甲、乙两个人,等待外界的救援,但救援不知道什么时间来到。两个人只有甲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一碗米饭。这碗米饭可以支持一个人十天的生存,但救援可能要到十天后才到,也可能三天就到。在这时,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呢?天知道。 ” 如果甲将饭独自享用,

6、这无可厚非, “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 ;如果甲将饭与乙分享,这说明甲的道德高尚, “推食食人、推衣衣人”了,也许,还可以继续推论甲是否施恩图报,乙是否有感恩之心;如果甲将饭送于乙,自己情愿饿死,那么,他是圣人,和佛祖“以身饲虎”的故事类同;如果甲将饭独自享用,而乙安于饿死,也不过守住道德准则;乙去抢来分食,也不过是性命攸关,不讲道德准则罢了; 如果乙去抢来独食, 置甲的生死于不顾, 大概就不是践踏道德准则了, 但却只是轻微触犯刑律,如果甲未死的话。至于乙是否有感恩之心,更是不可遑论,现实中以怨报德的事情还少吗? 这样的 “道德” 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所谓 “灌输” 教育理论, 其核心实质是

7、 “三人成虎” 、 “凿井得人” 。故此,自古就有“曾参杀人”的借鉴。但自西汉王朝时,董仲舒提倡而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各代帝王无不反用上述借鉴。诸如孔圣人的“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克己复礼”的良苦用心、 “必也正名乎”的感慨和“舍身取义”的教诲,后人对孔圣人“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推崇,孝经等忠孝节烈教育, 无法一一列举, 但历史上的乱臣贼子却是始终不见绝种,也不见略为减少。 可见“灌输”教育有效,但非常有限。 “灌输”教育理论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宗旨, “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 。因此, “灌输” 的道德教育的成果最终会被社会现实完全逆转, 受教育者会按照现实情况重

8、新建立自己的道德准则体系,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这时的个人道德,那可就有千差万别之分了,也就形成了每个人的行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差异,体现出人品的高低。 如果道德教育能够从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实际出发, 从道德是调节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这个原理出发,从和平相处、真诚合作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出发,注重揭示并建设人际关系中的保护自己利3 益,尊重他人利益之间的规则,那么,社会风气的好转才是真正可以期待的事情。 道德与品德 道德作为调节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但又没有明确的条文,似乎让人无所适从,似乎就有了对民众进行教育的必要。其实在多数情况下,道德教育通过社会舆论进行,通过各种精英们垂范的榜样作用进

9、行,通过每个人总结自己行为的得失成败而形成。前面所引的短文中,电视主持人就在利用新闻媒体对公众进行道德教育,但却是概念化和程式化的,而且,还出现了“混淆道德与品德两种概念” 、“忽略道德的非强迫性前提”和“忽略道德评判的真实性原则”等三个错误。 先分辨道德与品德两种概念。 道德与品德虽一字之差,含义虽然也不是大相径庭,也有某种关联,可能有些方面有重合或相同,但意义实际是不一样的。 作为调节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道德的着眼点是利益,是调节利益矛盾。生命是个人的最高和最基本的利益,完全没有理由要求任何人“舍生取义” 。道德准则并不要求任何人为任何高尚目的而牺牲性命,

10、即便是为了其他人的生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公而忘私和杀身成仁等等高尚行为应完全是行为者个人的抉择, 而非压力下的被迫。 这种高尚行为应该也必须给予表彰,但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每个人的行事准则。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和见死不救等等伤害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的行为更完全是行为者的自主行事,事实上是行为者藐视道德准则的行径。这种行为应该也必须给予谴责,但可能不会也受到法律的严惩,如果不是触犯法律的话。 道德的高级境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更高级境界的是“己之所欲,勿施于人” 。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尊重他人的利益,尊重他人的行为自由和尊重他人的意愿。 品德就是品行与德性。前者指言行得体

11、,有品位,是人际关系中与礼仪有关的事物,这个方面与道德无关。后者是指个人的人性修养,这个方面与道德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儿。古代圣贤讲,最基本的优良德性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后来又加入“仁、智、勇” ,有时只讲“仁、义、礼、智、信” 。实际上, “孝、悌、忠、信”是指特定对象之间的相处准则,特定的人际关系之间的行为规范; “礼”是与等级制度有关的准则,包括礼仪程序与礼节; “仁、义、廉、耻、智、勇”则是处世之道的准则,做人的原则。 让人误解品德和道德是一回事儿的主要原因就是“仁、义、廉、耻、智、勇”这几种德性。 “仁”是爱他人之心,是慈悲之怀,是怜悯恻隐之心,是“仁者爱人”

12、 ,是“忠恕之道” ; “义”指“道义” ,是包括承认并遵从法律和其他各种社会规则(包括单位的规章制度) ,包括尊重他人以及包括承认“是非”原则; “廉”的本意是爱惜东西,是节俭的意思,后来发展成不贪污; “耻”的古义是爱惜名誉,所以孔子讲“知耻近乎勇” ,所以“无耻”是骂人的话,就是说不要脸; “智”是指处理事情举措得当,进退有据,把握分寸恰当; “勇”是敢于承担责任,有决断有魄力。这些是与道德中处理利益有关的德性,但并非处理利益的行为规范,而是个人约束自己的原则,个人处理与自己有关利益的原则。 因此,前面短文中电视主持人告诉孩子, “我们在任何艰苦环境下都要帮助别人,应该把水和面包都给老爷

13、爷”这句话,是把爱人之心当作必须的道德准则了。这句话肯定说错了。 4 我们之所以容易将品德和道德当成一件事儿, 就是因为看到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我们可以推断行为者的品德不良。但是,我们不应该从品德不良,断定行为不道德。不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公而忘私只是个人品德有所欠缺,并非行为不道德。 品德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儿,还因为品德中还有毅力、耐心、勤劳和清洁等等内容。 品德的基本境界是“敬天畏命” ;高级境界是“仁者爱人” , “忠恕之道” ;最高境界是“无我” 。一个人,如果丢弃了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高尚德性的人,一个没有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利的人。 再看看“忽略道德

14、的非强迫性前提”和“忽略道德评判的真实性原则” 。 道德的非强迫性前提是指个人行为只要符合法律条文,其行为都是允许的,因此,小男孩给老爷爷吃多少面包、喝多少水,都不违反法律,都无所谓错误,不能强迫他如何如何行事。电视主持人告诉孩子怎样做是对的,实际在强迫性地施加给孩子一种理念,这反而是不道德的。 道德评判的真实性原则是指, 在评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时, 在进行道德教育时, 不应该从假定、从假设事件出发。这样进行的道德教育抵挡不了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假使小男孩接受了“把水和面包都给老爷爷”的做法是应该的,是道德的,而当他真正遇见此类事件,实际行为却并非按照教育的模式,这反而构成了教育是一种欺骗,

15、使受教育者形成不诚实的品性。 “道德”绑架 “灌输”的道德教育实在无异于道德绑架。 之所以说“灌输”道德教育是道德绑架,可用几个现象说明。 在谈论青年人的道德水准时,曾经有一段议论,说研究生不如大学生,大学生不如中学生,中学生不如小学生。这就说明,随着青年人的年龄增加,独立思考意识加强, “灌输”道德教育的结果也随之淡忘,不再屈从外界的“灌输”道德教育。 在通过城市交叉路口时,国人多有不顾红绿灯者;过马路时,也常见不走横道线的情形。据说,在发达国家, 民众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但这些国家的人到了中国, 过一段时间之后, 就学会了乱穿马路。可见,道德是环境和氛围的结果。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

16、流行过一首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 ,现在可还流行?时代与环境都已经切换,即使价值更大,如百元大钞,比一分钱多了一万倍,恐怕也不再交给“警察叔叔”了。还有人恶作剧,将儿歌改写成,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盒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过烟,对我把头点,我对叔叔说了声,哥们儿,掏钱! ” 中国流行“学雷锋” 。但民众的参与行为中有多少真诚和自愿成分?民众的参与热情中有多少是发自由衷?在没有“雷锋”前,就有“助人为乐” ,否则也不会有此成语。出现“雷锋”后, “雷锋”现象曾经有一个高峰,涌现许多类似人物,诸如王杰、欧阳海、刘英俊和金训华等等,特别是当时的中小学生中,大家都争做“好人好事” ,虽然并不真正理解“雷锋” 。当然,那是因为有那时的历史背景。但现在呢?当下,虽然仍在提倡“学雷锋” ,但调侃和讥讽“雷锋”也同时盛行。一遇见不道德的现象,就有人调侃说, “雷锋叔叔”不在了。 5 上述现象说明绑架式的 “灌输” 道德教育由于缺少真实性和非强迫性, 也就缺少了实践的坚实基础,只能在新闻报道中存在,也不能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