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56124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 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

2、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1 厘米的

3、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二)、数学思考方面(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初

4、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

5、度方面(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100

6、 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五、全册课时安排:(约 60 课时)(一)、长度单位(4 课时左右)(二)、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13 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 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 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 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 课时左右2、26 的乘法口诀5 的乘法口诀2 课时左右2、3、4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6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 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 课时左右)(

7、六)、表内乘法(二)(13 课时左右)7 的乘法口诀5 课时左右8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9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 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1 课时左右(七)、统计(3 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 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 课时左右)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8、: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要求:单元教学要求: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3、 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 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

9、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单元课时安排:单元课时安排:约 4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1、2,例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

10、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 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 学生活动,教师巡

11、视指导。3、 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 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 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 5 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 5 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 4 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 5 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

12、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 做一做第 1 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 做一做第 2 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

13、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 做一做第 3 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第二

14、课时 认识厘米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课本 P3,例 2,练习一 1、2、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3、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 谈话引入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

15、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 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1 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 1 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长。3、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 巩固 1 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 1 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 1 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 1 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 1 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 1 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