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50436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教育思想简介中外教育思想简介复习资料复习资料 绪论绪论 一、什么是教育?一、什么是教育? 广义上讲,凡是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什么是教育思想?二、什么是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 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教育活动即教育本身,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第第 1 1 讲讲 孔子教育思想

2、孔子教育思想 一、孔子其人一、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 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称他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孔子教育思想二、孔子教育思想 (一) 、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子曰:子曰:“有教无有教无类类。 。 ” 论语论语卫卫灵公灵公 意思是指,不分贫富、出身、年龄、阶级、善恶等不同,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接受教育。 子曰:子曰:“自行束自行束脩脩( (xiu)以上,吾未以上,吾未尝尝无无诲诲

3、焉。焉。 ” 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行拜师礼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 “只要自 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 孔子之前的教育:(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夏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那时,学校很少并且设在官府之中,只有 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平民百姓不能进入校门。这种官学合一的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 。 学校没有专门的教师,由官吏负责教育贵族子弟,官师不分,因此称为“以吏为师” 。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 了“士”阶

4、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在教育发展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教无类”的现实意义 不分贫富、出身、年龄、阶级、善恶等不同,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接受教育。 高考招生的地域限制; 各种走关系、递条子、交赞助费等非正当途径入学; 学校里面老师对各类学生区别对待; (二) 、关于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子曰:子曰:“仕而仕而优则优则学,学而学,学而优则优则仕仕”。 。 论语论语子子张张 学习学的非常好了,就可以去做官;当官的事情做好了,也应该继续加强学习。做官和学习相 辅相承,相互促进。 学而优则仕,书读好了,就要去当官,这是典型的“读书入仕做官”的思想,直到今天,

5、这种观念仍非常流行。但是,孔子的那个时代不像后来人们做官那么势利。孔子他们做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行他的“仁政” 、 “王道”和治国理想,对自己本人的功名利禄考虑的并没有那么多,不 像后来人们形容读书人争相考科举时的原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 现实意义及反思: 我们今天争相考公务员、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原来孔子他老人家几千年前就预料到了? 学而优则仕父母优则仕;金钱多、关系广则仕;潜规则则仕。(三) 、关于教育内容“六经” (六艺)教育(诗、书、礼、易、乐、春秋) 大“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项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礼、乐、射、御、书、数。 礼

6、,礼节。乐,音乐,舞蹈等。射,射箭的技术。御,驾御马车。书,书写,识字。数,计算, 算法。小“六艺”: 小六艺即六经,指中国古代六种文化典籍, 诗诗 、 书书 、 礼礼 、 乐乐 、 易易 、 春秋春秋 。 (四) 、关于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等,有选择地施以不 同的教育。 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宿,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断,想到了就 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 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2、学、

7、思结合 子曰:子曰:“学而不思学而不思则则罔,思而不学罔,思而不学则则殆殆”。 。 论语论语为为政政 罔:迷惑;殆:有害。 3、启发诱导 子曰:子曰:“不不愤愤不启,不悱不不启,不悱不发发。 。举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则不复也。不复也。 ” 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 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4、温故知新 子曰:子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可以为师为师矣矣” 论语论语为为政政 不断温习旧的知识,从而能够从中明白新的知识。 (五) 、关于教师的论述 1、三人

8、行,必有我师 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吾三人行,必有吾师师焉。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就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子曰:子曰:“默而默而识识( (zh)之,学而不)之,学而不厌厌, ,诲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论语述而述而 默默地记住所学知识,勤奋学习不满足,教诲学生不知疲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2、热爱学生 子曰:子曰:“爱爱之,能勿之,能勿劳劳乎?忠焉,能无乎?忠焉,能无诲诲乎?乎?” 论语论语宪问宪问 爱他,能不教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

9、不教诲他吗?” (不能过分溺爱学生)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子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虽令不从。令不从。 ” 论语论语子路子路 当教师自身行为端正,能够作出表率, (这时)不用下命令,学生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 如果教师自身行为不端正,一味要求学生行为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学生也不会服从。第第 2 2 讲讲 孟子教育思想孟子教育思想 一、孟子其人一、孟子其人 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

10、的一 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zhang)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 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 三迁” 、 “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 各国,但不被当时统治者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 一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孟子教育思想二、孟子教育思想 (一)(一) 、人性论:人性本善、人性论:人性本善 “恻隐恻隐之心之心,仁之端也仁之端也;羞羞恶恶之心之心,义义之端也之

11、端也;辞辞让让之心之心,礼之端也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也,犹其有四体也。犹其有四体也。 ” 孟子孟子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上 孟子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 ,也就是有向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 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 孟子曰:孟子曰:“牛山之木牛山之木尝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 所所润润,非无萌蘖,非无萌蘖(nie)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

12、见见其濯濯也,以其濯濯也,以为为未未尝尝有材焉,此有材焉,此 岂岂山之性也哉山之性也哉”? 孟子孟子.万章章句下万章章句下 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很茂盛,因为它靠近大城市,人们经常拿着刀斧上山砍伐,它还 能保持茂盛吗?尽管它日夜生长,雨露也在滋润着它,并非没有新芽和旁枝长出来,是牛羊接着又 来这里放牧了,所以,牛山变成那样光秃秃的样子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便误以为它不曾生长过 树木,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来面目吗”? “牛山之木”一语,经常被后人所用,多表示惋惜之情。孟子在这里是要说人的本性很好,后 来被人为的破坏了,所以才会有坏人。 (二)(二) 、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的重要作用 孟子虽然强调

13、人天生具有各种”善端“,但他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 天的环境可以改变人先天的心性,例如后天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而后天的教育,则会使人 的善端得到充分的扩充和发展。因此,孟子非常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必须通过教育,加 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人的这些“善端” 。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 ,就 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三)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仁、义、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仁、义 孟子把孟子把 道德规范范 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董仲舒将之扩展为仁、义、

14、礼、智、信五常) 。 仁, ”仁“者,爱人,亲人,指同情、仁爱慈善。义,指正义奉公。礼,指尚礼守法。智,辩 是非,明善恶,崇智求真。信,诚实守信。 孟子把 人伦关系 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他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 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 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 要孝顺;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 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15、孟子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人伦)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 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四)(四) 、理想人格及其实现、理想人格及其实现 1、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富贵贵不能淫,不能淫,贫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谓大丈夫大丈夫”。 。 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滕文公下 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大丈夫大丈夫”有高尚气节,不能向权势低头,绝不会无原则地顺从;有高尚气节,不能向权势低头,绝不会无原则地顺从; “大丈夫大丈夫”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 公孙丑问道:“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就难以说得明白了.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 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 经常积累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