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6846900 上传时间:2018-04-0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34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 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 陈 力 十年前,笔者曾撰 红楼梦东观阁本小议,对红楼梦东观阁本作了初步的探讨。斯 时僻处蜀中,所见甚寡,对有些问题尚存疑惑。去岁卜居日下,得窥天禄,更蒙友朋之助,稍益见 闻,因不揣浅陋,再考如次。 一、东观阁与东观阁主人 一、东观阁与东观阁主人 红楼梦原以抄本行世,到乾隆末年,才有了排印本和刻印本。所谓排印本,即世人熟知的 “程甲本”与“程乙本”,学术界对此二本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但对于红楼梦早期刻本的研 究,则非常有限。应该说, 红楼梦排印本的出现,是红楼梦走向大众的第一步,但由于排印 本的印数有限,真正使红楼梦普及化的还是刻印本。因此

2、, 红楼梦早期刻本的情况值得我们 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早提到红楼梦刻印本的,据现在已有的材料,应该是周春。他在阅红楼梦随笔一书 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乾隆庚戌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钞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 楼梦一百二十回,微有异同,爱不释手。监临省试,必携带入闱,闽中传为佳话。时始闻红 楼梦之名,而未得见也。壬子冬,知吴门坊间已开雕矣。兹苕估以新刻本来,方阅其全。 胡适之先生据此对东观阁的情况提出了推测,他在给苏雪林、高阳的信中说,程甲本“一到了南方, 就被苏州书坊在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的冬天雕刻翻印”。他这里所说的苏州书坊,就是指的 东观阁,伊藤漱平先生也曾将周春所提吴门

3、开雕的红楼梦与日本江户时代的村上文书中 所载乾隆五十八年十月二十日(1793 年 11 月 23 日)“王开泰”寅 2 号船载红楼梦九部十八套 由浙江乍浦港出发,十一月初六日(12 月 9 日)抵达日本长崎港之事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东观阁 最早的刻本,其刻书的地点在苏州。赵冈先生则提出东观阁在北京,但并无确证。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伊藤漱平先生发现了新的线索,也修正了他过去的看法。他在程伟元刊新镌全部绣像 红楼梦小考补说一文中引用法式善梧门诗话的一段话,指出东观阁在北京琉璃厂,其 主人为王德化(字珠峰,江西人),其说可从。 二、东观阁之初刻本、重刻本与覆刻本 二、东观阁之初刻本、重刻本与覆刻本

4、东观阁初刻红楼梦究在何时,现在并不清楚,一般认为应该在乾隆末年或嘉庆初年。至于 胡适之先生将乾隆五十七年苏州书坊翻刻红楼梦与东观阁刻红楼梦混为一事,并无实据, 且东观阁非苏州书坊之证据,已见上文,因此东观阁本刊刻于乾隆五十七年之说难以成立。 红楼梦东观阁之初刻本题名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 ,无注,半叶十行二十二字,白口,书 四川大学学报1993 年第 4 期, 红楼梦学刊1994 年第 2 期转载。 当然也有学者提出在甲、乙两种本子之外,还有程丙本甚至程丁本,因其与本文关系不大,姑置不论。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第 293 页。 “程高刻本红楼梦之刊行及流传情形”

5、 ,胡文彬、周雷编海外红学论集第 46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 东方学第 53 辑,1977 年 1 月。 第 1 页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 口下镌“东观阁” 。前有东观主人识语,云: 红楼梦一书,向来只有抄本,仅八十卷。近因程氏搜辑刊印,始成全璧。但原刻系用 活字摆成,勘对较难,书中颠倒错落,几不成文;且所印不多,则所行不广。爰细加釐定,订 讹正舛,寿诸梨枣,庶几公诸海内,且无鲁鱼亥豕之误,亦阅者之快事也。东观主人识。 东观阁初刻本系据程甲本重刻,但在文字上与程甲本颇有异同。一方面是由于程甲本本身有明显的 排字错误,另一方面也是东观阁初刻本曾据他本如程乙本进行了校勘,关于这一点,笔

6、者曾在红 楼梦东观阁本小议一文中进行过分析,不赘。 东观阁初刻本为白文本,到了嘉庆十六年,东观阁又刻了一版,这就是所谓嘉庆十六年本。东 观阁嘉庆十六年本封面题: “嘉庆辛未重镌,东观阁梓行,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 ,也是半叶十行二 十二字,白口,开本较初刻本稍小,卷首的插图也与初刻本不同,最明显的就是初刻本的插图边框 为直角,而嘉庆十六年本为波纹曲角。 东观阁嘉庆十六年之重刻本在红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正文行间加 批注及圈点,这是今天已知红楼梦的第一个有注的刻本。同时,东观阁初刻本和嘉庆十六年批 注本问世後,衍生出了不少的覆刻本和重刻本,对于红楼梦的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7、用。 一粟先生在红楼梦书录中著录有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 ,其封面题“嘉庆辛未(十六年) 重镌,文畬堂藏板,东观阁梓行,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 ,其中也有圈点、重点、重圈及行间评。一 粟先生称此本为嘉庆十六年东观阁重刊本。窃意东观阁嘉庆十六年重刻本与文畬堂本并不能完全 划等号,这里有三种可能:一、文畬堂本乃文畬堂借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所刻书板刷印者;二、文畬 堂本乃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转板後由文畬堂刷者;三、文畬堂覆刻或重刻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如 同治元年宝文堂覆刻嘉庆东观阁本题“东观阁梓行,宝文堂藏板” 。因未见文畬堂本原书,姑妄言之。 在东观阁本中,还有嘉庆十九年本。此本笔者曾在 红楼梦东观阁本小议一

8、文中作了初步 的介绍。笔者所见为四川大学图书馆和杜春耕先生所藏,小字巾箱本,共一百二十回,首有绣像二 十四幅,封面题“嘉庆甲戌重镌绣像红楼梦” ,次高鹗叙,次目录,次绣像,白口,半叶十行二十二 字,亦即日本学者伊藤漱平所谓嘉庆十九年本者。伊籐氏未指明此即东观阁之重刻本,盖因其并无 东观阁刻之明显证据。 东观阁嘉庆十九年本的情况比较复杂,笔者以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与之比勘,它的一部分是东 观阁嘉庆十六年本但铲去了行间批、重点、重圈者,这部分版式及字体笔画等都与东观阁嘉庆十六 年本无异,只是行间批等被铲去,其上下边框尚遗斑斑铲痕,但仍有少量行间批及重点、重圈漏铲 而被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这部分在刷

9、印前还做了一些校勘的工作,例如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第 六回第二页 B 第七行: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 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冷”字之“冫”大概在刻板时被误铲去而作“令”,而杜春耕先生藏嘉庆十 九年本已改为“冷”,并且此字略向右下方倾斜,显系剜改;又,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第六回第三 页 A 第九行: 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教尔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 按程甲本、程乙本、东观阁初刻本“教尔”均做“做官”,杜春耕先生藏嘉庆十九年本改作: 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做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 “做官”二字略向右下方倾斜,亦显系剜改,其他的字体等与东观阁十六年刻本完全相同(但铲去 参见拙稿 红楼梦东观

10、阁本小议 , 四川大学学报1993 年第 4 期, 红楼梦学刊1994 年第 2期转载。 红楼梦书录第 37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杜春耕先生所藏有题为嘉庆十六年东观阁文畬堂版者,但缺前四回。笔者细核原书,实为同治元年宝文堂覆东观阁十六年本。 第 2 页红楼梦东观阁本再考 了行间批和重点、重圈)。 嘉庆十九年本的另一部分则是据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覆刻,但基本上没有行间批、重点和重圈。 这部分字体笔画与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大致相同,但细细审之,仍可判定它们并非如前述据嘉庆十 六年本铲去行间批、重点、重圈而刷印者。例如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第一回第四页 B: 这东南有个姑苏城, 城中阊最是红

11、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这阊外有个十里街, 十九年本“”则作“门”;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第一回第五页 A: 枕书伏几盹睡。 嘉庆十九年本则将“几”误作“凡”;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第七十九回第三页 B: 宝玉却未曾会过这孙绍祖一面的。 “绍祖”二字作合文。而嘉庆十九年本则作: 宝玉却未曾会过这孙绍且一面的。 “绍祖”二字虽仍作合文,且字体亦与嘉庆十六年本极为相似,但“祖”误作“且”。这些都显系 覆刻之误。 笔者曾经在 红楼梦东观阁本小议一文中推测, “到嘉庆十九年前後,北京琉璃厂的东观 阁大概已经歇业或者由于其他缘故,其嘉庆十六年所刻之书板转归他人,这批书板的新主人将残缺 的书板修补重刻并剜去原有

12、的重点、重圈、行间评等後重新刷印,所以封面不记刻书处,并抽去了 东观阁主人的识语,此即川大本和伊藤所见本”。最近见到的杜春耕先生藏嘉庆十九年与川大藏 本一样,封面也没有刻书处。根据上面的讨论,看来当初的推测应该是不错的。因为书版仍属东观 阁的话,东观阁主人似乎没有必要铲去原来的批注,同时又另行覆刻部分书版补配。综上所考,嘉 庆十九年本乃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之剜改并补配者。 还有一些本子,虽题名为东观阁梓行,但并不一定就是东观阁所刻,而有可能为其他书坊据东 观阁本重刻,如嘉庆二十三年刻本、道光二年刻本、道光十年储英堂刻本和同治元年宝文堂刻本等。 嘉庆二十三年、道光二年刻本,此二本版式相同,正文及注

13、文与东观阁嘉庆十六年刻本相同, 但行款、开本则与嘉庆十六年刻本不同,为半叶十一行二十二字,白口,开本较十六年本宽。一粟 先生将嘉庆二十三年本列在东观阁嘉庆十六年刻本下,意其亦出于东观阁。王三庆先生也认为, 此本系东观阁据嘉庆十六年本重刊,即东观阁的第三版。管见以为,嘉庆二十三年本虽题“嘉庆 戊寅重镌,东观阁梓行” ,但并非东观阁所刻,而可能是其他书铺据东观阁重刻。理由如下:此本有 重点、重圈、行间批,与东观阁十六年刻本相同,但行款却完全不同,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写样、刻 板,工程较大,如果不是板片完全漫漶不能继续刷印或者内容有重大变动,一般书商是不会重新刻 板的。即或是要重新刻板,也可据上一版直接

14、覆刻,如此可免写样与校对之劳。至于道光二年本, 虽然行款与嘉庆二十三年本相同,字体也极为相近,但细审其版式和字体笔画,二者并非同一版刷 印,道光二年本显然是据嘉庆二十三年刻本覆刻。 关于储英堂本,笔者所见为辽宁省图书馆所藏,扉页题: “道光庚寅重镌,东观阁梓行,储英堂 藏板,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 。後附东观阁主人识语,行款及行间批、重点、重圈等与东观阁嘉庆十 六年本同,字体风格与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相似,但将二本进行对比,储英堂本显然是据东观阁嘉 庆十六年本覆刻,第六回第三页 A 第九行: “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教尔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 的?”储英堂本“做官”二字亦误作“教尔” ,但将部分重圈

15、改成了长点。 据嘉庆十六年本覆刻并且流传很广的还有同治元年宝文堂刻本。宝文堂本封面题: “同治壬戌重 镌,东观阁梓行,宝文堂藏板,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 ,後附东观主人识语及程伟元序。宝文堂本行 款与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相同,也是半叶十行二十二字,除部分重圈改作重点外,其馀如行间批、 字体风格等与嘉庆十六年本相同,细审其版面,可以清楚地看出它实际上是据东观阁十六年刻本覆 四川大学学报1993 年第 4 期, 红楼梦学刊1994 年第 2 期转载。 红楼梦书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第 38 页。 红楼梦版本研究 ,台北,石门图书公司 1981 年,第 620 页。 第 3 页红楼梦东观阁

16、本再考 刻,但插图与东观阁本完全不同,而与道光十二年双清仙馆刻王希廉评本相同。宝文堂本虽系据 东观阁嘉庆十六年本覆刻,但较底本也有一些改动,除了一些错字外,宝文堂本覆刻时也将大部分 重圈改成了长点,这一点与储英堂本相同。笔者比较了储英堂本与宝文堂本,似乎宝文堂本字形更 接近东观阁嘉庆十六年,可以大致认定宝文堂本非据储英堂本覆刻,而是直接据东观阁嘉庆十六年 本覆刻。 据一粟先生红楼梦书录 ,善因楼本也出自东观阁本。善因楼本也是半叶十行二十二字,有重 点、重圈及行间批,第九至十四回书口下更有东观阁字样,曹立波博士有较详细的介绍,善因楼 本乃据东观阁嘉庆十六年刻本覆刻,并且,善因楼本似乎并不止一个刻本,至少有扉页题“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