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模式变迁看中医药教育格局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813781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3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传承模式变迁看中医药教育格局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传承模式变迁看中医药教育格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传承模式变迁看中医药教育格局(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中医教育52017年3月1日星期三 农历丁酉年二月初四电话: (010) 64622251传真: (010) 64670947HEALTHNEWS责编/王宁 E-mail: 日前, 京津冀医疗一体化又迈 出实质性的一步,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医板块) 涿州合作项目正式启 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将 与河北省涿州市政府及涿州市中医 医院, 实施全面、 紧密、 持续的合作, 共同将涿州市中医医院建设成京南 中医诊疗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 中在讲话中强调, 京津冀三省市中 医药事业在全国中医药事业中占有 重要地位, 如何抓住首都经济圈建 设的机遇, 有效加强京津冀三省市 中医药沟

2、通合作, 最终实现三省市 中医药协同发展, 不仅是当前三省 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任 务, 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着力 推进的一件大事。马建中指出, 全 新探索的涿州式办医模式, 在取得 丰硕成果的基础上, 又顺应时代发 展, 整合优势资源, 融合了传统与创 新, 发挥了中医药区域卫生事业的 独特优势, 更好地为服务人民群众 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 是社会资本 助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尝试 和先导。 据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 医院将充分发挥管理、 医疗、 教学、 科研及品牌优势, 帮助涿州市中医 医院建设重点专科、 培养师资队伍 和科研队伍、 开展新技术和新业务 项目等。 (荆生龙)京

3、津冀协同发展 涿州合作项目启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眼底病眼外科副主任医师 郝晓凤年幼上学时, 老师教我:“不为良 相, 便为良医” 。于是, 我高考报志愿 时选择了学医, 毕业后来到中国中医 科学院眼科医院。由于我学的是西 医, 来到中医医院可谓大开眼界, 走上 西学中之路也便成了必然。从懵懵懂懂到初入谢师门下2007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 刚进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时, 我对中医有点懵懂、 有点迷茫。在谢 立科教授的亲自指导下, 我开始学着做一名中医管床大夫, 学着写中医病历, 学着去和每一位患者真诚交流从 一窍不通到中西贯通, 这点点滴滴都 得益于谢立科教授的悉心帮助。此 外, 谢

4、立科教授的仁爱为人、 渊博学 识、 高尚医德也深深感染着我。 2012年, 谢立科教授荣获 “中国 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 称号, 张伯 礼院士为其颁奖。2015年, 我通过考 试正式拜谢立科教授为师, 成为 “西学 中” 大军中的一员。老师喜欢引经据 典, 讲起中医理论来头头是道, 一双灵 巧的手似乎就是为眼科高精难手术而 生的, 手术做得精致、 美观又神速。老师教导我勿排斥西医手段临床实践是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基础, 当面对同一个病人时, 尽管中 医与西医的诊疗方法不同, 但两者的 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治病救 人、 维护健康。眼部结构精细复杂, 谢立科教授强调在中医四诊中, 望诊 是中

5、医眼科诊法中首要而独特的环 节, 借助现代眼科仪器可扩大望诊的 范围。 “五轮八廓” 学说是中医眼科的 传统理论, 它将眼的可见部分划分为 五个部位或八个方位, 用来归纳各部 分病症的特性和相互关系, 并构建眼 和脏腑、 经络的联系。它是中医基础 理论在眼科的具体应用和理论创新, 也是掌握中医眼科独特的解剖、 生 理、 病理、 治则、 治法等诊疗体系的重 要途径。 在眼底血管疾病中, 谢立科教授认为, 要重视气血冲和、 脉络通调、 玄 府开通。眼科疾病可通过检查血脉 经络进行诊断, 无论外障、 内障都能 通过病变部位、 脉络形态及盈亏变化 推断眼部乃至全身的气血虚实和运 行状态, 这是眼科的独

6、特优势。其 中, 气血辨证尤其成为内障眼病的重 要辨证方法。传承好中医就是最大的感恩谢立科教授教导我, 做医生要有 一颗善良的心, 一颗进取的心, 一颗感 恩的心, 一颗平常心。他又说, 做医 生, 单纯善良是不够的, 想做一名好医 生, 就得不断充电。我在临床摸爬滚 打逐渐成长的这些年来, 几乎没有一 天是早于晚上12点前休息的, 白天忙 工作, 晚上忙学习, 白天遇到的特殊病 例我会把书再翻一遍, 不懂的就向谢 立科教授请教。 我成长的每一步, 都离不开谢立 科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我看来, 把中 医传承好, 发扬好, 是对老师最大的 感恩。恩师带我入岐黄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7、 医史文献教研室黄辉最薄弱环节是医道萎缩中医药传承可分为医术、 医理、 医 道三个层次。其中医术是传承的基 点, 医理是传承的基本内容, 医道是传 承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 中医医术是指数千年积累延续下 来的独特诊疗养生技术、 方法和实用 医药知识。医家诊疗经验包括诊疗策 略、 立法处方用药的思路、 自创验方和 独创的诊疗技术、 工具、 方法; 其中以 诊疗策略最为重要, 其辨证论治的思 维演绎过程和处理策略, 如望闻问切 四诊的综合判断、 重点关注的症情证 候、 诊察切入点、 治疗着眼点、 方证对 应点、 辨证依据、 遣方用药、 临床技巧 等都是传承的关键。传承就是要从一 技之长开始。医理,

8、 顾名思义就是中医理论。 中医基本理论有以体质学说、 藏象经 络、 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 以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等为内容的病因 学, 以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 辨证、 八纲辨证为方法的诊断学, 以寒 热温凉四气、 酸甘苦辛咸五味和归经 引经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 以君臣 佐使、 七情和合配伍的方剂学, 以经 络、 腧穴学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学, 以 辨证论治为特色、 理法方药理论为路 径的诊疗体系等。 医道是指在生命观、 健康观、 疾病 观上所持有的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 认 知生命和诊治疾病的认识论、 方法论和 思维方式, 以及行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 则所体现的价值定位。天人合

9、一、 阴阳 五行、 养生治未病, 既是中医的思想理 念又是认知思维, 与以人为本、 仁心仁 术、 大医精诚的价值取向密切结合, 构 成中医医道层面的基本内容。 中医认为 “生气通天” , 人与万物共 生共荣, 治疗的关键在于抓住 “生生之 机” , 采用 “生生之术” , 改善人的生存环 境和生存状态, 保持生命的生机活力。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是归纳和概括几千 年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纲, 作为说理工具 又是全面阐释和推衍人体生理病理、 病因病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如果抽 去这一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 数千年 的知识经验立刻变成一盘散沙, 最终 会失去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道无术 不行, 术无道不远” ,

10、 中医指下功夫根 本不是在手上, 指挥它的是博大精深 的医道。医道的萎缩和缺失是当今中 医药传承最根本的薄弱环节。传承模式在衍变中前行自古以来, 中医药的传承方式就 是灵活多样的, 家传、 师授、 自学、 以 儒通医、 学堂授习不一而足。当代中 医药的传承模式, 归纳起来大致可分 为院校制、 师承制、 组合型和研究型 四种。 院校制是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 要形式, 也是中医药学传承的基本途 径和主要渠道。作为最广泛的传承方 式, 院校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毕业生, 中医药知识得到了共享和广泛 传播, 为学生打下了较为全面的中医 基础。但因存在教学内容西化、 经典 学习弱化、 中医主体课程不突出

11、, 以及 模式化、 规范化、 统一化教学有余, 鲜 活的临床实践知识不足等问题, 毕业 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不懂望闻问切、 不 会开方配药, 进而出现 “废用性萎缩” , 为业内所诟病。 师承制作为最直接、 最有效的传承 方式, 自古以来就是培养名医的有效途 径。从现代知识管理角度来分析, 医 家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 更多的是 不易表达、 不能直接编码的隐性知识, 需要传承人长期跟师, 才有机会接触 到隐性精髓, 并及时捕捉、 加以领悟。 师承符合中医药传承的规律, 是 中医药薪火相传的主轴, 1990年起国 家已组织开展了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 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同时我们也须 看到, 师承也暴露

12、出不少问题和缺陷, 如名传而实未传、 传承效率偏低以及 学术提炼的泛化、 神化、 简单化等。 为了弥补院校教育和师承培养的 不足, 取两者之长的组合型模式应运 而生。1981年开始的中医学研究生 学位教育是中医药最早的组合型传承 方式, 2008年推出的中医药专家经验 传承博士后工作, 则把中医药传承推 向了更高的平台。2003年起国家实 施了三次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 目,“跟名师, 读经典, 做临床” , 攻读经典与跟师临床相结合, 又是一种形式 的组合。与此同时, 很多院校将关口 前移, 都在探索师承班、 教革班、 岐黄 班, 不少在校本科生已主动要求拜师 学艺。 目前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包

13、括国家 重大科技计划, 也会设有名老中医学 术经验传承研究项目。这种研究型传 承, 通过 “一带多, 多带一”“带集体, 集 体带”“群医带群徒”“团队+团队” 的 方式, 信息技术研究与中医临床文献 研究相结合, 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 究相结合, 个体经验总结与群体规律 探索相结合, 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相 结合, 以期快速、 高效地总结提炼名老 中医的学术经验, 进而提炼出其中规 律性的内容, 通过科研转化为科技成 果加以应用。如建立计算机模拟程 序, 模拟医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疾病 诊治。但其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医生的 主观观察、 判断和思维能力, 加上期望 值过高, 虚火旺盛, 出现了不少纸上

14、和 电脑上不切实用的成果, 名老中医的 学术经验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继承, 表 面的辉煌难以掩饰传承乏术的窘境。从传承模式变迁看中医药教育格局欢 迎大家投稿阐释自己关 于中医药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建 议, 投稿邮箱 wangning0331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 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 少一人。 ”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 千古绝唱朗朗上口、 家喻户晓, 表达 了我国自古向往和谐美满、 世人团 圆的美好愿望, 使得中药吴茱萸世 人皆知、 耳熟能详。 春秋战国时期, 诸国兵戈相见、 权谋之术层出不穷, 百家争鸣的文化 盛世塑造了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国 与国之间的交往错综复杂, 中

15、药吴茱 萸此时展示了救人于危难的奇效。 吴茱萸产于吴国, 称为吴萸, 被 视为国之瑰宝。有一年, 吴国为联楚 抵御别国, 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楚 国。楚王未闻此物, 视为欺辱大为不 悦, 吴臣有苦难诉, 被赶到殿外。幸 亏楚国有位博览群书、 周游天下、 精 通医道的朱大夫熟知此植物, 便在自 家种植。某日, 楚王受寒而旧病复 发, 胃剧痛难忍, 众医诊治, 诸药无 效, 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后呈献 给楚王, 楚王病去而痊愈。当楚王 得知此乃吴萸后, 随即派人前往吴 国道歉, 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 萸。楚王为感恩朱大夫治病之恩, 向 天下颁布诏令, 将吴萸改为吴茱萸。 吴茱萸是临床常用的一味中 药

16、, 味辛、 苦, 性温, 有小毒, 入肝、 胃、 脾、 肾经。能驱虫除臭, 利五脏, 消食积等, 具有散寒止痛、 理气止 呕、 温中止泻等功效, 可用于寒疝睾 丸冷痛, 脐腹部的寒气作痛, 以及寒 滞所致的脘腹胀痛、 泄泻、 呕吐酸水 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吴茱萸 含有吴茱萸碱、 吴茱萸内脂醇、 脂肪 酸等化学成分,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 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并能驱除 胃气和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还具有 较好的镇痛作用。(黄哲敏)温中止痛吴茱萸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科教处 徐宏伟近日, 笔者在北京参加一场全 科专业学术交流会, 来自美国一家 医疗机构的交流者向与会者介绍了 由其团队研发的 “全科医生的全程 临床辅助诊疗工具”适用于临 床辅助诊疗的临床决策引擎, 该引 擎工具旨在根据医生录入的病历 信息及检验结果, 通过大数据分 析, 智能判断患者的可疑疾病, 并 提供疾病详情情况查询、 疾病处置 建议、 患者指导等功能, 以便于医生 在诊疗过程查询相关信息, 快速确 诊疾病。 介绍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