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13555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解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能力检测:第一单元说明:本试卷分为第、卷两部分,请将第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30 分)一、(18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和亲和畅和衷共济曲高和寡B.哄闹诱哄哄堂大笑一哄而散C.阿附阿胶阿其所好阿谀奉承D.提防提携提纲挈领提心吊胆解析:考查汉字的字音。A.和()寡,其余读“” ;B.诱哄(),一哄()而散,其余读“” ;D.提()防,其余读“” ;C.都读“” 。答案:C2.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可断

2、来信 B.叶叶相交通 C.府吏见丁宁 D.感君区区怀 E.可怜体无比解析:A.信使,报信的人,这里指媒婆;B.交错相通;D.情感真挚;E.可爱。答案:C3.对下列代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既若见录见:代自己。B.渠会永无缘渠:第二人称代词“你” 。C.我自不驱卿卿:第二人称代词“你” 。D.妾不堪驱使妾:旧时妇女自称。解析:B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 。答案:B4.选出诗句中指定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可怜体无比,便言多令才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解析:A.告诉;辞

3、别。B.代词,那;助词,无义。C.均为“美好” 。D.可爱;值得同情。答案:C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B.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 “荒秽” ,各种杂草。C.五、六两句承“荷锄归” ,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D.结尾两句抒情, “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解析:这首诗诗人写出了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对劳动的感受。劳动生活虽然艰辛,但诗人体会到的是远离尘世的闲适, “愿无

4、违”是指“不违背隐居躬耕的心念” 。所以 D 项说“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错误。答案:D6.对上邪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A.全诗虽仅有三十五个字,且多是直白的口语,语言简短质朴,却有着强烈的感染力。B.“我欲与君相知”的“君”是对男子的美称,由这个称呼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借女子的口吻来写的。C.全诗以愉悦而激动的笔调,歌颂了如火山爆发一样炽烈而忠贞不渝的爱情。D.我国古代写爱情的诗歌,一种是用曲折的笔法写出回肠百转式的爱情,一种是用奔放的笔法表现火山爆发式的爱情。 上邪属于后者。解析:C 项中

5、“愉悦”不对,应是“热烈奔放” 。答案:C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2 分,每小题 3 分)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为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判官。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

6、,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 ”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几层垫子)地坐堂中,炽碳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新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王比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淳化(宋太宗年号)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

7、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联故旧,能断大事。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 ”因出涕,左右感动。(节选自宋史赵普传)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辟:征召。B.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鞠:审讯。C.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向:连续。D.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致:归还。解析:C 项中“向”应为动词“将近,接近”之意。答案:C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吾意正如此,特

8、试卿尔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因出涕,左右感动因得乘便,宰割天下解析:C 项中的“以”均为连词“因为” ;A 项中的“则”前者为连词“那么” ,后者为副词“就是” ;B 项中的“特”前者为副词“只是” ,后者为副词“独” ;D 项中的“因”前者为连词“于是” ,后者为介词“趁” 。答案:C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普精明老练、才智过人的一组是( )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 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 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

9、黑子之地,将安逃乎 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 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A.B.C.D.解析:介绍其担任的职位,表现其孝忠国君的诚恳,评价其尽忠国家的衷心。答案: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赵普辅佐太祖、太宗两朝君主,对北宋王朝起了重要的作用。故赵普死后,君臣震惊,深表哀悼。B.赵普为人耿直,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任军事判官时,曾对已审之案表示怀疑并直言上谏请求复审,最终保全了许多无罪者的生命。C.赵普生性沉厚寡言,但却精明老练,才智过人,深得太祖敬重。太祖曾约晋王在风雪中到赵普家中与之共商攻伐之计。D.赵普也有缺点,处理政务独断专横,并贪于财货。曾不顾政府禁令,

10、派亲信小臣去购买修房木材,所以朝中大臣多嫉恨他。解析:D 项中赵普遭受廷臣嫉恨的原因只是由于其为政专横,并没有涉及其他事情。答案:D第卷(共 70 分)三、(8 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 分,每小题 1 分)(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_,_。X(老子)(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荀子劝学)(3) _,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_。(杜甫蜀相)(4)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_。 (诗经)(5)老当益壮,_?穷且益坚,_。(王勃滕王阁序)(6) _,不成器;人不学,_。 (礼记学记)答案:(1)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2)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4)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5)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6)玉不琢 不知道12.补写出下列各句空缺处的内容。(任选一题。)(4 分)(1)雨本寻常,但却常常能淋湿诗家的心。读_的临安春雨初霁中的诗句“_,深巷明朝卖杏花” ,我们能体会到一种清闲与淡然;而读李清照的_中的诗句“_,到黄昏,点点滴滴” ,便感到那点点冷雨从词人的心中落下,滴到我们的心中,霎时凄凉浸遍全身。(2)“_,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唐代诗人_笔下的秋,写秋却让人体会不到萧瑟与凄清;“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_”则是_笔下的秋,笔触虽明

12、媚,却总有几分落寞。多情的文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感情为景物染色。答案:(1)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 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四、(22 分)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 分,每小题 2 分)暮过山村贾 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注。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注:边烽:指边境的烽火。唐代边烽有两种:一种是报边境有事的紧急烽火,一种是报平安的烽火。这里指前者,亦即战火。秦,指今陕西南部一带。(1)诗的首联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是怎样描绘的?(2)诗以“寒水”起笔,以“烟火”收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

13、心境?(3)作者描绘山区景物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好处?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写作方法,须细细分辨到底写了哪些景物,并能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2)本题考查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在写景诗中,诗人的情感往往融入了景物之中,要善于把握。(3)这是从全诗角度把握诗歌的写景结构。诗歌中描写景物有时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但实际上它和写散文一样都有一条贯穿全诗的线索,把握了这条线索,就把握了诗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远处山村寂静荒凉的图景。首句从听觉上写数里外就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以动衬静;次句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的静。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

14、村萧索而冷落的氛围。(2)表现了作者从寒到暖,从恐惧到欣慰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作者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3)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景物不断变动,诗人的情绪也跟着波浪式起伏与开展。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然之中。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 分)陇西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注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注:无定河,是由今内蒙古自治区流入陕西北部的一条河流。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此诗,认为后两句“用意工妙” ,而前两句“筋骨毕露” ,请谈谈你对“工妙”之处的理解,并简要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答案:与前两句的

15、“直露”相比,后两句是寓意深刻、构思新巧的:它通过“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这两个具体形象的对比,写出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妻子在梦寐中思念的丈夫,早已化作了塞上的一堆白骨!这样表达,既有画龙点睛之妙,又深化了全诗的主题。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 分)移家别湖上亭戎 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全篇写景,但惜别之情充溢其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描写是如何表现惜别之情的?答案: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表面写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实际上表现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黄莺的“频啼” ,更似殷殷挽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