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贤士训子义方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802855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90.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贤士训子义方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贤士训子义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贤士训子义方(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品: 副刊编辑中心编辑: 孔昕 设计: 壹纸工作室牛长婧在中国古代, 贤达之士运用家训 教子源远流长。 自周公 诫伯禽 始, 各种家训陆续面世, 散见于经史子集 之中, 比较著名的如 颜氏家训 、袁 氏世范 、温公家范 、治家格言 、 曾氏家书 、郑板桥家书 、双节堂 庸训 等。 尽管着重点因门户不同而有 别, 但富有远见的思想总体上小异大 同, 笔者概括了以下几点 地位优越不可骄。 达贵官宦之家 有着优越的政治地位, 子弟很容易由 此而滋生骄气, 教之以谦逊之道, 实乃 智慧之举。 三千余年前, 周公姬旦的儿 子伯禽被封为鲁国国君。 上任前, 周公 反复告诫:“子之鲁, 慎无以国骄人。 ”

2、 意思是说, 你不要因此骄傲起来而怠 慢了士人。 他还以自己现身说法:“我 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 成王之叔父, 我 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 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 , 起以待士, 犹恐失天下 之贤人。 ” 他认为:“德行宽裕却能恭敬 待人, 就会得到荣耀; 土地广大却克勤 克俭, 就没有危险; 禄位尊盛却谦卑自 守, 就能常保富贵; 人众兵强却心怀敬 畏, 就能常胜不败; 聪明睿智却总认为 自己愚钝无知, 就是明哲保身之士; 博 闻强记却自觉浅陋, 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 字里行 间, 彰显着若谷的虚怀。 曾国藩认为, “无论大家小家、 士农工商, 勤俭节约, 未

3、有不兴, 骄奢倦怠, 未有不败。 ” 因 此, 他在写给其子曾纪泽的信中告诫: “ 世 家 子 弟 , 最 容 易 犯 一 奢 字 、 傲字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见雇工则 颐指气使, 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 子弟之坏, 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 尔 与诸弟戒之, 至嘱至嘱。 ” 生活富足不可奢。 古代显官达贵 享受优厚的俸禄, 大都 “举家锦衣玉 食” 。 然而富足的生活条件往往易使 子弟滋生奢侈, 因而有识之士教育子 弟都非常重视戒奢从俭。 三国蜀相诸 葛亮在给儿子诸葛瞻的 诫子书 中 写道:“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 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 致远。 ” 此说历来为人称道。 北宋

4、尚书 左仆射司马光在 训俭示康 中说: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吾心独以俭素 为美。 人皆嗤吾固陋, 吾不以为病。 ” 并深刻指出:“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 败 家丧身。 ” 清监察御史林则徐晚年在 给三个儿子的家产分配书中说:“惟 念产微息薄, 非俭难敷, 各须慎守儒 风, 省啬用度, 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 甚难, 凡我子孙, 当念韩文公所云 辛 勤有此, 无迷厥初 之语, 倘因破荡败 业, 即非我子孙矣。 ” 后来, 林则徐的 三个儿子均清廉为官做人, 与谨遵父 训是分不开的。 父兄有功不可恃。 封建社会, 父兄 有功, 泽及子弟, 官宦子弟处于比平民 百姓远为

5、优越特殊的地位, 很容易成 长为仗势欺人、 横行乡里的 “衙内” 。 因 此, 有远见的贤士常常教育子弟自强 自立, 既不要 “拼爹” , 也要防止 “坑爹” 。 北齐平原太守颜之推的 颜氏家 训 如是教育子弟:“父兄不可常依, 乡 国不可长保, 一旦流离, 无人庇荫, 当 自求诸身耳。 ” 所以, 最有效的办法, 便 是依靠自己立足于世, 正所谓 “积财千 万, 不如薄技在身” 。 湖广总督张之洞 致远赴东瀛留学的儿子:“汝此后当自 视为贫民, 为贱卒, 苦身戮力, 以从事 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 而可借是 磨练身心。 ” 不仅教之勿以贵胄子弟自 居, 还讲了此为之有好处, 可谓言之谆

6、 谆、 教子有道。 不良恶习不可染。 在强调养德修 身的时候, 不少家训把戒除恶习放在 了首位, 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赌 博、 酗酒、 游手好闲、 搬弄是非等不良 习性, 并要求他们知错能改。 宋代宰 相赵鼎在 家训笔录 中规定:“子孙 所为不肖, 败坏家风, 仰主家者集诸 位子弟堂前训饬, 俾其改过, 甚者影 堂前庭训, 再犯再庭训。 ” 为了防止 和克服子孙染上恶习, 不少家训中 还规定了类似 “家庭民主生活会” 制 度, 及时开展 “批评和自我批评” 。 比 如明代进士庞尚鹏在 庞氏家训 中 规定, 每月初十、 二十五两天召开家 庭会议, 合家老小都来参加。 会上, 各人讲述半个月来的劳

7、动生活情况 及所见所闻,“或善恶之当鉴戒, 或 义所当为, 或事所当己者, 彼此据己 见次第言之。 各倾耳而听, 就事反 观, 勉加检点。 ” 为的是收到 “德业相 劝, 过失相规” 的效果。一生平凡、 已经离开我们三年的父亲, 到底留下了 什么财富? 小时候, 我曾听了解内情的人说过, 父亲是那个疯 狂年代被冤枉的人之一。 在他人的诬陷下, 18岁就参加革 命工作的父亲, 被定为 “右派分子” 。 那时的他, 刚刚二十 七八岁, 正值人生大好年华, 却一夜之间成了 “敌人” , 被 开除公职,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善良的村里人不相信他是坏人, 也没为难他, 他没 像其他被管制对象那样被罚扫

8、大街, 没有挨过批斗。 在 日常劳动中, 村里也是有意无意地给予照顾, 安排他做 水利工程的施工员、 夜校教师、 村剧团导演等等, 在春节 最热闹的时候, 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让偏僻 村落的乡亲享受到文化大餐, 引得周围八九个村的人们不惜冒着风雪来看戏。 再就是春节前, 络绎不绝的乡亲 们手持鲜艳的大红纸到家里请他代写对联, 从过了小年 到除夕, 来人一直不断。 对于每一个人, 他都最大限度地 给予满足, 哪怕饭菜凉了再热、 热了又凉, 也绝不会让来 人久等, 直到来人拿着写好的对联满意地离去。 虽然整 个过程中父亲言语不多, 但从他麻利的动作中, 我能感 觉到他很高兴, 毕竟又可以

9、给别人做事情了。 即便这样, 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 父亲心灵的孤 寂和痛苦也是无法排遣的。 但是, 在我的记忆里, 无论什 么时候, 他从没在家人面前表露过半点沮丧和颓废, 始 终不卑不亢, 没有丧失一个小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 那 种把痛苦埋在心底、 把平静释放给别人、 一切事都自己 扛的为人之道, 正是我所佩服和自豪的。 对家庭充满责任感, 是父亲留下的又一笔财富。 在那个除了土里刨食农村人根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的年代, 父亲率先在村里养起了猪, 那头争气的老母猪特 别卖力, 两年三窝的产仔率, 成为家里的银行。 除了村里三 两家吃工资的干部、 工人家庭, 我家是最有钱的。 而且, 在 那

10、家家户户都挨饿的年代, 我们家为什么从来没断过粮 食? 这就是父亲高人一筹的地方, 他总是将自家分的小麦 之类的细粮或特色杂粮, 用自行车驮着, 到缺少小麦的山 区或以种植高粱、 地瓜为主的地方, 以好换差, 赚取中间的 差价。 虽然粮食质量差了, 但数量多了, 可以不用忍受饿肚 子的痛苦。 不过, 为此他有两次差点付出生命代价。 一次, 他驮着一百多斤的粮食正往回赶, 突然迎面驶 来一辆大卡车, 窄窄的路面几乎全被这个庞然大物占据。 无路躲闪的父亲, 只好硬着头皮立在那儿, 急速的汽车蹭 着他的身子疾驰过去, 衣服被刮了一个口子, 手背上也蹭 满了汽车的绿油漆。 还有一次, 是他们三个人一起

11、去换地 瓜干, 来回200多公里的路程, 每人驮着两袋子粮食, 当天 打来回, 骑在最前面的父亲, 突然大叫一声从车子上跳下 来, 跟在后面的两个人听到动静也从车子上滚下来。 原来, 平坦的公路上被掘开一道宽两米、 深超过一米的横沟, 如 果不是父亲鬼使神差地睁了一下眼睛, 三个睡着了还在 骑车往前赶的人恐怕都会栽到沟里。 像这样因过度劳累 引发的事情, 不止一次发生在他身上。 有一年麦收, 端着碗 吃饭的他, 竟然站在灶台前睡着了, 拿着的筷子掉在了地 上, 端着的碗却没事。 父亲从来没亲口给我们讲起过他遇 到的危险, 都是我后来陆续听别人说起。 为什么要瞒着家人呢? 这就是父亲的人格。 这

12、一点, 在他的弥留之际表现得尤其突出。 父亲患 的是肺部肿瘤, 后期不但会转移, 还疼痛难忍, 医生叫我 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可是, 医生说的那些症状, 在他身 上从没有出现过。 后来, 医生让我们察看一下他的身上, 发现腋窝以下的肋骨间隆起好几个小馒头大小的硬疙 瘩, 难道他真的没有疼痛吗? 后来仔细推想, 他拖着长长 的腔调喊的那两声 “娘” , 就应该是疼痛难忍的表现! 不 然, 八十多岁的人了, 决不会那样。 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呻 吟? 因为, 这就是父亲, 他一生都是把幸福和快乐留给家 人, 把悲伤和痛苦埋藏心底。 在那个吃饭要粮票、 穿衣要布票、 买斤红糖也需要 糖票的年代, 他的

13、学生, 有的是商业局的干部, 有的是供 销社的领导, 但他从没找过他们, 没给他人增添过丝毫 麻烦。 好多人都说他傻, 说他不会利用关系, 无论别人 说什么, 他总是平静地回答那句话:“都去找人家, 能应 付过来吗? ”于永军【我家家教】父亲的财富思想光华文字魅力孙康B06-B07星 期 一2015.6.15儒家的快乐观儒家对于快乐, 向来深具信心。 孔子过着简朴生活, 但是 “乐亦在其中矣” ; 他的 学生颜回生活穷困, 但是 “不改其乐” 。 关于快乐, 孟子提出更多描述, 我们略加察 考, 就能发现一个特色: 他会同时注意 “乐” 与 “忧” 。 孟子常称, 君子有三种快乐是超 过 “称

14、王天下” 的, 这话值得认真倾听。 这三乐是: 一, 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二, 仰不 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三,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以上三种快乐代表了 “顺天命以完 成人性” 的三种作为, 至于称王天下之乐, 在此实在相形失色。 由此观之, 儒家的快 乐观很清楚, 就是在明白人生正途之后, 坚定心志往前走。 人生正途是顺着人性的 要求而展现的, 这样的人生始于明白善是什么, 再出之以真诚, 由内而发产生力量, 使自己主动行善。 为了完成这个目的, 有所牺牲在所不惜。 所以孔子会说 “杀身成 仁” , 孟子会说 “舍生取义” , 明明是牺牲生命, 但却使用 “成、 取” 二字, 反而像

15、是大有 收获。 学会上述思想, 人生操之于己, 快乐自然也将如影随形。 傅佩荣 (著名文化学者)书院文化滋养人文教育自唐末至晚清, 儒家士大夫以创建书院培养人才、 创新学问, 创造了具有人 文教育特色的书院文化。 我国传统书院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 二者 都体现了对传统人文教育理想的追求。 书院作为一种成熟的教育组织制度, 是我 国传统教育高度发展的产物。 这种文化教育组织的特色, 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扬 古代私学教育制度的优长上。 书院作为一种官学系统外的教育组织, 自聘山长或 教职人员, 主持书院者多为名师大儒, 能倡导和坚持合乎传统人文教育理念的教 学方法与教育制度。 书院聘任山

16、长主要是依据道德修养和学术水平, 选聘 “经明 行修, 堪为多士模范者” 。 学术大师可自主到各书院讲学, 更强化了自主办学的制 度特点。 书院生徒也能较为自由地流动, 择师而从, 使独立的学术追求更为便利 与频繁。 正是这种相对独立性, 使书院在我国古代社会获得一定的教育自治权。 书院还体现了制度创新的特点, 如为了实现 “讲学明道” 的办学理念, 书院可邀请 不同学术流派的学者讲学, 会讲与讲会就是最典型的 “讲学明道” 制度; 为了体现 人文价值关怀的书院精神, 书院逐步形成了师生之间、 生徒之间问难论辩的教学 制度。 这些都为当今人文教育提供了借鉴。 朱汉民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百家之言】“家教、 家孝、 家文化” 百姓故事投稿邮箱: 心如灯, 需要智慧的心火去点 燃。 若留心, 智慧的心火比比皆是。 一位心理学家说, 婚姻保鲜的 秘诀有三: 一曰常换角色, 二曰常创 惊喜, 三曰常常小别。 当然, 第一条 不是指嫖娼、 包二奶之类。 没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