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试题试卷初一七年级新课标人教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01970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试题试卷初一七年级新课标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试题试卷初一七年级新课标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试题试卷初一七年级新课标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试题试卷初一七年级新课标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试题试卷初一七年级新课标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试题试卷初一七年级新课标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试题试卷初一七年级新课标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3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叙事散文 编号:编号:3535学习目标:1、掌握叙事性散文的知识点。2、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及技巧,并规范答题。一、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格式:(时间地点)人事(起因、经过、结果)。xK b1.C o m2理解题目含义:分表层义和深层义两个方面格式:表层义(文章里的实际事物所指)+深层义(结合文章中心)3、题目的作用:格式:以“”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它是全文的线索;它表现了文章的主题。4、赏析句子。格式:运用了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写出了事

2、物/人物的特点,表现(抒发)了作者对的之情。 4、词语的含义及作用:方法:表层义(本义)+深层含义(读懂上下文)5某句话(某段话)在文中的作用内容上(分析段意或句意)+ 结构上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中间:承上启下(过渡)。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题。深化中心;回味无穷。6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方法:主要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概括。(注意摘取原文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格式:(从可见,)他/它具有、(性格)的人/特点。7、分析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格式:(运用了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心情;

3、为下文内容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文章的中心。8、读作品,谈自己的启示、感受。方法:(1)准确把握内容、主题。(2)联系生活实际。(3)谈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 格式:先摆观点+自己的生活实际+今后如何去做+小结观点。X k B 1 . c o m (一)县城小书店韩浩月 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 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

4、。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 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 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 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 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http:/ww w.x kb1.c om 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

5、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 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 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 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 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

6、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 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 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 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 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 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

7、后来它已经变 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 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2012 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 星星诗刊等已经11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 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 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 年第 2 期,有删改)1、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6 分) X k B 1 .

8、 c o m 2012 年秋天, “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 离开县 城的前一天, 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2012 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2、按要求回答问题。 (8 分) 第段划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4 分) 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 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4 分)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3、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 整本杂志把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 (3 分)4、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 “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

9、感,请分别简 析。 (3 分)5、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4)(二)蔷薇几度花(二)蔷薇几度花 喜欢那丛蔷薇。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 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 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 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X|k |B | 1 . c|O |m 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

10、人却是天天来去。 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 旧画里走 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 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 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 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11、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 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 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跟他聊天。 “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 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

12、人在等着买呢。 ” 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 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这灶糖啊,就快没了。 ”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1“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 12“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13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

13、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14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 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 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 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 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1.第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 分) “记忆”指 。 “稀奇”指 。 2.结合上下文,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2 分) 起先只是不

14、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新 课 标 第 一 网3.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2 分)4.“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3 分) 5.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 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3 分) (三)善良是心灵的灯盏(三)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 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 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 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 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 的血汗钱,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