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6801133 上传时间:2018-04-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兴三中高二年级 12 月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请将客观试题 16 题答案涂在答题卡 16 题位置上,1214 题答案涂在答题 卡 79 题位置上;主观试题(含作文)工整书写在答题纸上。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家创作兴奋点能否形成和出现,是他们创作优 秀作品的关键所在。而艺术家生活中的“精神落差”则常常是作家创作兴奋点形成的至为 重要的原因。我们发现,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往往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 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这种“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创作主体内心发生情感激荡, 必然

2、会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因此也就较容易形成创作主体的兴奋。特别是当创作主 体从文明程度较高的环 境降入到一个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环境时,这样的精神落差会使创 作主体可能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在同一环境中世代生息繁衍的人们对自 身更为深刻的认识。艺术创作一般离不开风俗叙事,这不仅源于艺术家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或审美情趣, 还与社会氛围、流派风格、个人境遇有种种联系。作家艺术家都应该主动拓宽自己的生活 经历版图,开阔视野和胸襟,使自己的审美神经更加趋于灵敏,使自己更具文化敏感性。 对某一地域风情中美的发现,须有对另一种地域风情的了解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此地域 生活过的创作主体到另一地域更

3、容易触发其创作灵感;或日在新的地域中生活着的艺术主 体更容易唤起对原来生活之地的最新发现和认识。人的一生中有花开花落,有升降沉浮,有盛衰荣辱,在文学史上因人生际遇的变化而 可能造成诗人心态的强烈“反差” ,常常使得他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 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屈原、苏轼、曹雪芹等。几乎共同的身世命运,几乎共同的身心磨难, 造就了他们那“吞天吐地”的博大情怀。在强烈的身世命运的反差中,他们可能有更多的 时间和机遇去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现实、 反思自己,这也使他们获得了思想和创作 的材料,从而使他们在艺术才情的释放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地域的反差与命运的反差,势必引起创作主体一种

4、更深层的反差,那就是文化观念和 思想观念的反差。 一般说来, “文化反差”不仅具有民族范围内的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含义。在实际 生活中,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自身文化素养不同,甚或民族意识不同,都会造成民族 间文化上的差 异。这种“跨文化意识”对文学创作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新一代文艺家来说,无疑需要拓宽新的文化层面,既能自如地掌 握和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又 能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既 是优秀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 养,也是成就文艺大师必不可少的环节。(选自学者笔谈2012 年第 3 期,有删改)1下列对“精神落差”的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5、 分) ( )A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的创作活动,是艺术家创作兴奋点的形成和出现以及创作 优秀作品的关键因素。B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 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而产生的精神反差。C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在经历不同环境后内心发生的情感激荡和碰撞出的艺术与 思想的火花。D “精神落差”是创作主体获得的对生活的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和对自身更为深 刻的认识。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作家、艺术家要想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就应该主动参与生活,增加生活阅历, 努力开阔视野。 B艺术创作主体的文化敏感性和审美的灵敏性往往

6、来自对不同的文化、生活和地域 风情的发现与了解。C身世命运的反差会激发艺术家的创造才情,这是因为他们从自身的坎坷命运中获 得思想和创作材料。D只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 ,同时又能广泛地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就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3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创作主体一旦产生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内心发生情感激荡,必然碰撞出艺术与思 想的火花,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当地人对自身更深刻的认识。B作家沈从文远离湘西来到北京,地域环境的反差使得他对湘西风土人情更有了诗 意的把握,这也是边城创作成功的原因之一。C人生际遇的变化会激发诗人的创作欲望,促

7、使他们更好地反思,同时也使得他们 的艺术才情得到释放,可见“穷愁之词易工” 。D “跨文化意识”对文学创作显得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使作家全面客观地评估和理解 不同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出作家较强的文化敏感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 4-7 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 五经 ,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 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 。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 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

8、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 然,卿不朕欺。 ”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 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于是帝廷誉之曰: “朕闻太上为 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 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 罢。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

9、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 所不通。在朝,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 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 不以姓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游柳贯、黄溍之门 游:游学 B两人皆亟逊濂 逊 :逊色 C 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讦:攻击 D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数:多次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宋濂“诚谨”的一组是 ( ) 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客问禁中语,即 指示之。 濂具以实对 濂惟举其善者曰 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 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A B

10、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茹太素上万言书惹皇上震怒,宋濂指出皇上应纳谏,茹太素的意见才尽被采纳。 B宋濂非常博 学,不仅在朝中享有盛名,而且美名远播海外,天下学者都很敬重他。 C宋濂为官谨慎,为人正直。太祖认为他不只是君子,或许当称为贤人。 D宋濂备受皇上的信任和亲近,成为了皇上的心腹,朝廷的事情,皇上要反复咨询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2、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唐多令 邓

11、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 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8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 分) 9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1)_, _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2)且放白鹿青崖

12、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 _ ? 李白梦游天姥吟 留别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 ,_ 。杜甫登岳阳楼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25 分) 林巧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20 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 她们设置了一道不近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 结婚必须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 角色。 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 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

13、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 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林巧稚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一是因为她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二是因为她亲手接生了 5 万 多婴儿,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 的英文签名:林巧稚的孩子。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难怪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 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 “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 300 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

14、1921 年协和医学院落成,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的林巧稚正是在这一年考入协和。1929 年, 林巧稚毕业,入学时有 5 个女生,3 人坚持到最后。林巧稚学业优异并热心公益,得以留 校任职,她是协和第一个毕业留院的中国女生,也因此与协和医院签下了不近人情的聘书。 林巧稚怀着矛盾的心情接下这张光荣的聘书,也接下一纸枷锁。曾有说法认为林巧稚有过 一段朦胧的恋爱,但随着她在医院表现出色,协和派她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 林巧稚去美国进修时,也婉拒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1940 年林巧稚回国,不久升任 妇产科主任,她又创了个纪录:协和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直到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

15、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 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 是治病救人。 ”她虽然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 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否则她会生气批评。林巧稚曾说过, “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 那部电话。 ” 协和纯净如真空的环境,养成林巧稚单纯倔强的个性,她对政治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 1949 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 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 人用金条换不来的。 ”林巧稚谢绝了好意。她就要在协和守着她的病人。 随着协和“收归国有” ,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老协和知识分子首当其冲。林 巧稚的社会威望和她的政治积极性反差强烈,理所当然是“重点改造对象” 。工作组派她的 学生给她讲形势、谈理论,劝导她“揭发美国人的文化侵略” 。林巧稚想不通, “美国人办 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与共产党女干部的接触,让林巧稚对共产党人有了更多好感。有一天,一个穿灰色列宁服 的妇女来协和挂号找林巧稚看病,林在问诊中了解到,这名患者 1927 年生过孩子,因为躲 避国民党抓捕不能在大医院就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