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笔记

上传人:老** 文档编号:367776 上传时间:2017-02-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湖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1年湖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1年湖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1年湖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1年湖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湖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湖南省中学教师资格证申请-教育学心理学笔记(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31 页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师与教育心理学第一节 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一、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主要指在教学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专家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主要有:(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2)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自动化;(3)教学监控能力强;(4)采用深入的方法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制订计划;(5)关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二、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一) 影响教师成长的因

2、素为,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系统过程。(二) 教师成长的阶段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他们的需要,将教师成长划分为 3 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景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三) 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2微型教学训练;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5教师参与研究。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学生在学习活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构成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二

3、)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主要包括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2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3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心理学的制度18 世纪末到 纪,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并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19 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许多原来从事物理、数学、生物等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人心理学,使心理学得以摆脱哲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

4、科学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有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在 1905 年著书教育心理学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 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而开始确立。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1924 年,廖世承应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及影响,活跃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西方教育心理学也进入到了理论建设时期。

5、一些心理学家重新开始重视人性,关注人类的课堂学习研究;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第二章 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1乳儿期(01 岁);2婴儿期(13 岁);3幼儿期(36、7 岁);4童年期(6、7 岁11、12 岁);5少年期(11、12

6、岁5 岁);6青年期(14、15 岁25 岁) 7成年期(2565 岁);8老年期(65 岁以后)。(二) 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1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性格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2青年初期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卜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

7、展。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 岁)(二) 前运算阶段(27 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三) 具体运算阶段(7 11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1多维思维;2 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4具体逻辑推理。(四) 形式运算喻段(11 15 岁)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

8、为在个体心理(行为 )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 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二) 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

9、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l 岁);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 岁3 岁) ;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 岁6 岁) ;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 岁) ;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自我

10、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1家靡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四、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第 2 页 共 31 页第四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督,属于对自己的意

11、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认同感危机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寸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

12、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指导应该:(一)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1教帅、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二) 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检验1尊重学生的人格;2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四、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13、三)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1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2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第五节 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一) 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与教育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 威特金) ;2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米 凯冈提出的);3辐合型与发散型(美国的吉

14、尔福 )。(二) 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 表)。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Q) ,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力年龄(实际年龄(CA)x 1002智力的差异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问和个体内。个体问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智力的群体差

15、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三) 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一) 性格的概念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也是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二) 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特征差异通常表现在四个

16、方面: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以下列举几种: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 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