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测评网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测试(一)

上传人:qiuji****ngye 文档编号:36733404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测评网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测试(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00测评网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测试(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00测评网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测试(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00测评网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测试(一)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00测评网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测试(一)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0测评网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测试(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测评网初二历史下册期末测试(一)(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登录100 测评网 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 绩.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一)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题(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15 小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上世纪 50 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对手工业的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开国大典 B.中共“八大”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3.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最为突出的是 A.工矿业B.农业 C.商业D.交通运输业 4.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

2、产”和“小麦亩产 12 万斤” “皮 棉亩产 5000 斤” “一棵白菜 500 斤”等文章,这一现象发生在 A.1956 年B.1958 年 C.1960 年D.1962 年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 A.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B.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全面发展 C.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定 D.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是 A.安徽阜阳县B.安徽凤阳县 C.安徽六安县D.安徽巢湖 7.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选择的省份是 A.广东、广西B.广东、福建 C.江苏、浙江D.福建、江西 8.下图是在哪次战争中的战斗英雄欢迎登录100

3、测评网 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 绩.A.抗日战争B.人民解放战争 C.战争D.对越自卫反击战 9.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圆满成功的会议是 A.亚非会议B.日内瓦会议 C.联合国大会D.巴黎会议 10.下图中的 APEC 是指在中国举行的A.世界贸易组织大会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C.亚运会D.世界妇女大会 11.我国步入核国家行列是在 A.1964 年B.1966 年 C.1967 年D.1970 年 12.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口号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 C.周恩来D.江泽民 13.20 世纪 90 年代,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摆在优先战略地位的是 A.教育B.农业 C

4、.交通D.重工业欢迎登录100 测评网 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 绩.14.既是杰出的剧作家,又是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功底深厚的史学家的是 A.茅盾B.鲁迅 C.郭沫若D.巴金 15.中国运动员走出国门,最先赢得世界瞩目的体育项目是 A.排球B.射击 C.乒乓球D.举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11 小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6.1950 年 6 月,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主的所谓“_”越过“三八线” , 一直打到中国境内_江边,美国_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 湾。 17.1980 年,中共中央决定为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 反。 18.“一国两制”就是在

5、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_制度,台湾、香 港、澳门实行_制度。 19.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_海军建立,_ 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20._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 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_会议。1971 年 10 月 25 日,第_届联合国 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权利。 21.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1 号,1999 年,我国 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_” 。 22.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_。 23.1986 年,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

6、性高科技发展的 建议 ,_立即作了批示,后来这一计划被称为“_” 。 24.1986 年,党和政府颁布实施了_ ,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 25.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_”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 局面。 26._年,中国成功举办亚运会,_年,中国将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 动会。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包括 2 小题,每题 12 分,共 24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是 1945 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国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并致电联合国 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

7、利。但美国从中阻挠,使台湾民党当局得以继续占有中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 21971 年第 26 届联大又展开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合法权 利”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两项议案的争论,10 月 25 日,联合国大会终以欢迎登录100 测评网 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 绩.76 票赞成,35 票反对,17 票弃权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国的联合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 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1 月 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出席第 26 届 联合国大会。请回答: (1)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是什么?(5 分) (2)1971 年前,主要是哪国从中阻挠恢复中国在

8、联大的合法席位的?(2 分) (3)这一事件本身有何意义?(5 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 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中说:“我知道科学、教 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 为一句空话” 。 材料 2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 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 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 根本大计” 。 请回答: (1)根

9、据材料 1,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间的关系的? (4 分) (2)根据材料 2,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4 分) (3)材料 1 与材料 2 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4 分) 四、问答题(共 2 小题,每题 13 分,共 26 分) 29.建国以后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什么?(3 分)为什么得出了这 样的结论?(10 分) 30.新中国在 50 年代是怎样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的?(6 分)70 年代又 取得了哪些外交上的新突破?(7 分)欢迎登录100 测评网 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 绩.参考答案 一、1.A 2.C 3.A 4.B 5.D

10、 6.B 7.B 8.C 9.A 10.B 11.A 12.B 13.A 14.C 15.C 二、16.联合国军 鸭绿江 第七舰队 17.刘少奇 18.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19.华 东军区 1957 2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 26 21.东方红 神舟一号 22.袁隆平 23.邓小平 863 计划 2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6.1990 2008 三、27.(1)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是 1945 年通过的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国之一,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2)美国。 (3)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重返联合国和恢复并担任常任理事国

11、,大大 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 28.(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四、29.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后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次会议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历史

12、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欢迎登录100 测评网 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 绩.30.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成为我 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 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我 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1955 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 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 年,日本 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本卷由100 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