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综述-化教二班刘思琪

上传人:qiuji****ngye 文档编号:36726278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综述-化教二班刘思琪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综述-化教二班刘思琪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综述-化教二班刘思琪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综述-化教二班刘思琪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综述-化教二班刘思琪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综述-化教二班刘思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综述-化教二班刘思琪(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化学模糊观念的研究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类特殊概念-模糊概念的形成以及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共同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例举了一些常见的模糊概念,根据作者平时的教学体会,提出模糊概念教学可以采取的相应策略。最后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关键词 模糊概念 策略 反思 一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一种已经剥离了现象的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化学教

2、育理论研究方法的重大进展指导并促进化学概念的学习与教学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和层面揭示了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规律,为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基础。认真总结化学概念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化学学习理论,而且为建立科学的化学学习理论提供依据与基础。正因如此,概念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基本概念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概念、原理、定理这些“砖瓦基石”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原材料。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化学概念,才能牢固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深究化学问题的能力。虽然新教材有意淡化概念本身的教学,但更注重概念内涵的形成、外延的伸展以及概念间的

3、比较,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品质的提高。 二 中学生模糊化学概念的探查 概念教学既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缺陷,教学方案不完善或理解上的偏差,学生觉得某些概念很难准确把握。首先,一些化学概念本身叙述上比较模糊,学生读懂概念非常困难;其次,许多化学概念出现比较突兀,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有些脱节;再次,一些本身就较难理解的概念书本上只是一带而过,既没有明了的解释,也没有典型事例作参考,使学生很难把握概念的精髓。况且,基本概念的学习,相对于化学中的其他知识块而言本身就更为枯糙,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可预期

4、的歧义,这种对基本概念理解的歧义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后,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以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成为化学学习的困难者。学生在进入课堂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拥有自己对某些知识有了“科学概念”,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当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化学学科中科学的解释不一致时就产生了迷惑,即产生了化学模糊观念。化学模糊观念不仅广泛存在于每个学生头脑中,而且也广泛涉及化学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对于初中、高中学生,他们的认知方式经过多年的学习业已形成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的风格,当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教材中的观念有些异样的时候,概念产生重叠,模糊。比如,对于初中生而言,在描述分子

5、很小,中子、电子也很好的时候,学生们无法想象到到底有多小,无法想象到底物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当老师在描述很小时,学生其实没有真正的理解,而死记硬背;再如将抽象的同一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与具体的各异的物质形式和存在状态相混淆。对于高中生而言,当遇到某些概念时,无法理解。如对于,物质的量来说,存在一下几种模糊观念,是物质的质量;是物质的相对质量;是重量的简称;是某物质的质量或数量;是“物质的质量”的简称还是仅仅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已。再者,对于“摩尔“这个概念,很多同学的理解是,是一个微粒的单位;表示微粒集体的数目;是一种物质概念,与“物质的量”是不相关的;是一个单位,不分宏观和微观;与阿伏伽德罗常数

6、没有联系等等。 三 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成因的分析那么化学模糊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看到化学观念的时候,常常只注重字面的意思,对其理解不透彻;以及想象能力还不够强,缺乏一些灵活运用知识的技巧;也有老师的一些因素。也如在讲解高中物质的量时,对于,1mol 到底有多少,概念很是模糊。很多学生都明白我们可以说 1mol 的 H2O,但是当在深入的问一下,到底有多少个 H 原子,多少个 O 原子的时候,有多少个电子,中子的时候,就回答不上。很多学生觉得 1 mol H2O 里含有 2 mol H 是难以接受和难以理解的”。这根本没有联系。 对于这种教学问题,我觉得,作为老师来说,在讲

7、授观念的时候,不要仅仅把观念读一遍就行,最好是能形象生动的加以描绘,尽量多用类比的方法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当遇到几个概念很相近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表格加以区分;也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小组同学说出自己对此概念的理解,然后抽出代表,说出讨论结果,而教师在针对问题进行解答,从而加深对化学观念的理解;也可以采取进行正反两个方面,让一个同学进行回答,然后让另外的同学判断是否回答正确,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引导学生自主探讨学习,加深其概念的理解。还有,老师进行一定的及时的有效的单元检测,让学生在习题中加深理解。而对于学生而言,除了上课认真听课跟着老师思路走之外,还应在课后多多巩固,在理解概念

8、时,要逐字逐句的进行揣摩,另外要参加一些开发智力的活动,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从而使自己的头脑更为清晰,更为灵活,对化学观念的理解更能为透彻转变模糊观念的对策研究 三 中学生化学模糊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案例一 :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第三节的最后关于同位素的知识有这样一段叙述:“我们平常所说的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来的平均值。 ”该处对于“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的描述,很难让学生接受。 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平均值的求解方法与一般的理解有所不同。以氯元素为例,有两种同位素,分别为 36.969 Cl 和

9、34.966 Cl,其含量分别为 x%、 (1-x%),则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6.966x%34.966(1-x%)。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例举和说明,学生会很难理解。因此,书本在对这个概念的阐述中未 2 考虑到知识前后的连贯和学生接受的可能性。案例二: 人教版化学(必修加选修)第三册第一章关于“氢键”的形成是这样描述的:“以 HF 为例,在 HF 分子中,由于 F 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很强,H-F 键的极性很强,共用电子对强烈低偏向 F 原子,也即 H 原子的电子云被 F 原子吸引,使 H 原子几乎成为裸露的质子.这个半径很小、带部分正电荷的 H 核,与另一个 HF 分子带部分负电

10、荷的 F 原子相互吸引。这种静电吸引作用就是氢键。 ”而且书本通过“图 16 一些氢化物的沸点”明确地指出,只有在 HF、H 2 O、NH 3 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氯元素的得电子能力也很强,为何不能形成氢键?H 2 O、NH 3 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所以他们都容易液化, HF 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作用力更强,为什么却难液化?因此,学生只能死记,容易产生氢键的分子是 HF、H 2 O、NH 3 。这样对学生理解氢键这个概念非常不利。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教材在对一些化学概念的论述时,若未能准确、清晰、连贯时都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这样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就是模糊概念,

11、教师必须引起在教学中足够的重视,及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常见模糊概念。 1、 “稳定性” 在学习物质性质时经常会出现“稳定性”这个概念。针对不同类别的物质, “稳定性”的含义会有很大的区别,给学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因此,物质“稳定性”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模糊概念。常见关于稳定性的描述有下列情况。 、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 “非金属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是指非金属元素氢化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的难易程度。类似的还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的比较也指的是何者更易分解。 、亚硫酸钠、亚硫酸、亚铁离子、正四价的铅等物质或粒子的“稳定性”

12、。 上述物质或粒子的“稳定性”指的是这些物质或粒子的稳定性容易被氧化或被还原,即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或氧化性。如:亚硫酸钠、亚硫酸、亚铁离子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而正四价的铅容易被还原为正二价的铅。类似的“稳定性”的含义还有:氧化钠、白磷在空气中不“稳定”也指易被氧化,等等。 、分散系的“稳定性”。分散系的是否稳定指的是分散系中的分散质是否容易发生聚沉。溶液是稳定的,胶体相对还是较稳定的。而悬浊液和乳浊液则是不稳定的。 、有机物的稳定性。 如:甲烷在相同条件下比乙烯、乙炔“稳定”,指的是乙烯、乙炔比甲烷更易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等。 2、物质性质的强弱。 物质性质的强弱也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模糊概

13、念。如: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酸碱性的强弱等。在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原理时,经常会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还原剂(还原产物)+弱氧化剂(氧化产物)”进行比较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学生也似乎还能够理解。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缺乏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如:设计一个反应证明Sn 2+ 的还原性比 Fe 2+ 强。许多学生无所适从,或写出一些违反规律的反应式,说明学生对“氧化性、还原性的强 3 弱”的理解仍很模糊,不能很快地理出头绪。 3、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浓度在化学原理及计算中的描述有时是很具体的,有时又是很模糊的。往往在没有具体数据时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尤其是用浓、稀来表示时,就

14、会显得很模糊。如:实验室制氯气必须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稀,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不能被氧化呢?再如:足量的铜与浓硝酸反应,开始生成二氧化氮,随硝酸浓度降低,会生成一氧化氮。那么,多大的浓度才会生成一氧化氮呢? 以上例举了高中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几个容易使学生的 理解产生模糊的概念。上述的这些概念之所以会给学生的理解产生困难,既有因为概念本身内涵的多头绪导致的,也有因为概念的外延不确定而形成的。因此,对于不同情况而导致对概念理解的模糊,在教学中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使学生有清晰和理性的理解。 、高中化学常见模糊概念的教学策略。 如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尤

15、其是如何准确把握模糊概念的实质、含义和应用,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从备课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到课堂的教学实施和操作都树立概念作先导的理念。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以及学习概念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教学方法为:(1)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2)善于解剖概念,把握概念内涵外延。(3)弄清概念异同,防止模糊概念。(4)概念教学要注意阶段性。 (5)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同化理解新概念。(6) 弄清概念间的关系,逐步编织概念网络。(7) 练习巩固,强化理解。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从实验事实和实际生活引出概念和原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好多概念的讲述都用

16、实验来说明的,例如: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引出,分别通过 Ba(OH) 2 8H 2 O 与 NH 4 Cl 反应和盐酸与铝的反应充分说明。再如:有机化学中关于乙酸、碳酸、苯酚三者酸性强弱的比较,只需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实验的装置图,目的是验证醋酸溶液,二氧化碳水溶液、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顺序。 通过实验中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产生清晰的概念。由实验引出的概念,原理很多如:“取代反应”、 “酯化反应”、 “中和反应”等。因为有实验的辅助,当学生有了形象的感性认识之后,建立相关的概念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一点对于模糊概念的教学尤为显得重要。 2、善于解剖概念, 把握概念内涵外延。 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4 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例如:化学键的定义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它的内涵是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每个字都是关键的,外延是相邻的原子间。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可以正确判断化学键。因此,在讲概念时教师首先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