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

上传人:qiuji****ngye 文档编号:36723656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小学生为何喜欢民国的语文课本2010 年 11 月 18 日 10:47 南方新闻网我要评论(158) 字号:T|T 导读导读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 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 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教材为什么好? 新教材究竟痛在哪儿?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 实习生 郜艺 摄影 刘林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意象优美,对现在的小学 生吸引力丝毫不减。20 个一线语文教师组成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关于现行语文教材批判 的新书上月出版,很快也引起教育界以及人文学者、媒体以及更多是家长们的 广泛讨论。永儿的爸爸

2、对永儿说:“如果有客人来,先要问他尊姓。”明天,对门的 徐先生来看永儿的爸爸,永儿说:“徐先生,请问尊姓?”这是 1917 年版商务国语教科书第 117 课请问尊姓的全文。现在上 海市江湾中心小学读二年级的蔡亮,盯着右下方一脸懵懂的永儿肖像咯咯直笑。 书页在她手中轻快地翻动,语文课本反被抛在了一边。“如果拿现今的课本与此读本相比较,知道了什么才是孩子喜欢的书籍课 本。”“这本书孩子看了几页后,甚是喜欢。这更让我们家长明白好书籍才是孩 子的良师益友。”“目前海外的许多华人家庭和台湾地区,还以此书来教育孩子。”当当网读者对这套再版书的评价颇具代表性。这套颜体字排印,淡墨着画,一课一图的教材,是民国

3、初年由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馆长张元济亲自担任校订。自 1917 年问世后的十年里,总发行量达到 七千多万册。1912 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部,即公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 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式的国文课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此 后的五年里,仅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两家,就出版了整整 12 套。而如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吕叔湘、夏尊等文人名士,更是热心于小 学课本的编撰,负起“这担责任的事”。编得太用心了,小孩怎会不喜欢编得太用心了,小孩怎会不喜欢如今影印再版的商务国语教科书,原名共和国新国文教科书,薄 薄八小册,素色封面上干净的竖排文字,别无他饰。陈宁宁五年前从旧书堆里刨出它们

4、的时候,还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担任 编辑。她 1983 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即从事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现在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所在地,一栋法式洋楼,原是张元济、顾廷龙 等开办的合众图书馆。除金石拓片、古籍善本之外,还收藏了不少民国年间出 版的“旧平装”。这些当年被当成“新书”搜罗的古旧书籍,还来不及细加甄别、保护和收 藏,“有的乱七八糟堆得一塌糊涂”。但凭着对馆藏的熟悉,和三大本民国 丛书编目,陈宁宁从“旧平装”里,翻寻出全套 1917 版商务国语教科书。在这个过程中,还勾连出了开明书店 1932 年版国语课本,和世界书局 1930 年版课本。三个版本均插画精美,陈宁宁两只手指掂着黄脆的

5、书角,啧啧 称奇,“这种书编得太用心了,小孩子怎么会不喜欢。”为了拣选出几部合适的老课本再版,当时,她的案头堆满了各种蒙学读本 和新式课堂教材。有三字经的民国新排本,做成了识字卡片的样子;也有 清末的钦定新式读本,少不得讲经尊孔。最后选定再版的这三套老课本里,“最先确定的是叶圣陶和丰子恺一起编 写的开明书局版”。为此陈宁宁还联系上丰子恺的女儿,时在上海社会科学院 任职的丰一吟,“没想到那么多年过去,她对这套课本的记忆还很鲜活。”陈宁宁的老同学吴遵民,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副教授,也肯定了这 几套老教材的价值:现在有些文化名人可能也不屑于去编纂小学课本,既没有 名又没有利,也没有人出来邀请,他

6、们很难介入。但 70 多年前的大师们,编了 一个好教材,就滋养了一代人。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的开明国语课本,在 1949 年前共印了四十 余版次。这套意象优美的课本,选文独多自然与人、花鸟鱼虫、乃至猫猫狗狗的题 材。田里的麦熟了、一箩麦、我被缚住了几乎构成了一组儿 童田园诗,也符合 1929 年国语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 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 足以引人入胜。”课本经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为“第一部经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教育部的批语说:“插图以墨色深浅分别绘出,在我国小学教科书中创一新例, 是为特色。”不用教,一读就能

7、成诵不用教,一读就能成诵开明等三套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学、上师大第一附属小学 引以为课外读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高老师举出佐证:绿衣邮差上门来,“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 事说得清。”贴近小孩子的心理,似乎是那个年代小学课本编写的一个共识。“给孩子 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但是这还不 够。”叶圣陶在开明课本的“编辑要旨”里写到。民国时期的语文课本洋溢着开放的精神,有些问题并不设置惟一正确答案, 以引导小学生主动探讨问题。1932 年版的新选国语读本有篇两个疑问的 信。课文这样写:“平之:先生时常对我们说,进退要守

8、秩序,应对要有礼 貌。但是也有人说,秩序,礼貌,是束缚自由的东西。照你看来,究竟应该怎 样呢?”这样的问题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似乎深了些,但这种尊重小孩子,并鼓励 他们进行讨论的平等思想很让人服气。尤为可贵的是,有些课文不仅告诉孩子 们道理,还会教给他们方法。最能够体现当时孩子的神采的,是这样一篇应用文,出现在 1922 年新教 育教科书国文读本第一册:致某校足球会书“某校足球会诸君公鉴:经启者,会自组织以来,只 有两月,素乏练习,无从观感。久仰贵会热心体育,成绩卓著,原定于本星期 六午后三时,拟约贵会诸君,在公共体育场比赛足球,俾得取法大雅,并以联 络感情;想诸君亦必乐于赞同也。如荷俯允,请先

9、示复为盼。此上,即颂健安。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足球会谨启。”“这就是当时孩子们的日常应用文,这样的温文而又自信,健康又有气度, 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媒体人潘采夫感慨,读者都是明白人,这样的课文, 对于大国之中的寡民,是多么稀缺的珍品,对培养我们的独立思想的小国民, 又有着多么巨大的价值。小学语文教材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毒”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被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 前各地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除了人教版外,还有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 鄂教版等多套教材。浙江“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重点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这三种使用较广的版本进行分析找

10、错。这份报告详尽列举出了三套教材的种种“毒素”:母爱和母亲形象不健康,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 的、真实生活中的母亲。比如苏教版中的花瓣飘香、沉香救母,人教 版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北师大版母亲的纯净水等文中,母亲多身体 不健康,极度压抑,或功利心太强。而人教版日记两则和看电视、北 师大版流动的画和妈妈的爱等里,母亲又道德完美到不近情理毫无逻 辑。她们多数无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常以成年人的意志去粗暴干涉孩童的世界。课本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不快乐的孩子,要么成人化了,要么非常态,或 在恐惧中成长,比如北师大版花脸一文,或被工具化般地蓄养,如北师大 版三个儿子。他们被教育要“吃苦”,不

11、断“吃苦”,却不知道为什么要 “吃苦”。落后的道德观念在教材中仍有市场,比如“孝”、“报恩”、“服从”。 种种道德陷阱,在面对尚未完全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小学生时,具有相当的杀 伤力。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 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 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教材为什么好? 新教材究竟痛在哪儿?新语文课本有多新语文课本有多“痛痛”在“二期课改”之后,普遍加长的课文,让老师和学生们疲于应付。有 23 年语文教龄的王老师感叹,课堂延伸阅读和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 殆尽。Ian 是上海中心学校(小学部)的“高材生”,不久前还在全国小学生辩 论赛上

12、获奖。才十一岁的他,对学了五年的课本的感觉是“被洗脑了”。上个月,20 位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发起和成立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 母亲和母爱专题研究小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发布新书救救孩子: 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的问题又一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跟课堂教育较劲跟课堂教育较劲二年级学生 Sunny 的妈妈,曾在一篇我怎么想就怎么说的课后练习里, 和课堂教育暗暗较劲。课文讲述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客人前提反对意见,因为“我 怎么想就怎么说”。思考题设问:你敢于向客人指出不是吗?“难道就不能尊 重客人,一定要表现你的诚实吗?”Sunny 的妈妈针锋相对,默许女儿违逆标 准答案,写上

13、,“不会,因为妈妈会骂我!”在事后与老师的交流中,Sunny 妈妈坦陈,“因为感觉课本里有太多刻意 拔高的说教,有意挑战一下。”绍兴稷山中学的语文老师蔡朝阳,与“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 对北师大版、苏教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概念加以分析后,得 出了这样的结论“拔高也是一种伤害,就像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 祖国妈妈这样的句子,包袱抖得太突兀,太有海拔!”送孩子去国际学校送孩子去国际学校上海江湾中心小学,有 23 年语文教龄的王老师感叹,课堂延伸阅读和学生 自主思考的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王老师的一对女儿,“尽管语感不错,但 文章不太会写。”一道世博会的命题作文,姐妹俩

14、的笔墨泼洒在观礼世博烟花, 争辩烟火的形状上。“但会写文章的同学,就能从世博烟花联想到世界和平。 ”这道同题作文,在作家叶开的家里,则引发了一场教育伦理的讨论。女儿 乔乔因为没去过世博会,为写作文发愁,老师传授,“实在写不出可以编”。 专程为写作文去了世博,女儿又为“要不要写厕所”发愁,因为“写作文要写 那些漂亮的东西、美好的东西。即使不好的东西,也要写好的方面。”徒生出这样的无奈,父女间甚至达成了如此暗号,“语文考过九十分就是 一桩丑闻”。三年前,叶开就注意到小学语文教材的严重问题,从 2008 年下半 年开始,应语文教学与研究主编晓苏之约,写了十二期“语文之痛”专栏。“我们这一代已经被牺牲

15、掉了”,为了让女儿能够多少挣脱这种教育思想, 叶开把乔乔送进了协和双语尚音学校(小学部)。这所建有国际部的学校, “至少能同时奉行两套价值观的教育”。就像绝大多数就读于国际学校的孩子一样,乔乔偏爱原版英文课本胜过语 文课本,每每看到一个人偷笑。上海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 Ian 比较中英文教材, 认为“英文课本突出知识点,而在语文书里总有一段是最重要的,要告诉你一 个课文背后的什么道理。”最近,他被英文课本里的“餐厅”一课,调动起了研究菜谱的兴趣,甚至 自己在家里要求配菜、做菜。“而语文课本也可以讲烧菜,只是最后要加一个感悟我这才体会到妈妈的辛苦。”Sunny 妈妈的话已有了杯弓蛇影的意味。幸好还

16、有课外书幸好还有课外书Ian 一结束考试,向妈妈提出的要求是“我可以看课外书了吗?”乔乔在学习时,会偷偷夹塞一本波西杰克逊瞄上几眼。这让爸爸叶开 感叹好书的诱惑,但仍难释怀“抄词、归纳段意”那一套,“一是浪费小孩子 的时间,二是让小孩子在语文作业这个问题上学会了阳奉阴违。”虽然,从 2001 年语文教材放开以来,领袖的故事有所减少,但是王老师还 是对叙述陈毅年少时的神童等课文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其实这是主题 先行观念作怪”,叶开如是说。而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缺失到了贫瘠的地步。蔡朝阳历数三个版 本,也就是泰戈尔的新月集选、托尔斯泰的穷人和罗大里的不肯长 大的小姑娘等四五篇。在上教版小学课本里,长年沿用着几篇朱自清、老舍、 巴金的旧文,经典几乎被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垄断”。但在课外又是另一番景象:乔乔读过全套七本近千万字的哈利波特, Ian 和 Sunny“遗传”着“男读三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