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719716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人教版中段习作教学序列的思考与重构以人教版三上习作教学实践为例以人教版三上习作教学实践为例浙江温州瓯海实验小学浙江温州瓯海实验小学 章秀平章秀平【 【摘要摘要】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习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重难点。小学中段是学生从低段写话过渡到高段习作训练的关键时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习作内容上要关注学生实际生活,习作形式上鼓励不拘一格自由表达,并且能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同时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习作的自信与快乐。人教版中段教材在习作教学序列采用专题编排,提供习作范围内,形式多样让学生在习作中认识习作。这种编排有一定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

2、中有着内容过于繁杂、形式过于多样,同时习作修改意见又体现不明显的不足。本文试着对三上习作教学序列进行重新调整与修改,将更关注学生的习作兴趣,把习作需要摆在首位;在习作内容编排上更关注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的习作建立在一定实践体验基础上;遵循习作规律,对整册习作进行统盘考虑,前后习作有一定关联与递进性;并提出切实的修改要求,让学生知道改什么、怎样改,使习作修改更常态化。以此尝试改进中段习作教学,让习作变得更有趣更有效些。【 【关关键词键词】 】 习作要求 习作序列 序列重构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习作教学也是语文教学中重难点。对习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这种提高要求教师必须对习作教学本身有一个准确定位与合理解读。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从低段写话训练到高段习作训练的过渡阶段,它对培养学生习作态度、训练习作能力与养成习作习惯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人教版中段教材的习作编排,在实际操作中还存有很多困难。本文尝试对三上习作教学序列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进行重新调整与整合,以促进中段习作教学的改进。一、中段习作要求解读一、中段习作要求解读习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各学段学习目标、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等都有较明确的规定与指导。中段习作教学要求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注重兴趣,培养自信、注重兴趣,培养自信学生习作是一种学习,与作家写作行为有着根本

4、区别。从低段写话过渡到中段习作,是一个质的跨越,更需要激发学生对习作的信心与兴趣。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喜欢习作, “乐于表达”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这种积极情感对其习作态度、习作习惯养成影响深远。22、关注生活,贴近实际、关注生活,贴近实际学生习作是为了训练语言、交流想法与提升语文素养的一种手段。这种习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表达,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最深的内容,特别强调写真事、抒真情、表真意,切忌假话、空话、大话。3、减少束缚,自由表达、减少束缚,自由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初级阶段的习作行为需

5、要给学生自由广阔的空间,在表达内容表达形式上不作出过多限制,鼓励并尊重学生以儿童的眼光、儿童的视野与儿童的语言方式来自由抒发。只有空间大了,视野宽了,学生的表达才能自由。4、反复修改,养成习惯、反复修改,养成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 ,这是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切身体会,古人尚且为推敲一字,捻断千根丝的毅力。习作能力提高在很大程度就在反复推敲中获得。培养学生对自己习作反复修改的习惯需从小养成。第二学段目标就有“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的修改要求 。二、中段习作编排特点二、中段习作编排特点人教版中段习作编排不同于低段写话训练,下面以人教版三上习作编排(如下表)为例来谈谈中段习作编排特点。次 序

6、单元专题习作内容教学要求1多彩的生活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把自己课余发生的事写下来2名人故事写身边熟悉的人选择自己熟悉的人值得写的一件事写下来。3心中的秋天写一幅秋天的画看图写一幅秋天的画并能与同桌交流再修改。4细心观察写一则观察日记仔细观察一种事物将它写下来,并能与同学交流 再修改。5灿烂的中华文 化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将综合实践活动中搜集到的资料或看到、听到的 内容,整理以下,写成习作。6壮丽的祖国山 河写自己去过的地方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具体、吸引人。7科学的思考方 法编一个童话故事借助动物图象,展开想象,编写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并与同学交流再修改。8献出我们的爱自由习

7、作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制,写完后并能再修改。1、围绕专题安排习作、围绕专题安排习作中段教材以专题式整合语文学习各个内容,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等,围绕一个专题展开。习作编排最显著特点就是与单元主题紧密联系,读什么写什么。比如三上第二组“名人故事” ,讲的是列宁、高尔基、李3四光等这些中外伟大人物小时候的小故事。文章表达特点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运用人物的语言与行动来反映人物品质。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就是安排写一写自己所熟悉人的一件事。这种编排方式为学生习作从主题把握与表达方式都作出很好的示范,适当降低习作难度,同时又能深化阅读主题,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2、提供范围训练习作、提供

8、范围训练习作中段学生初次接触习作,鼓励学生不拘形式的表达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三上教材在习作内容上规定一个基本范围,至于具体到写什么与怎样写等方面,就给了学生广阔的空间。如:写“自己去的地方” ,只提示学生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介绍一个自己去的地方,把印象深刻吸引人的地方写下来。至于选择怎样的地方,如何表达等等方面一概自主选择,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第八组“献出我们的爱”这一阅读主题时,就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连习作的范围都没有规定,一切习作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3、形式多样认识习作、形式多样认识习作中段教材在习作内容编排上非常丰富,比如三上教材中有写人的:写身边熟悉的人;有

9、写事的:我的课余生活;有写观察日记的:观察一种事物,并将它写下来;有写调查报告的: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收集身边的传统文化并将它写下来;有看图想象的:写一幅秋天的画;有展开想象写童话故事的等等。习作形式也很多样:有写人的,记事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看图写话,童话故事等等。丰富的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习作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习作形式也是可以自主选择不拘形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习作做了较好的启蒙与铺垫。三、中段习作序列思考三、中段习作序列思考结合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要求与人教版教材编排。在实际操作中存有一些问题。1、习作内容联系不紧、习作内容联系不紧习作内容虽然非常丰富,但每册教材中八

10、个习作内容并没有一个内在的核心,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关联,跳跃性非常强。如三上第一次是关于写事,第二次转变为写人,第三又成为看图写话的,每一次都是蜻蜓点水,并没有一点深入与提炼的可能。这种强烈的跳跃性给学生丰富的内容,但在习作技能训练上体现得很不明显。不同的习作内容习作类型总有一个基本的表达特点,比如写人的更关注人物的语言与行动,写事的需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等等。内容繁多,形式繁杂,一学期下来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系统的印象。42、习作要求提示不明、习作要求提示不明任何一种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习作教学也应如此。习作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既需要有一定的言语准备,更需要一定的技能掌握,而不是

11、放任自流式的随心所欲。教材在编排习作时,需要考虑到前后相互间对习作技能的逐渐深入过程,但中段教材中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就显得非常不清晰。同时这些要求的模糊就带来了习作评价的模糊。比如三上第一组单元要求写“我的课余生活” ,并没有在习作技能上有过多提示,也难以有一定的尺度去评价一篇习作在三年级上册达到何种程度。3、习作修改体现不足、习作修改体现不足修改,是学生从小就要养成的习惯。作为一种习惯养成,应成为每一次习作的必备要求。教材如有对不同年级学生在习作修改上有不同的要求与指导提示,使学生不仅知道要修改,而且能把握“怎么改” ,那么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形成与习惯养成会更有成效。三上教材中有四次提到要求学

12、生能将习作与同学交流并根据他们意见进行修改,但在如何修改的指导还是很模糊。比如,在三上要求学生能修改一些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使用,尽量能使语句通顺等等都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够得着的要求。但教材在这方面并没有一定的明确要求。四、中段习作序列重构的几点思考四、中段习作序列重构的几点思考1、习作序列的重构、习作序列的重构基于对中段教材习作教学序列编排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本人尝试着结合本校学生的现实生活,遵循学生习作学习心理,对中段习作教学序列进行重新调整与编排。以三上为例,重构如下:次 序习作内容习作要求习作条件教后反思1我最喜 欢能较为清楚明白地写自 己课余最喜 欢的某一项 活动或是某件事

13、。师生初次见面,相互之间有 了解的需要,同时又在综合 实践活动的基础,收集了一 定的资料。每个孩子都有话说,并且都能具体介 绍一件事,但是很遗憾的是孩子们的 课余生活单调得令人震惊,电脑游戏 几乎成为大部分人的首选。2跳蚤书 市能写清楚参 加跳蚤书市 时自己的所 见、所闻与所感。学校开展金秋读书节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中有一个“跳 蚤书市”,学生在这个市场 上买到了自己喜欢的图书, 同时也运用各种方法卖出 了自己的旧书,充分体验到所有参加的孩子都能饶有趣味的表 达自己参加跳蚤书市的过程,并且也 表达了这次收获以及遗憾。内容丰富, 表达流畅。5收获的喜悦与自信。3秋游 能较有条理 地介绍自己 秋游

14、的经过,并能将印象 最深刻的具 体写。学校大队部安排了一次全 校学生的秋游活动。学生非 常兴奋,纷纷做了充分准备 工作,热切地期待这一天的 到来。秋游留给他们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对孩子来说,兴奋的可能并不是秋游本身到哪里去游,游玩了什么。只要 是能放下书本,走出校门,跟同学们一起出去旅游,本身就是令人非常期 待的。所以在习作中可以读到大家对 秋游前一天的准备与期待印象最深, 也更令人感动。对于旅途景区的景点描写倒不是很出彩。那又如何,只要 是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习 作成为表达需要就可以了。4的 秋天到生活中寻找秋天,并将 自己所看到 的有一定顺序表达出来。这个秋天特别漫长。秋天的 景色

15、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显得愈发浓烈,与其从文中 图中读秋天,不如来到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去 切实感受一下真实的秋天。孩子们的感受是感性的,他们往往先 是从自己的同学们身上的感受到秋 天,比如与夏天不一样的穿着,早上 起床时间变化等,进而留心观察到校 园中的一草一木。还有些孩子都在周 末切身体验了一下收获的秋天。5猜猜他 是谁写这位熟悉的同学的一、 二件事,体现他的特点。品德与社会学习了“我和我 的同学”专题。经过两年的 相处,同学之间已经都比较 熟悉了,所以选择其中的一 个同学谈谈他的特点,并且 能用曾经一二件事情来说 明,采用猜一猜的游戏形式, 猜对越多也就意味着特点抓得越准。有专题学习

16、作为铺垫,有两年相处经 历作为积累,再加上一个生动的形式, 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很希望能更加准 确地表达这个人的主要特点,让所有 的人都能猜出他是谁。但是,一些孩 子对与同学相处事件中提炼出一个 特点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让 人感到惊讶的是大部分孩子总是对 别人的缺点看到多,也喜欢津津乐道, 可见相处的艺术与价值引导还要重 视。6小明怎 么啦?看图,展开合理想象,把故 事写清楚、完 整。想象,是低段孩子最擅长的 事情。提供给孩子一幅图, 让他们猜一猜图中的人怎 么啦,发生了什么事。他们 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丰富想象,编出合情合理的故事。看图,是一种启发;想象,是一种本能。 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根据图意编出一 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而且故事的内容 也是千姿百态,少有雷同。这份成功 依赖于图片本身广阔的想象空间,还 有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7我爱童 话看图,展开合 理想象,编写一个自己喜 欢的童话故事。童话,与孩子有天然的联系。 很多孩子都是读着童话故 事长大的。给孩子一个想象 的窗口,他们想象的翅膀可 以飞得很远。表达,真的成 为了需要。童话故事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