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结构转型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714664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3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结构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结构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结构转型(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1 15 5年年2 2月月 日日星星期期四四论坛责任编辑/侯永波Tel:-720924E-mail: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结构转型刘华锋系统科学告诉人们: 结构决定功能。 国防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后备力量系 统要素的构成形式和结合方式直接决定 着后备力量建设质量的高低。贯彻党的 十八大关于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的要求,核心环节是着眼信息化战争需 求, 加快推进国防后备力量规模结构、 专 业结构、 人员结构和编成结构的转型。规模结构 向合理适用型转变国防后备力量各类组织的规模结 构,不仅决定了国防后备力量整体实力 的强弱,而且还对战时联合作战实力产 生重要影响。 历史经验表明, 国防后备力 量

2、规模结构既受到国家国防政策、战略 目标、 军事实力等现实因素的制约, 也与 周边安全环境与国家地缘战略、人力资 源、 社会制度、 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 息息相关。 从武装力量建设规律来看, 国 防后备力量规模过大,既加重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负担,又不利于提高后备力量 建设质量; 国防后备力量规模过小, 则战 时难以满足军力扩充的需求,危害国家 安全大局。 同时, 在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 争中,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 样式, 传统的以陆军后备力量为主、 以数 量规模为特征的国防后备力量规模结构 将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 因此, 依据 国家安全与发展战略需求,深化国防后 备力量调整改革,科学

3、确定国防后备力 量总体规模与各类组织的比例,推动国防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向合理适用型转 变,就成为国防后备力量调整改革的重 要任务。 所谓 “合理” , 就是要求国防后备 力量规模结构适应国家安全需求与经济 社会发展状况,与现役军兵种部队保持 合理的规模比例;“适用” , 就是要求国防 后备力量规模结构能够应对国家面临的 多种安全威胁,确保满足信息化条件下 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专业结构 向支援保障型转变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后备力量职能 任务呈现新的时代特征, 主要表现为直 接参战任务明显减少, 而主要担负为现 役部队提供侦察警戒、 科技支援、 装备 维修、 交通运输、 工程设施、 医疗卫生、 油

4、料物资等多样化支援保障任务。因 此, 组建各类专业性很强的支援保障型 后备力量部 (分) 队正为越来越多的国 家所重视。目前, 美国联邦后备队中的 支援保障部 (分) 队数量, 约占联邦后备 队总数的70%; 英国预备役部队计划建 设47个后方勤务连,约占预备役部队 独立营、 团建制单位总数的80%。我国 国防后备力量虽然经过几次调整改革, 但是从当前专业结构来看, 担负地面作 战和防空作战类部 (分) 队所占比例过 高, 而支援保障型部 (分) 队比例明显偏低。因此, 深化国防后备力量专业结构 改革,应根据后备力量职能任务调整, 紧贴联合作战需要, 重点发展现役部队 急需、 地方具备优势的航

5、空航天、 电磁 频谱管理、 工程抢修、 物资补给、 交通运 输、 医疗救护、 装备保障等支援保障型 国防后备力量队伍, 推动国防后备力量 专业结构由直接参加型向支援保障型 转变, 实现与现役部队优势互补、 衔接 匹配, 提高我军整体作战能力。人员结构 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不断列装, 军 队日渐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武装集团, 武器装备的研制、 生产、 使用与维修, 都 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群体。 同时, 随着国 家安全与发展联系更加密切,驱动生产 力发展与促进战斗力提高的科技因素更 加活跃, 使军民融合的程度大大加深, 进 一步打破军民之间的传统壁垒,不仅深 刻改变了现役部队的人员结构

6、,而且也 为国防后备力量人员结构由人力密集型 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和社会环境。 因此, 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 展要求,在全社会树立人才资源军民融 合意识,通过选拔地方科技人才进入预 备役军官队伍、聘用地方技术专家到预 备役部队兼职等方法,充分吸纳社会高层次军民通用人才, 切实做好 “引才”“引 智” 工作, 把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国防后备 力量编组的重点对象,探索在地方高新 技术企业、科研单位组建民兵高技术专 业分队, 利用地方信息行业部门、 科研院 所和有关企事业单位信息人才、信息设 施、 信息装备器材等资源优势, 组建信息 网络对抗分队以及网络控制与维护、 电 子支援、 信息安全

7、等保障分队, 最大限度 地把民间高技术人才编入国防后备力量 组织,形成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国 防后备力量人员结构。编成结构 向单元模块型转变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 具有参战 力量高度集成联动、 作战样式多样且转 换频繁的特点, 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支援 保障军队作战和提供兵员补充的武装 组织, 必须适应联合作战要求, 形成可 根据作战任务需要进行 “拼装” 、 按功能 需求实施随机动态 “聚合” 的单元模块 型编成结构, 以提高国防后备力量支援 保障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为此, 应根 据国防后备力量各类部 (分) 队遂行不 同任务的需求, 充分利用地方技术和设 备优势, 合理设定各编组模块单元的编

8、 制结构, 特别是遂行专业支援保障任务 的后备力量模块单元, 应确保专业要素 齐全、 比例结构适当、 功能完善互补; 着 眼动员集结和系统组合实现 “快捷化” 、 整体结构与现役部队结构实现“一体 化” 的要求, 制定与现役部队全方位衔 接的模块组合预案和实施计划; 以重精 度、 重效能的集约型编组理念指导平时 编组工作, 建立健全国防后备力量模块 化组合机制, 并结合年度整组和军事训 练, 有计划、 有步骤地组织国防后备力 量各类部 (分) 队进行模块化动员集结 和综合演练, 确保快速动员集结后能够 快速与现役部队有序链接与组合, 充分 发挥模块化编组综合效能。推动国防后备力量规模结构向合理

9、适用型转 变, 是国防后备力量调整改革的重要任务。 深化国防后备力量专业结构改革,应根据后 备力量职能任务调整,重点建设支援保障型国防后 备力量队伍。 信息化条件下,国防后备力量应紧贴联合作 战要求, 形成按功能需求实施随机动态 “聚合” 的单 元模块型编成结构。信 仰 是 强 军 兴 军 的 精 神 支 柱 广 东 省 军 区 政 治 部 主 任吴 烈 冲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大革命失败后, 全国一片白色恐 怖, 革命的悲观情绪蔓延。面对濒临 溃散的队伍, 朱德在赣南山坳天心圩 大义凛然地宣布:“愿意继续革命的 跟我走, 不愿意的可以回家。 ” 自那以 后,仅剩 800 人的队伍不仅没有散

10、, 还打到了井冈山, 与秋收起义部队会 师, 成为中国革命复兴的火种。 打败了, 又重整旗鼓, 愈挫愈勇; 打散了, 又很快聚起来, 越聚越多。 这 种神奇的力量从哪里来? 从坚定的信 仰中来! 正是怀着对党的事业必胜的 信念, 党和红军才能在那艰难困苦的 岁月中充满勇气、 绝处逢生。 “革命理想高于天” 。 从南湖到延 安, 从瑞金到北京, 从陕北窑洞之光 到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为大多数 人谋幸福” 的信仰是一面永不褪色的 旗帜, 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铸起铜墙 铁壁,还在和平时期筑起民心长城, 引领着让世界瞩目的 “中国力量” 。 今天,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思想 多元多样多变的世界,各种思想

11、文化 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复杂尖锐, 给 信仰的坚守带来挑战。一些同志在多 元中迷失了方向,在多样中动摇了立 场, 在多变中丧失了原则, 理想信念在 风中摇摆, 甚至成了 “断线的风筝” 。 崇高政治信仰源于对真理的认 同和主义的感召, 必须在科学理论武 装中正本清源、 固本培元, 善于从党 的创新理论中获取信念、汲取力量, 用科学理论之光孕育永不凋谢的信 仰之花, 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 理论 自信和制度自信。 崇高政治信仰来自对历史实践 的尊崇和敬仰, 必须把党史军史学习 教育作为必修课, 真正学好党和军队 的光辉历史,把理想信念的火种、 红 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培育有 灵魂、 有本

12、事、 有血性、 有品德的国防 后备军。 今年是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贯彻之年, 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 革实质启动之年, 各方面任务艰巨繁 重。国际社会处在多事之秋, 暗流涌 动,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策动“颜色革命” , 妄图对我军官兵和民兵 预备役人员拔根去魂, 把军队和国防 后备力量从党的旗帜下拉出去, 意识 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军旗永向党, 军魂聚军心。面对 挑战, 必须把 “绝对忠诚、 绝对纯洁、 绝对可靠”的要求贯彻到实际工作 中,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和国防 后备力量绝对领导根本原则制度, 坚 决听从党中央、 中央军委指挥, 确保 政令军令畅通,做到平时听招呼、 战

13、时听指挥、 关键时刻不含糊。 (转自 中国民兵 第 2 期)善执大数据之牛耳张西成战争史上, 靠分析数据、 运用数据 指挥部队打仗、打胜仗的指挥员很多。 其中,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手下的谢 尔曼将军, 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一员。 1 864 年 8 月, 谢尔曼率大军攻进南 方的中心城市亚特兰大后,准备挥师东 进、横穿佐治亚州,攻打沿海重镇萨凡 纳。谢尔曼几乎每天站在地图面前, 不时 向身边的参谋发问:“鲍德温郡的情况?” 参谋们则迅速报数:“鲍德温郡,优质农 田 43982 英亩、 普通农田 1 1 5844 英亩、 农场总价值 1 1 1 01 63 美元, 拥有马 737 匹、 驴 86

14、2 头、 奶牛 1 969 头、 耕牛 485 头、 羊 2664 只、 猪 1 6080 头、 其他牲口 2966 头、 家禽总价值 31 4300 美元, 年产 小麦 1 3475 蒲式耳、 土豆 63077 蒲式耳、 黄油 421 26 磅”听着这一连串的数 据,谢尔曼心中一个大胆的进攻计划渐 渐酝酿成形。 谢尔曼的冒险计划是:自断粮草, 孤军深入。他根据农作物、牲畜等在各地的分布,让手下参谋迅速计算这 些资源够一支队伍支撑几天,并以确 保在当地完成补给、遭遇敌方抵抗最 少为前提,从中确定最佳的行军路线。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用数据远征的 突袭,却成了南北战争后期的一个重 要转折点,不久

15、便以北方军队的完胜 而告终。 谢尔曼的成功, 无疑得益于他掌握 了当时作战地区各种丰富翔实的数据, 并以数据为航标, 不循常规、 不蹈常举 的大胆行动。但不能不说, 也得益于其 手下有一帮能够将杂乱数据变成打胜 仗的资本、 将冒险行动置于科学理性之 上的数据分析行家。正是二者的科学搭 配、 有机融合, 才成就了谢尔曼 “数据将 军” 的美名。 众所周知, 当今我们正处在知识大 更新、 数据大爆炸的时代。如果说传统 意义上的 “数据” 单指有根据的 “数字” 的话, 那么到了今天其所涵盖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既有数字又有信息, 既海量 又多源, 已成为大数据的主要标志。同 时我们也愈加意识到, 信息

16、多并不意味 着益处多,数据大并不等同于价值大。 而能不能让大数据发挥出大价值, 关键 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整合、 分析、 驾驭 数据的能力, 取决于能否从中挖掘出制 胜机理、 摸索出制胜线索、 创造出制胜 招法来。否则, 再多再大的数据也只是 一堆垃圾而已。 然而, 欲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分 门别类地计算、 有规则地转换, 绝非像 加减乘除般简单。经验表明, 大数据虽 然源自于技术,但大数据分析绝不仅 仅是个技术活儿;计算机虽然处理数 据的速度惊人,但最终还得靠超越数 据表象的明白人。这是因为, 来自战场 上的数据信息往往具有迷惑性,数据 分析非得有深刻的洞察力不可;具有 瞬时性, 非得有沉稳的专注力不可; 具 有关联性, 非得有丰富的想象力不可;具有多变性,非得有超前的感知力不 可。1 942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 以为可 以一棒子打死美国。他们没有预计到, 美国的工业实力有充分的再生能力, 三个月之内, 美国立刻就恢复了海空实 力。这就是日本军人分析数据时眼界狭 窄、 思维简单, 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