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703533 上传时间:2018-04-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语言学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國古代語言學家選中國古代語言學家選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编荀子(約前三一三 前二三八年) 名況,世尊稱荀子、荀卿,或稱孫卿,戰國 趙人,曾到過齊、秦等國,晚年應春申君之召入楚為蘭陵令。荀子是戰國後期著名的思想家,集諸子之大成者。荀子的語言學思想主要體現在正名篇一文中。該文著重討論了詞與概念、語言與思維、方言與共同語的關係,指出“名”與“實”的聯繫是“約定俗成” ,這一學說正確揭示了語言的社會本質,是我國古代語言研究的第一塊理論基石。揚雄(前五三 公元十八年) 或作楊雄,字子雲,西漢 蜀郡 成都(今四川 成都)人,辭賦家、哲學家和語言學家,為人口吃,不能劇談而好學深思,善辭賦,官給事黃門,曆

2、成、哀、平三帝。新莽時召拜大夫,後貧病而終。著作有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 、訓纂篇 、 別字 、 苍頡傳 、 法言 、 太玄 、 甘泉賦 、 長楊賦 、 羽獵賦等。其中方言十五卷,九千餘字(今本十三卷,一萬一千九百餘字) ,歷時二十七年,保存了大量古漢語詞彚和方言的寶貴資料,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方言學專著,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流傳至今。 別字 、 訓纂篇 、 蒼頡傳等三種涉及語言文字的著作均佚。劉歆(約前五三 西元二三年) 字子駿,後改名秀,字穎叔,西漢目錄學家、古文經學家。沛(今江蘇 沛縣)人,楚元王 交五世孫,劉向次子,幼承家學,善著文,博通詩書。成帝時為黃門郎,後歷

3、任中壘校尉、京兆尹等職。曾奉詔與父劉向同領校群書,劉向死後,劉歆繼續校理六藝群書,並在劉向別錄基礎上撰成七略 。 七略是我國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具體包括輯略(總論) 、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術數略、兵書略和方技略。原書早佚,主要內容多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中。在經學方面,劉歆為將左傳 、 毛詩 、 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書立於學官作出過巨大的努力,同時著有春秋左傳注 、 爾雅注等書,均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許慎(約公元五八 約一四七年) 字叔重,東漢 汝南 召陵(今河南 偃城縣東)人,古文經學家、文字學家,博通經籍,先後任郡功曹、太尉南閣祭酒、洨長等職,世稱“許祭酒” ,曾校書東觀(皇家圖

4、書館) ,時人有“五經無雙許叔重”之語。許慎的主要成就是說文解字一書,該書建立了研究漢字結構的“六書”的理論並按照這種理論對書中所收九千餘字逐一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每個漢字的本義和結構,同時析漢字為五百四十部,創立了部首檢字法。這些成就使許慎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2位。馬融(公元七九 一六六年) 字季長,東漢 右扶風 茂陵(今陝西 興平市東北)人,歷任校書郎中、議郎、武都太守、南郡太守等職,是東漢著名的古文經學大師、文學家,為人才高多識而達生任性,不拘小節,善鼓琴吹笛,生徒千餘,著名學者盧植、鄭玄皆出自其門下。馬融對古文經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著述颇豐,主要有三傳異同說 、

5、孝經注 、 論語注 、 毛詩注 、 周易注 、 三禮注 、 尚書注 、 烈女傳注 、 老子注 、 淮南子注 、 離騷注等,另有賦、頌、碑文、琴歌、對策等二十一篇散文詩歌作品,均佚,清人馬國翰有輯錄。鄭玄(公元一二七 二年) 字康成,東漢 北海 高密(今山東 高密縣西南)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世稱“後鄭” ,以別于先鄭 鄭興、鄭重父子。少時曾為鄉穡夫,無意為吏,入太學攻周易和公羊傳 ,繼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 、 周禮 、 左傳等,後西行入關從馬融學古文經,遂博通群經,回鄉後客耕萊陽,從學者千計。黨錮禍起時被囚禁,獲釋後杜門不出,潛心著述,大將軍何進、袁紹等人先後召他為官而不就,後徵為大司農,故世

6、又稱為鄭大司農。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遍注群經,使古文經學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著毛詩箋 、 三禮注影響最大,流傳至今,其餘周易注 、 論語注 、 尚書注 、 詩譜 、 六藝論 、 駁五經異義諸書均佚。劉熙(不詳) 字成國,東漢 北海(郡治在今山東 濰坊西南)人。所著釋名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語源學的專著。全書仿爾雅體例,共八卷二十七篇,收詞一千五百餘條,釋義以聲訓為主,即根據詞的語音探求詞得名的由來,雖不免穿鑿附會,但在很大成程度上揭示了漢語聲同義通的特點,對於漢語語源、訓詁、音韻的研究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郭璞(西元二七六 三二四年) 字景純,東晉 河東 聞喜(今山西 聞喜縣

7、)人,初官尚書郎,後為王敦記室參軍,因諫阻王敦謀反而被殺。為人性格豪放,不修威儀,博學多才,長於訓詁,尤好古文奇字。注書甚富,釋文注重古今比較,保存了許多晉代語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其中爾雅注 、 方言注 、 山海經注 、 穆天子傳注 、 楚辭注 、子虛賦注 、 上林賦注等均流傳至今,另有三蒼解詁 、 爾雅音義 、 爾雅圖贊 、易洞林 、 毛詩拾遺等書已佚。顧野王(西元五一九 五八一年) 字希馮,南朝 梁 陳 時吳郡 吳(今江蘇 蘇州市)人,文字訓詁學家。曆官太學博士、金威將軍、太子率更令、黃門侍郎、光祿勳等職,曾主修梁史。所著玉篇 ,是繼說文解字之後出現的文字學著作,在我國文字學發展3史上

8、具有重要的地位。全書三十卷,依仿說文體例,共分五百四十二部,收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七個,說解詳明。原書已佚,流傳至今的是宋 陳彭年等人的重修本,改名為大廣益會玉篇 ,收字增多,體制亦非舊時,所幸日本尚流傳有唐 宋間的寫本玉篇殘卷,從中可以看到玉篇的原貌。顧野王的其他著作有輿地志 、 符瑞圖 、 通史要略 、 國史紀傳 、 爾雅音等,均佚。陸法言(西元五六二?) 名詞,一作“慈” ,字法言,隋 魏郡 臨漳(今河北 臨漳縣)人,音韻學家。曾官承奉郎,後因其父陸爽得罪朝廷而被免職。所撰切韻一書,反映了漢語中古音的面貌,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材料,同時也是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不可缺少的參照和依據,在中國語言學

9、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書共五卷,分韻一百九十三部,編寫大綱由顏之推、蕭該等八人共同制定。原書在宋以後亡佚,直到清末才在敦煌石窟、新疆 吐魯番、故宮等地發現了一些唐傳寫本或增修本,且多是一些殘卷。不過,切韻的內容、體例等被完整地保留在宋人增修的廣韻一書中。陸德明(西元五五六六二七年) 名元朗,字德明,經學家、訓詁學家。陳 隋 唐之際蘇州 吳(今江蘇 吳縣)人。在陳官國子助教,陳亡歸故里,隋煬帝時復徵為國子助教,唐 貞觀中拜國子博士兼太子中允,封吳縣男。著作主要有經典釋文 、 老子疏 、易疏等,均傳世。其中經典釋文彙編漢 魏 六朝二百三十餘家的音切及注釋材料而成,是研究漢 、魏至隋 、唐時期漢

10、語音韻訓詁及經籍版本的重要資料。全書三十卷,涉及典籍十四種,包括周易 、 詩經等十二種經書以及老子 、 莊子兩種子書。不收孟子是因為唐時孟子尚未列為經書,收入老子 、 莊子是因為受到玄學的影響。徐鉉(西元九一七 九九二年) 字鼎臣,北宋初會稽(今浙江 紹興市)人,文字學家。初仕南唐,歷任尚書右丞、翰林學士、御史大夫、吏部尚書等職;入宋後,官拜散騎常侍。善屬文,好小篆,工隸書。奉詔與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訂說文解字一書,糾正訛誤,補出原書正文所脫者十九字,新增原書所未載者四百二字(即新附字) ,給每個字加了反切,部分字尚作了注,同時將原書十五卷分為三十卷,在卷首列有五百四十部部目表。經過校訂的說文解字

11、在很大程度上恢復了該書的原貌,提高了實用性,是學習和研究說文的最通行的校本,世稱“大徐本” 。徐鍇(西元九二 九七四年) 字楚金,徐鉉弟,文字學家。仕南唐官集賢殿學士、內史舍人等職,宋軍攻佔金陵時死於城中。四歲時喪父,從兄鉉學,博聞強記,精于小學,成就與兄鉉齊名,世稱“大小徐” 。所撰說文解字系傳 ,三十卷,是一部全面傳4釋和研究說文的著作,成書先于大徐本。該書對許意每有闡發,所論“假借” 、 “古今字” 、 “引申義” 、 “因聲求義”諸事多開了清人研究說文的先河,受到歷來研究說文者的重視,世稱“小徐本” 。周德清(一二七七 一三六五年) 字挺齋,元代 瑞州 高安(今江西 高安)人,音韻學家

12、。擅長音律,於泰定帝 泰定元年(一三二四年)撰成中原音韻一書。該書取韻定音以當時北方的實際語音為依據,與切韻以來的正統韻書有很大差別。全書分韻十九部,分平聲為陰陽兩類,中古部分上聲字被歸入去聲,中古入聲被取消,這些特點與今北京話的讀音已很接近。由於該書反映了漢語語音在元代時的重要變化,對於研究近代音及漢語語音史來說具有很高的價值,故為學界所重。陳第(一五四一 一六一七年) 字季立,號一齋,又號溫麻山農,明代 連江縣(今福建 連江縣)人,音韻訓詁學家。青年時曾從軍,官至遊擊將軍。精于音韻訓詁,對待古音具有歷史發展的觀念,反對“葉音”說,指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 ,這種正確認

13、識對後來清人的古音學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其著作有毛詩古音考 、 屈宋古音義 、 讀詩拙言 、 伏羲圖贊 、 尚書疏衍等。顧炎武(一六一三 一六八二年) 初名絳,字寧人,後改名炎武,號亭林,明末清初崑山(今江蘇 昆山)人,著名的音韻訓詁學家、經學家。明末舉秀才,自幼受嗣母愛國思想教育,以報國為懷,曾加入複社,與宦官豪強作鬥爭。清兵入關後,積極投身昆山地區的抗清起義,失敗後亡命北國,終身為學不仕。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年) ,朝廷曾詔纂明史 ,被斷然拒絕。顧氏治學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重考據,開清代樸學之風。于天文地理、經史百家、音韻訓詁、金石文字,無所不及,無不專深,著述極豐,卓然成一代宗師。

14、所撰音學五書三十八卷,歷時三十年,五易其稿,為清代古音學的奠基之作。除音學五書外,顧氏涉及語言文字的著作尚有金石文字記 、 石經考 、 九經誤字 左傳杜解補正 、 日知錄 、 京東考古錄 、 唐宋韻補異同等。江永(一六八一 一七六二年) 字慎修,清 江西 婺源縣(今江西 婺源縣)人,經學家、音韻學家。一生好學深思,無意仕途。于經書、小學、典章、制度、地理、鐘律等無不涉獵。治經以考據著稱,開皖派經學之風。治音韻以審音見長,為審音派之祖。分古韻為十三部,對顧炎武的十部之說多有糾正。其語言學著作主要有古韻標準 、 四聲切韻表 、 音學辨微等,經學著作主要有周禮疑義舉要 、 禮書綱目 、 儀禮經傳通解

15、等。戴震(一七二三 一七七七) 字東原,號果溪,清代 安徽 休寧 隆阜(今安徽 5屯溪市)人,經學家,音韻訓詁學家。曾問學于江永,後中鄉試,但試禮部不第。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年)詔充四庫纂修官,不久賜同進士出身,选翰林院庶起士。一生博聞強記,所涉極廣,而專精于小學、數學和地理,是考據派中皖派的代表人物。研究音韻分古韻九類二十五部,第一個提出上古音陰陽入三聲相配的格局。著作主要有聲韻考 、聲類表 、 續方言 、 方言疏證 、 六書論 、 爾雅文字考 、 孟子字義疏證 、 毛鄭詩考證 、 屈原賦注 、 儀禮考證 、 古曆考 、 勾股割圜記 、 策算 、 考工記圖等。錢大昕(一七二八 一八四年) 字及之,又字曉微,號辛楣,又號竹汀,清 江蘇 嘉定(今上海 嘉定縣)人,歷史學家、音韻訓詁學家。乾隆進士,曆官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詹事府少詹事等。後因丁父憂辭歸鄉里,居家三十餘年,著書講學,主持鐘山、婁東、紫陽書院,授徒計二千餘人。少時曾從惠棟、沈彤等名師學,于辭章、歷史、文字、音韻、訓詁、天文、曆算、地理、金石、官制等無不通曉,撰二十四史考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