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辰溪县风俗传概述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622730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辰溪县风俗传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南省辰溪县风俗传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南省辰溪县风俗传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辰溪县风俗传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辰溪县风俗传概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辰溪县风俗传说湖南省辰溪县风俗传说 概概 述述辰溪人民,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禁锢,民风古朴。县民大都守旧,拘谨于老信条,旧 规矩,世代相传,辈辈沿习。乡民重宗义,论资辈,质朴刚上,热情好客,重男轻女,相 信鬼神。每逢时令节日,大都虔诚地祭祖、拜佛、敬神、 ,祈祷百事顺利,添丁进口,发财 致富,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筹办红白喜事,则择月选日,焚香烧纸,以求顺昌吉祥;婚 姻讲贞节,重门第,礼节繁琐;男子祈于读书进学,耻于弃农经商;少女囿于闺阁,禁止 社交;山区女子劳动强度不亚于男子,缠足者少于城镇。 “五四”运动后,文明风气渗透, 民风渐开,始有剪辫放足,自主婚姻之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后,人民思想解放,移风易谷,迷信陋习逐渐革除。自由婚姻、 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拥军爱民,文明礼貌等到尉为风气。近风年来,沉渣不 时泛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十分艰巨。 具体的说,辰溪的风俗传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述:一、生活习俗一、生活习俗饮食习俗饮食习俗境内山区平川,饮食习俗大同小异。普遍食大米,一日三餐。小麦、玉米、高梁、红 薯等到被视为杂粮。解放前,穷苦人缺少大米,以杂粮为主。解放后,粮食增产幅度 大,基本上已经不吃杂粮。辰溪人酷爱辣味,炒菜必佐以辣椒,可谓“无辣不成菜” 。 辣椒有鲜、腌、干等多种,吃法讲究:鲜辣椒拦各种菜肴、或单独炒食;将鲜辣椒腌 制成“酸辣椒”或切细拌

3、糯米粉腌制而成“粉辣椒” ;或将鲜红辣椒割一小口,去其籽, 将糯米粉灌入,制成“泥鳅辣子” 。鲜辣椒剁碎拦姜片,加佐料制成“剁辣椒” ;干椒 亦拌各种菜肴,特别喜欢制成“油发辣椒”伴酸萝卜;凡面食多佐以“油发辣子” 。县 人还普遍喜欢将鲜白菜,雪里红,青菜加工成干菜、盐菜、酸菜而食,谓之“当家菜” 。 冬季喜欢食狗肉,以黄溪口一带为甚。春节前,普遍有薰制肉、鱼、豆腐等腊货及制 作阴米、糖散、糍粑、甜酒等副食品之习。解放前,富家食必酒、肉;贫家肉食较少, 一般逢 年过节买点酒、肉。解放后,城乡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常食肉食,杀年猪的乡 俗盛行。饮酒由高度白酒逐渐盛行汽酒、啤酒或饮健力宝百事可乐,可口

4、可乐等高级 饮料。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皆大摆宴席,菜肴品种繁多,少者四菜就汤,多者八,十 个菜不等。其做法以炒为主,辅以煎,蒸,熬。服饰习俗服饰习俗服饰 清末民初,境内汉族,瑶族男子穿布扣对襟衣,满胸衣。不论长衫短袄,内褂 外套均为大襟。30 年代,外来人曾多,流行对襟。女子均为满胸衣,裤子都是齐口接头, 直通式大裤脚。瑶族妇女穿青兰色无领满胸衣,大袖口,衣长止膝盖,饰铜纽扣,裤管大 而短。衣襟,衣边,袖口,裤脚均镶有桂子兰花边。船溪乡部分村妇女爱穿衣袖,衣襟, 裤脚绣花的满胸衣及长裤。衣料,男子和老年妇女多用青,兰,白色土布,年轻女子多用 花,红,兰布。50 年代,青少年女子流行对襟齐腰短袄,

5、年轻男子流行列宁装,中山装, 解放装。衣料由土布,洗平布,斜纹布,到卡叽,化纤,毛料等。男女老少皆着灰,兰色, 异常单调。瑶族服饰已基本汉化。80 年代后,男女服装款式年年变化,称之为”时装”。年 轻男女的衣料讲究淡雅的流行色,其款式以表现青春活力为特征,中,高档健美裤、牛仔裤、褶裙、毛呢西装颇为盛行。鞋帽鞋帽 清代及民国时期,劳动者多戴瓜皮帽、猴儿帽、或缠土布头巾。瑶族男子缠家织蚂蚁布头巾。般溪一带妇女多缠两端绣花白布头巾。小孩戴菩萨帽、风帽等到。旧 时农家男子多穿草鞋、布鞋、油钉鞋。富家及乡绅一般头戴碗儿帽、博士帽,脚步穿布鞋、 皮鞋。解放后,男子盛行布帽,后为呢子帽、毡绒帽,多穿皮草鞋,

6、各类凉鞋。妇女缠头 布、纱巾、皱丝帕。船溪一带妇女多戴印花毛巾。80 年代。穿各款式皮鞋、旅游鞋及各式 风雪帽、太阳帽的日多。发型发型 首饰首饰 清代男女蓄长辫,婚后女子髻盘于脑后。民国初期,政府令男子剪辫,城镇男子初剃光头,继为平头、圆顶,后通行三七分头。乡村男子初为后脑半边短 毛,继为光头。已婚妇女普遍梳粑粑髻、般形髻。未婚女子多蓄单辫,额前留“流海” 。男 孩多为“瓦片头” (周围剃光,中间留一小撮头发) 、 “桃子头” (头右侧留一桃子形头发) 、 解放后,男子多为平头、 “包菜头” 。女子多扎蝴蝶结短发或蓄双辫,婚手方梳髻子。50 年 代中期,县城始有电烫,专为已婚妇女孩子烫发。80

7、 年代,妇子烫发广为流行,发型有 “波浪” 、 “流乡” 、 “菊花”等。 旧时妇女首饰有钗、簪、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分金、银、玉石三种。小孩主 要戴银项圈、手圈、脚圈。幼时多病的男孩,其母为其打一根银锁,谓“长命锁” ,或讨 100 家银钱,打一把百家锁 ,意在“易养成人” 。解放后,首饰逐渐消失, “文化大革命” 中绝迹。80 年代手,女子戴金耳环、 、戒指、手镯、项链者渐多。居住习俗居住习俗解放前,民间住房随地形而建,房屋坐落杂乱无序。一般坐北朝南,集镇压住房临街 而建,前店后房。农村住房多为三柱式或五柱四扇三间木瓦屋。中间为堂屋,忆婚子女不 得居住。两端是卧室,为父母或已婚长子的

8、住院所。左右或后面多搭配偏厦作火房或厨房 用草棚茅舍亦多为同样造型。殷实户喜建“四合院”或砖木结构的“窨子屋” 。解放后,城 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草棚茅舍甚少,多为四扇三窗的木板瓦房或砖木结构瓦房。近几年 来,始建水泥平顶或二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县城一般多建楼房,造型多样,结构新颖。行路习俗行路习俗解放前,人们外出行走时,讲究长辈先行晚辈后行的礼节。妇女结婚,时兴乘轿。出 远门时,有择日之俗。正月初外出,选择“双日” (即偶数日,取好事成双之意) ,还有 “七不出,八不归”之忌。平时外出,每月忌三日(即初五、十四、二十三日) 。外出若第 一个遇到女人或送葬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当日忌外出。船民年初

9、第一次出航,在船头置雄 鸡、鲤鱼、猪头,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祭祀,祈求一帆风顺,全年平安。解放后,新娘改 为步行,或骑自行车。偏僻乡村过年时外出,少数人仍有“择日”之俗。80 年代,交通运 输除山区还有背负户挑外,多数地方逐渐被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所取代。二、生产习俗二、生产习俗农事习俗农事习俗 开犁开犁 清代,县建“先农坛” 。每逢“立春”之日,知县要到先农坛春祭,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俗民国时废止。每年初,农民用牛犁地,喜择“庚日”开犁(庚与耕庇音) ,且有“牯牛庚午,母牛庚子”之别。忌“戊社”和“四绝日”开犁,以祈求耕牛健壮, 母牛多仔,不误春耕。解放以后,此俗语渐废。播种播种

10、 清代,农民播种前多在田头地角插上香纸,或带上祭品焚香烧纸,敬奉五谷神,尤其以播稻为甚,以祈五谷丰登。忌“火发日” 、 “四绝日”和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下 种。解放后,播种多根据天气变化,尊重科学,适时下种。插秧插秧 解放前,秧苗“满月”前一二天,农民习惯带祭品到秧田边焚香烧纸,扯一把秧苗移栽他田,称“开秧苗门” 。插秧时,按顺时针方向一人插一行,你追我赶,且流徒行一 人领唱,数人帮腔的“栽秧脚 歌” 。插秧结束后,又带上祭品到秧田边焚香烧纸,敬奉山神土地,称“倒秧脚” ,以祈风 调雨顺,五谷三登陆,解放以后,此俗语已破除。 垦荒 新垦荒地,农民习惯天带酒肉到垦荒处焚香烧纸,敬祭土地,然后才

11、动土垦荒。大 户人家雇请人垦荒时,必请两面三刀人鸣锣调敲鼓伴唱号子,俗语称“打锣鼓” 。黄溪口一 带垦复油茶林,亦盛行“打锣鼓” 。此俗今已废除。 三、礼仪习俗三、礼仪习俗婚嫁习俗 清代和民国时期,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终身。男家择门户相 当,托媒人带薄礼上女家求亲。女方父母口头许诺后,男方请人合生庚八安,若“相克” , 则婚事不提。八字相符,择吉日备厚礼去子家送庚贴,女家书女生庚八字于上,即晶送回 男家,俗语称“取八字” ,又称“配鸾书” 。自此,以亲戚往来。将娶之年,男子于三节 (春节、端午、中秋)备礼品送子家,称“打节” ,或“送篮” 。婚期忆定,男方备酒肉请 媒人通告女家日期,

12、称“报日” 。女子出嫁前,有“哭嫁”之谷,哭述离别之情。男方迎亲 迎亲前一天以衣服、钗环猪羊肉、糖果之类送女家,称“上头礼” 。迎亲日,男方多用鼓乐 花轿。贫寒之家亦有步行者。新娘上轿前,母亲有“哭女”之俗花轿进新郎家时,设香案, 祝于门外,曰“回神” ,随后,新郎、新娘并立于中堂,行拜堂礼然后入洞房。修溪、黄溪 口一带有“打新郎”之俗。是日,新郎带红到寺庙及祠堂祭祀。当晚,青年人皆来耍新娘, 多说一些奉承含蓄的趣味话取闹,新娘新郎送与糖果、烟茶、俗称“闹洞房” 。三朝,新妇 谒舅、姑、姨,奉茶点依次启遍及家长。是日,妇偕婿回娘家,称“回三朝” 。娘家筵客宴 婿,称“陪新客” 。男到女家,谓“招郎上门” 。这样,男方多受鄙视,女方不给男方礼品, 男方也不送妆奁,婚事多由女方筹办。男子久病未愈者,将示婚妻子提前结婚,谓之“冲 喜” 。丈夫死后,妻子再婚,谓之“半路亲” ,再婚妇女亦多受鄙视。 解放后,贯彻实行了婚姻法 ,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严禁包办婚姻,婚姻关系 确定后,以亲戚往来,亦有男方给女方送礼之习。结婚,男女同去人民政府登记,领取结 婚证,选定日期举行婚礼。5060 年代,宣传婚事新办,机关干部、城镇青年结婚,破旧 立新,婚礼从简,但“闹洞房”和“回门”等俗仍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