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大地多风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617992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燕赵大地多风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燕赵大地多风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燕赵大地多风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燕赵大地多风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燕赵大地多风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燕赵大地多风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赵大地多风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燕赵大地多风采,燕赵儿女多豪杰摘要摘要:作为燕赵儿女,骨子里就透出对武术的无以名状的热爱,在大学两年的武术学习中,更是对燕赵产生了无比的眷恋,对武术也更加情有独钟。由于那片土地曾饱经战火和蹂躏,人们多慷慨、刚健;武术资源丰富、拳种繁多,自古处于中国武术发展的中心位置;燕赵儿女更是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勇于创造,不畏强暴,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关键词:关键词:燕赵 武术 拳种 爱国精神一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一)刚健有为、与时俱进燕赵大地上,历来充盈着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燕昭王为报国仇而积极进取,历经 28 载终于战胜强齐光复国土;燕丹和荆轲谋刺秦王,也同样鲜明地表现了一种不畏强敌、勇

2、往直前的刚健之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则更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发奋图强。萌生、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巾的燕赵武术文化,毫无例外地充分汲取并积极发扬了这种优良传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在燕赵武术文化的演进轨迹上得到了同样充分的诠释。从 17 世纪中叶颜李学派提倡的“文通武备”和“经世致用”思想到 20 世纪初期许禹生提出的“武术进入学校”口号及其武术教育思考;从张之江、霍元甲、李存义等发起的近代各种武术组织机构的创建到当今北京高校各种学生武术协会和武术文化讲座的兴盛;从孙禄堂、王芗斋、马凤图等武术思想的创立与传播到当前河北、京津等地风行的关于现代武技改革的探索;从以李连杰为代表的北京武

3、术队在竞赛和影视方面的骄人成绩到沧州武术节引领的现代武术经济热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燕赵武术文化正是靠着这种难能可贵的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自豪地引领中华武术前进。(二)源远流长的民俗武风1.金戈铁马,武威远播叱咤风云的燕赵武士在以冷兵器为主的中国古代历史中,频繁、持久的军事战争所带来的激烈而残酷的战场格斗,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武术的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一大批武艺高强传颂千古的著名战将。远去的历史时空中,古燕赵大地上曾经涌现出元数武艺精湛的知名武将。翻阅历史卷宗,瞻仰武功事略,燕赵历代名将的赫赫威名至今仍令人肃然起敬,引人荡气回肠。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毅

4、、廉颇、李牧,东汉三国时期的张飞、赵云、颜良、文丑、程普、张邰,东晋唐朝时期的刘琨、祖逖、苏定方、罗艺,宋朝的赵匡胤、高怀德、曹彬等,皆是叱咤风云的燕赵名将,武艺高强,光耀史册。2.回溯燕赵武术中的历代名人,我们不能不提到在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漫长岁月中那些令人尊敬的燕赵武状元。在明嘉靖 17 年和明嘉靖 44 年两榜武科名录中,燕赵武举分别占据了前两名和包揽了前三甲;两届武科总录取人数为 155 名,燕赵武举共有 80 名,占据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据状元史话中的相关数据,历代已知武状元共 118 人,燕赵地域为 41 人左右,占据了全国武状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强!燕赵地域的武誉之隆由此可见一斑

5、!(三)好气任侠的燕赵民风历史上,由于靠近胡人,经常受到侵扰,师旅屡兴,又因为在血缘和文化上的胡汉互杂,深受少数民族地区刚直、豪爽风尚的影响,中间又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革,所以,燕赵之人擅长骑射,民风好气任侠,轻生矜死。隋书志就有“自古言勇侠者首推幽并”的记载;唐人杜牧曾经有言:“幽并之地,其人沈鸷多材力,重许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诗歌中也有“礼乐儒家子,英豪燕赵风”的诗句;韩愈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则更是广为传诵。翻开历史卷宗,熟习武艺、剽悍仗义的燕赵豪杰义侠可谓不绝于目,俯拾皆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不畏强暴、谋刺秦王的千秋壮歌历来成为爱国志士忠勇报国的典范,唐代李白侠客行中的“赵客缦胡缨,

6、吴钩霜雪明”,“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诗句即以此为指。也正是在这样浓烈的社会氛围之中,唐才子传中才会有关于盛唐诗人王之涣的如此记载:“蓟门人,少有侠气,所从游者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1好气任侠、强悍尚武的社会习俗,代相传承。1 郭沫若.中国史稿 .1976二 燕赵地域素有“武术之乡”之称燕赵武术一一以资源丰富,拳种繁多而闻名。因为元、明、清以来北京的特殊地位,燕赵地域始终居于中国武术发展的中心位置,中国武术所拥有的绝大部分拳种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发展痕迹。所包含的形意、太极、八卦、八极、劈挂等武术拳种流派在中华武林中历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代表

7、,特别是北京地区,经过辽、金、元、明、清,成为武术名家汇萃、武林流派云集之地,而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又是中国武术发展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组成中华武术的众多地域武术中,我们很难找到另外一种能够象燕赵武术文化这样拳种丰富、流派纷呈的独特个体。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翻子拳等誉满京华;号称中华武术“四大名拳”的武林流派中,燕赵武术就拥有 3 个;叱咤风云的太极拳 6 大门派中,杨、吴、孙、武四家皆为燕赵武术流派。以形意、太极、八卦、八极等武术为主体,众多在燕赵地域内形成和发展的拳种以及由其他地域传入并广泛流传于燕赵地域的拳种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宽广宏富的燕赵武术体系。据初步统计,

8、燕赵武术中共有形意、太极、八卦、八极、劈挂、太祖、燕青、六合、戳脚、翻子、通背、拦手、梅花、少林等 60多个门派,包括拳种 90 多个,单项拳械 80 多个,其中又以沧州一带种类最多,保定次之,其他地区也有二、三十个拳种流传。这些拳种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如沧州的多六合、八极;保定的多形意、翻子;唐山的多燕青、猿功;衡水的多功力、梅花;邢台的多通背,洪拳;邯郸的多太极、佛汉,天津的多迷踪、拦手等等。而北京则因为近代以来一直处于都城地位,所含各式拳种器械更多。三 爱国主义精神寻绎(一)不屈不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勇于创造,不畏强暴,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在燕赵武术的

9、长期发展过程中,也曾谱写了无数燕赵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拼搏的爱国主义壮歌,体现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燕赵地名得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燕赵处于大国之间,时常面临割地求和甚至国家存亡的考验。另外,燕赵处于我国的北方,与强悍嗜掠的游牧民族接壤,经常受到胡人的频繁侵扰。当地的人们饱受兵戈之苦,为了生存,不得已强悍尚武,在慷慨悲歌中用奋起抗争来保家卫国,留下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动人场景。在强大的北方游牧铁骑的压力下,早在公元前 302 年,燕赵人民便率先开始了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革新图变的强国运动。在强秦的凌辱与威逼下,为了祖国的生死存亡,燕太子丹遍访四海高手,最终与荆轲一起演出了一曲刺

10、秦报国的千秋壮歌。另外,乐毅、廉颇等燕赵名将也都留下了著名的爱国事迹, “乐毅奔赵。心不忘燕;廉颇在楚思为赵将” ,英雄们身在异乡尚且心系故国,爱国之心,感人至深。同样是面对强大的外敌,1900 年 6 月,在标志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廊坊大捷中,以武术为主要反抗工具的燕赵儿女敢于和拥有洋枪洋炮的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则又一次极大地震惊了世界。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诗篇。燕赵人民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尚武自强的悠久传统,一部燕赵武术的近代史,也是一部燕赵儿女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奋斗史。从 1700 年前左右以祖逖、刘琨等燕赵儿女“闻鸡起舞”、“中流击楫”为标志的驱除

11、鞑虏、矢志报国到 20 世纪 30 年代发生在燕赵地域的以 29 军大刀队“喜峰口大捷”和“芦沟桥抗日”为典范的万众一心、抗日救国,在燕赵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中华儿女抗击外侮的英雄主义素材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强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册上书写下了一页光辉的武术华章。(二)精神长城在辽阔的燕赵大地上,蜿蜒起伏的长城曾经是冷兵器时代一道难以逾越的雄关。但是,宏伟的长城没有能够避免历代王朝灭亡的厄运,也同样没有能够遏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铁蹄。正如康熙在长城诗中所言:“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用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1结论:抚今追昔,长城的命运与中国武术的经历又何其相似。在漫长的冷

12、兵器时代,兵祸连结,民无宁日,由此奠定了武术技击功能盛行的历史基调。最终,1 班武奇胜迹北京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40在经历了数千年刀光剑影的赫赫武威之后,在两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以技击功能见长的武术也不得已退出了曾经无比辉煌的战争舞台,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武术技击功能的传统生存空间正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今时代特点下武术的健身化发展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随着时光前行,这种健身化的发展特点,必将会更加明显,能够彰显武术技击威力的窄间也势必日益缩小。但是,正如 20 世纪初金恩忠先生在其国术名人录中所述,“要其能驰骋大陆,虎视一世,屹立地球,无不恃其国民之实力,与

13、尚武之精神而已“。1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中国武术所特有的尚武爱国精神都将永不过时。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时代如何进步,燕赵武术文化所拥有的海纳百川的博大包容胸怀和革故鼎新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气势恢宏、刚健有为的尚武爱国传统,永远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和土壤。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聂华,时春煦.近代天津武术要事记述J,体育文化导刊 2003(04)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 19873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一代文通武备的大武术家-纪念马风图先生诞辰 110 周年 1998(10)4张渭莲,段宏.振燕赵民俗文化 20025张山中.华武术大辞典 19941 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60-616张京华.地域文化的界定-以燕赵文化为例 20057张京华.中国地域文化丛书燕赵文化 19988张峰. 武术发展的文化本质理论审视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25(8)9姜玉泽.武术的文化层次与武术文化的开发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2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