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心肠的女哲学家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07575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8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心肠的女哲学家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硬心肠的女哲学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心肠的女哲学家(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12书评 社科责编 张晓波美编 倪萍责校 陆爱英2011年9月24日星期六硬心肠的女哲学家大师的绝响与趣闻汉娜 阿伦特是那种一言难尽的女作家, 她既有不屈不挠的 博学, 又有股不依不饶的狠劲儿。那些硬心肠的倔强文字背后, 浸满了闪族后裔和旧大陆之间古老的敌意, 以及二十世纪浓重 的血色。责任与判断 一书给人极不舒服的阅读体验, 那正是来 自 “极端的时代” 背后的阴寒之气。书评人 白龙被斩断的芦苇除序言外,责任与判断 共收录阿伦特写于 1959 至 1975 年间的文章 8 篇, 分为 “责任” 和 “判断” 两个主题, 分 别收文 4 篇。这两个主题和 同一个事物有关, 即诗人奥登 所说的

2、 “公共领域的私人面 孔” 。直白地说, 阿伦特的关 注点始终在 “人” 的身上, 既包 括极权政治中的个人道德责 任, 也包括对政治处境的个人 判断与个人行动。 阿伦特的不依不饶体现 为, 她的眼中没有纯粹的无辜 者, 因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 参与了纳粹屠杀。阿伦特认 为, 服从本身就是恶, 哪怕你 只是一架巨大机器中的螺丝 钉。当一些人端出 “被迫所 为” 的理由时, 阿伦特不留情 面地指出,“被迫” 的前提是不 认同, 而事实则是, 他们当时 都不加反思地置身其中。也 是因为这个原因, 连一些作为 受害者的犹太人都无法接受 这个不依不饶的立场, 因为他 们与纳粹合作, 挑选不太 “显 要

3、” 的犹太人先入毒气室。 “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 诗” 是传诵已久的名句, 深刻 则深刻矣, 多少有点小清新。 阿伦特将它硬邦邦地表述为: 奥斯维辛之后, 活着本身就是 一种罪。在写于 1963 年的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一书中, 她把小人物身上的这种罪称 为 “平庸的恶” 。 恶之所以平庸, 是因为和 大奸大恶相比, 这种恶是盲 从,“人” 作为反思主体缺席 了。换句话说, 不辨是非就是 一种恶。在阿伦特看来, 个 人, 而非集体或国家, 才是道 德责任的承担者。在道德责 任的法庭上, 不义者要独自面 对自然法的审判, 这么做的唯 一理由, 在于我们终究要和自 己相处。阿伦特认为, 集体责 任就

4、是无人负责, 个体之所以 要站出来, 只是因为我们无法 和一个杀过人的自己过下去。 这是一种过于严苛的道 德责任, 压弯了存在的芦苇。在 20 世纪的巨大灾难面前, 几乎所有人都本能地选择逃 避, 甚至包括大屠杀的公诉人 和幸存者。阿伦特毫不手软 地揭开这一巨大的伤口, 以一 种刮骨疗毒的硬心肠面对极 权政治中的道德责任。在 审 判奥斯维辛 一文的第五节, 我们窥见了阿伦特硬心肠的 起点, 那是她所说的照亮了堕 落和邪恶的 “真理的瞬间” 。 她以不动声色的悲悯记录下 了这些瞬间: 有一个知道自己将要死 去的孩子, 他在棚屋的墙上用 自己的血写道:“安德里斯 拉 帕泡特活到16岁” 。 有一个

5、9岁的小孩, 他知 道自己懂得 “很多” , 但 “再也 不能学习了” 。 被告博格发现一个小孩 在吃苹果, 他抓住小孩的腿, 把他的脑袋朝墙上猛撞, 一个 小时后, 他平静地捡起那个苹 果吃起来。 这些历史铁幕下的瞬间 照亮了极权政治的邪恶, 也像 一道无法愈合的刀伤, 斩断了 20世纪之前的西方道德思想 传统。阿伦特想要重新打造 公民美德, 就必须从断裂处出 发。古今共和主义在包括 责任与判断 在 内的一系列著作里, 阿伦特重 新阐发了一个古老而伟大的 传统: 共和主义传统。当然, 这不是她著作的唯一主题。 在共和主义的伟大实践 者罗马人那里, 和阿伦特一 样, 个人的道德责任同样被置 于

6、很高的位置。美国学者里 克的著作 塔西佗的教诲 与自由在罗马的衰落 虽然失 之浅薄, 却指出了共和主义先 驱塔西佗笔下的政治人楷模: 塞涅卡。在里克的解读中, 塔 西佗最热衷于探讨像塞涅卡 这样复杂的正直人士既 高贵又善良, 同时还富有计 谋、 明智审慎。简言之, 塔西 佗认为, 在像尼禄王朝这样的 暴虐政治中, 正直之士至少应 该懂得如何与独裁者相处。 这幅 “正直” 的政治人物肖像显然不能得到阿伦特的 认同, 起码是不合时宜的。在 阿伦特眼中, 正直人士的典范 至少应该是法兰克福审判中 的卢卡斯医生。这种典范性 不仅在于作为纳粹机器的一 环, 卢卡斯对犹太人的救助, 更在于之后的审判中,

7、他对自 己责任义无反顾的承担 尽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的善 行, 却依然不为自己做无罪辩 护。 因此, 除了在极少数地方 之外, 阿伦特几乎闭口不谈罗 马的共和实践。原因倒也不 复杂, 在 极权主义的起源 一 书中阿伦特表示, 这些 “正直 之士” 并没有阻挡走向专制的 帝国主义罗马, 从而毁灭了共 和主义的罗马。 和桑德尔等共和主义者 一样, 阿伦特认为罗马人及其 追随者是以一种怀有敌意的 眼光观察古代雅典的, 因此他 们反其道而行之, 在共和主义 的道德基础这一关键问题上, 采取了所谓 “新雅典主义” 的 道路。这是理解 责任与判 断 一书中的长文 论道德哲 学的若干问题 的要害。 阿伦特当然

8、知道政治的 精髓在于审慎和中道, 这也是 她在 “判断” 主题下的几篇文 章中透露出来的政治原则, 同 时也是被译者激赏不已的 “古 典的叙事风格” 。她之所以在 独裁统治下的个人责任 等 文章中对个人的道德责任如 此不依不饶, 只不过想为断裂 的道德思想传统接骨疗伤。 基于公民美德的政治哲学构 建和具体事件的评析是两回 事, 在理论构建上不如此痛 切, 就无法医治奥斯维辛之后 巨大的政治虚空和道德虚无。 在 反思小石城事件 中, 阿伦特区分了政治领域、 社会 领域和私人领域, 这是共和主 义的精微之处, 但是, 过于强 调个人的道德责任, 势必因追 求人性的至善而带来政治伦 理的审美化趋向。

9、阿伦特试 图在一根芦苇上建造乌托邦, 我们因其执意为之而心生敬 意, 也因其不可为而心怀怵 惕。书评人 侯磊大师绝响 和 大师趣 闻 由资深编辑张世林编 著, 这两本不厚的小书讲述 的都是作者从上个世纪八 十年代以来, 从事编辑工作 中接触到学术大师时所看 到、 听到的故事, 以及一些 大师弟子、 家人的回忆文 章。当今 “大师” 的帽子满 天飞, 而真正的大师似乎只 是存在于 大师绝响 和 大 师趣闻 这样的书中了。 其实早在 “文革” 结束 后, 在世的学术大家就不多 了, 很多在外界并不知名。 但他们的故事在学术界却一直流传。因为他们都是 中国现代学术的传人, 身上 保持着旧式名家的遗风

10、。 比如启功、 王世襄、 于道泉 等先生的幽默与 “脾气” ; 比 如季羡林、 顾延龙、 于省吾、 朱东润、 朱光潜等先生, 都 是在临终前还著书立说提 携后人; 而钟敬文、 周振甫 等先生, 他们一再推辞众多 接踵而来的名誉, 在面对自 己不熟悉的领域时都对后 学如实相告; 而周一良、 赵 俪生等先生却又是另一番 面孔, 他们对于后学的成绩 并不是一味地说 “好” , 而是 严格按照自己的标准, 对于 看不惯的事情一律不留情面地批评; 还有俞平伯、 蒋 天枢、 刘节等, 不论当时的 情况有多么恶劣, 他们至死 都不惜偏执地遵从自己的 恩师, 表现出一身旧式学者 的清高与孤傲。 我在上大学的时

11、候, 有 位老师是陆宗达先生的弟 子, 他在课堂上总给我们讲 那些学术大师的故事, 比如 讲陆宗达先生喜好美食, 每 次都是在饭桌上给学生讲 解 说文解字 , 而最后还总 是自己掏饭钱。如今再对 照本书中所讲的, 更能发现 一些其中的道理。中国的 文化是有着深厚的学术承 传的, 如果从章太炎那里开始上溯, 似乎可以一代一代 地上溯到许慎那里, 这就是 中国的学脉。两千年来, 中 国的学脉一直是靠着师傅 带徒弟这种传统的方式来 承传, 时至今日仍没有断 裂。正是这种内在的联系, 使得学者们都无形中有一 种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 开太平” 的使命感。他们的 学术取得了巨大成就, 培养 出下一代

12、优秀的弟子, 也因 此成为了一个时代的 “大 师” 。至此, 也就不难理解 刘师培、 黄侃等人看重磕头 拜师这种形式的原因了。 正所谓 “罗马不是一日 建成的” , 大师也不是经过一代人就能造就出来的。 很多学者都像刘师培、 俞平 伯那样是经过几代人的积 累, 再加上 “五四运动” 以 来, 传统的旧学需要系统整 理, 刚刚传播进来的新学需 要开拓, 进而出现了刘师 培、 俞平伯这样不属于同一 阵营的旧学、 新学大家, 并 分别把学术承传下来。 有句话叫 “扶正祛邪” , 意思是我们多讲好的, 邪恶 的东西自然会少一点, 追溯 轶事, 从中窥其品格, 可以 为当今社会多增添一点正 气。 大师绝

13、响 和 大师趣 闻 是作者根据亲身经历所 写成的, 显得弥足珍贵。大师绝响 张世林 编 版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1年7月版 定价: 25.00元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 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 , 原籍德国,20 世纪最具原创性的思想 家、 政治理论家之一。她在1933年纳粹 上台后流亡巴黎, 1941年到了美国。自 1954年开始, 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 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社 会研究新学院、 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 讲座, 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 社会 研究新学院教授。其主要著作有:极 权主义的起源 、人的条件 、精神生 活 、康德政治哲学讲义 等。责任与判断 作者:(美) 汉娜 阿伦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版39.00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