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604495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1.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1.1 学具存放有序。1.2 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

2、、快、齐”。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 10 以内加法3+2=5 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 5 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 20 以内进位加法8+9=17 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 8 根,再数出 9 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 17 呢?学生有的用 9 凑成 10,有的用 8 凑成 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高。2.创设情境,灵活

3、使用教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

4、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再比如,认识立体图形时,我用一个布袋把要认识的东西装进去,藏在桌子下,上课时用神秘的语气说:“小朋友,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魔术袋,能变出很多东西,想知道是什么吗”?随后我拿出装饰精美

5、的口袋,接连掏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让学生认识,为了进一步区分它们的特征,我拿起一个长方体边看边摸,边故意作出神秘的样子说,这个长方体藏着很多秘密,看谁先找出来,学生学老师的样子,很快找到了物体的特征。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0-#3.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

6、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 3 倍

7、,也就是说第二行是 3 个 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4.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

8、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 1 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可见,合理适用教具与学具,能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能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

9、知识形象化,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很好地掌握知识。5.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具学具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另外,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

10、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数学的改革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教具学具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教具;应用新课程标准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使课堂上一些难以

11、理解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枯燥无味内容变得生龙活虎。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正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势。事实上,传统教具有着信息技术无法取代的优点,同样应该受到重视。下面本文将结合自己平时教学的几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展开探讨。(一)创意教具,锦上添花。有关分析表明,人类接受情报与五官的关系中,“视觉接受信息最多,实物及模型被传送的信息量最多”。这足以充分说明教具在教学中的价值。课件做得再好,展示出来的也是画面,终究不敌实物和模型给人印象深刻。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角的认识这课,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这个难点,我特意制作了一个教具,用老式黑白电视的两根可伸缩的天线杆做成了

12、一个边可长可短的活动角,使用起来方便自如,效果非常好。具体使用操作如下: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后,我设计了同桌用边不一样长的活动角做角比角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加深印象,进一步地理解这个难点,我趁热打铁,又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拿出活动教具,先做两个相同的角,再把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拉长,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通过交流明确:老师只是改变边的长短,没有改变张口的大小,所以还是一样大的。接着,我又故伎重演:再把这个角的两条边继续拉长。此时学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异口同声地喊出答案。就这样,边一次一次地拉长,又一次一次地缩短,教师富有

13、感染力的语言和孩子眼中神奇教具的演示让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深刻地体验到边的长与短跟角的大小没有关系,轻松地突破了难点。同样是这节课,另外一个参赛老师在解决这个难点时,选择的是多媒体课件,课件制作得生动形象,效果也不错,但学生只能远距离观看,而我所设计的这个教具既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又可以让学生动手触摸,学生头脑中建立的印象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并且始终有着“眼见为实”的优越感,跟多媒体比起来有特殊的表现力。所以,教具的表现力是不可取代的。(二)简易教具,方便实用。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都可能体会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很高,制作和使用这种课件我们需要满足许多

14、条件,既有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有学校硬件的要求等等。除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之外,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城市,更多的地区甚至连学生的课桌都成问题,如此落后的环境如何信息技术化?所以盲目追求时髦否定传统是极不明智的。在教学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准备正方体教具很多个,而且最好还要稍大个点,利于学生的观察。为此,我找遍了家里的物体,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几个一模一样的正方体的物体。没办法,我们年级组的老师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用卡纸做了好几个正方体。晚上,无意中我看到了家里的大白萝卜,突然,灵机一动,提起菜刀,“嚓嚓”几下,一个白白正正的正方体出现在我的面前,想多大就多大,真好,带上这样的正

15、方体去上课,学生又新奇又羡慕,连同年级的老师也在惋惜:我们怎么没想到呢,昨晚还花费了那么多的心思。课后反思,我在想:这对于广大偏远农村山区中没有条件准备学具的小朋友来说,这是多么好的纯天然的学具呀!可不可以试着推广一下呢!省钱、省时又自己动了手,多好呀!许多的教学用具往往就是老师或者学生的灵机一动,变废为宝。只要有心,许多我们准备抛弃的东西都将重新焕发价值。这样节省开支的事情,何乐而不为?许多教学用具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反复使用,他们的使用寿命是很长的。这个优点恐怕是信息技术教学可望不可即的,一台电脑动辄几千元,一个多媒体教室的装备常常不下上万元,可是发挥的作用却不见得有传统教具大。我们平

16、时教学总在呼喊重视德育,这些“制作教具、使用教具”的过程难道不是很好的德育契机么?又如在用面积知识综合解决问题时,我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了三根圆柱形的萝卜和一把小刀。第一道题出现了:“把一块圆柱形状的钢材沿着与底面平行的方向截成 3 段,表面积之和增加了 12 平方厘米。这块钢材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老师提示:“你们先观察自己手里的钢材(萝卜),他们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拿起小刀,沿着与底面平行的方向把“钢材”截成了 3 段。老师不失时机地指导:“看你们手里的钢材有什么变化?”话音刚落,同学们齐声说:“多了 4 个底面积。”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说:“表面积之和增加了12 平方厘米,就是这 4 个底面积。” “那么,你们说这块钢材的底面积与这四个底面积有什么关系?”顺着这个思路,让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我巡视一周,让我感到欣慰的是那几个平时比较吃力的同学都列对了算式:124=3(平方厘米),多么简单的题呀!,有了第一道题的自信,同学们的积极性更高了。第二道题:“有一根圆柱形状的木材,底面直径是 16 厘米,高是 20 厘米,沿着它的底面直径,从上向下锯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