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监察改革,清除监督死角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602098 上传时间:2018-03-31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85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监察改革,清除监督死角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化监察改革,清除监督死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监察改革,清除监督死角(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5评论评论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领导干部激发担当精神作出一系列论述、提出一系列要求。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攻坚,是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及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官不为饱受诟病,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整治。但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动力不足而“不想为”,担当不足而“不敢为”,这些问题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在思想上存在着少干事就少出事、越多干事就越容易被问责的思想顾虑。有的把守纪律、讲规矩和主动服务、创造性开展工作对立起来。有的习惯于一般化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式,缺乏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气神。实事求是地讲,

2、基层和地方的很多事情,既要求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也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一些大项目好项目,坐在家里等和主动出去跑,其结果截然不同。担当才能体现党性。解决“不能为”“不想为”和“不敢为”的问题,关键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敢于担当、为敢担当者担当,旗帜鲜明地支持担当者、鼓励担当者、保护担当者,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勇往直前、克难攻坚,敢想敢干、敢闯敢试,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奋勇拼搏。具体讲,就是要抓好“四个机制”的健全完善。问责机制。“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必须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在落小落细中完善配套措施,在抓严抓实中扩大震慑效应,把该担的责任担起来,

3、把该打的板子狠狠地打下去,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用问责砥砺干部,用担当诠释忠诚。认真贯彻落实好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着力解决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问题,切实做到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导向机制。在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更加注重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更加注重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加压力、增动力、出活力,切实形成“三严三实”的行为导向、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导向。激励机制。必须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在精神上鼓舞、在物质上奖励、在政治上提升,坚决

4、不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容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要求我们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给创新的干部、担当的干部、真抓实干的干部一定的“试错权”,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让干部心无旁骛地谋改革、促发展,甩开膀子干事业。决不能让工作中的“领头羊”成为失误的“替罪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日前在自治区党委常委“两学一做”体会交流会上说(本报记者丁志军整理)担当见党性声音R那顺孟和为官不为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解决“不能为”“不想为”和“不敢为”的问题,关键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敢于担当、为敢担当者担当119,是火警电话,也是全国消

5、防日。今年全国消防日的主题被定为“消除火灾隐患共建平安社区”,聚焦于我们身边的安全建设。“日子再红火,也别忘防火”。如今的社区犹如一个独立的小社会,除了基本的居家生活,医院、学校、商铺等公共服务场所应有尽有,消防管理的难度大、压力大,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个居民。据公安部消防局统计,今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居民住宅火灾10.1万起,死亡1012人,受伤625人,直接财产损失6亿多元。居民住宅火灾多发、伤亡人数众多,火灾防控成为消防安全的重点。不过,要真正消除社区隐患,还有不小的距离。究其难点,一是社区管理,二是安全意识。在不少住宅区常有这样的景象:消防车道被占用、楼道堆满杂物、防盗窗未留逃生口

6、等。生命通道被堵截已成社区“顽疾”,一旦遇到火情,既不利于安全疏散也不利于救火救灾。管理难,难在公共空间的萎缩;而意识弱,弱在心有侥幸。以前没发生火灾不意味着可以安之若素、平时不排查风险不代表没有隐患,“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大意要不得。只有人人主动防灾,才能在关键时刻有效避灾减灾,所谓“全民消防、生命至上”正是此意。消防安全不仅是安全问题、社区治理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对消防安全的规制在法律层面并未缺位。例如,消防法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又如,一旦违反法律规定的责任,单位要“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个人要“处警告或者五百

7、元以下罚款”。然而,法律之下,“有规则没意识”的现象仍然严重。前不久,一家饭店引导游客将车停在消防车道上被罚款500元,一个普通的执法行为也成了舆论热点,一方面折射出公众对消防执法的不习惯,另一方面反映出执法力度和频次有待提高。唯有执法常态化,才能消除轻视心态;唯有执法更严厉,守法才能更自觉。如今,我们正处在风险社会,消防安全正是需要强化的内容之一。消防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共同保障。记取每一起生命伤亡背后的教训,重在行动。社区居民应该成为遵法守法的主体,也应成为消防普及和宣传的主体;执法部门应该走进社区,以案说法、以案普法;消防部门在加强消防工作的同时,有必要将群众“请进来”并将演练“送出去”,让

8、体验成为最好的安全教育。“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当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念于消防队员们的“最美逆行”、寻找橙色记忆时,不妨身体力行地从遵守规则开始、从培养意识开始,为平安中国构建起安全的共同体。消防安全应成生活必修课魏哲哲人民时评R消防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共同保障。记取每一起生命伤亡背后的教训,重在行动何鼎鼎:最近,三条与人口相关的新闻引人关注:一是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5年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二是据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1980年以来,东三省小学在校生数量减少超800万;三是湖北省宜昌市为实施“

9、全面二孩”致信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党团员,但公开信一出来就深陷舆论漩涡。不难发现,全国人口增长放缓,一些地方生育率趋低,人口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已经成为发展掣肘之一。相应地,全社会的心态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张砥:1.047,让不少人震惊,这意味着一对夫妻只生了1个小孩,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有人质疑“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普查”的抽样准确性,因为与计生委数据出入不小,但即使只看趋势,生育意愿的下降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前人们讲“三十而立”“壮而有室”,生育,是作为社会人的开始,但现在却变成了一种结果。有人笑谈,没车没房没户口,不敢生;没几十万年薪,不好养。最后,物质条件充盈了,思想准备到位了,却过了最佳生育年龄

10、。扭转这一局面,单靠长辈的耳边风是不够的,光靠政策放开似乎也不够,关键要在宏观政策供给上形成合力,给予生育更多的激励与关怀。何鼎鼎:“关怀”二字切中要害,关怀意味着政策不只是将人口当作红利,也要学会“返利”。从发达国家普遍经验看,“生生不息”的时代过去了,少子化是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整生育政策无意义。中国能否跨越“低生育陷阱”,恐怕还要靠政策全面持续的对接与关怀。比如,为获得一个“二孩指标”,有银行的职员竟要排队好几年,其中显现出单位用人无奈与个人职场压力,如果没有实质性调和手段,生育积极性只会在无形中被挫伤。张砥:人口从来都是增长的核心命题,但当我们谈人口红利时,也不单单指向人口规模。知识

11、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后劲,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问题不是生育率太低,而是如何培育吸附更优秀的人才。其实,人口政策从重“量”转向重“质”,同样会激发人口红利。如果人口结构之变能形成倒逼机制,促使我们从重物轻人式的投资转向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从重数量轻技能的人才培养转向重视劳动者能力建设,就能锻造出一支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者队伍,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何鼎鼎: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辨析很多年了,其实围绕人口增长的张力可以总结出不少,以至于有人说理解了人口问题也就理解了中国。你看,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但劳动力短缺、失独家庭风

12、险、老龄社会危机、城市竞争力衰退也因之而起。从区域差异看,特大城市疏解人口的压力很突出,但诸如东北等地防止人口负增长的焦虑也已出现。我们的人口政策怎样更加完善?需要有差异化的人口政策吗?各种争论还很多。张砥:归根到底,生儿育女是夫妻的事、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国家的事。生育管理是一门与历史有关,更关系未来发展的科学,需要全面提升各环节的治理和服务水平。除了简化手续,更要在产假制度、津贴制度、工作安排以及托育服务等方面及时调整、做出倾斜,最大限度消除人们对生育的抵触心理。一方面,要补齐短板,最大限度满足新增的公共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管控好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出生人口动态监测,防止出生人口大幅

13、波动。管理与激励双管齐下,才能把好事办出好效果。学会“返利”,强化人口红利连线评论员R对话人:何鼎鼎本报评论员张砥北京日报评论员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3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试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这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国家监察制度顶层设计和重大政治改革。改革的推进,有助于建立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通过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从诞生的那天起,中国共产党就特别注意维护自身肌体的纯洁性,通过拒腐防变机制建设,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早在1927年的中共五大,就曾建立中央

14、监察委员会。经过长期发展实践,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监督基本覆盖的监督格局已经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体制成效显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仅2015年一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281.3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53.4万件,立案33万件,结案31.7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3.6万人,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4万人。在当前的监督体系中,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监察在加强行政监督、促进依法行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之间,存在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监察区域。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需要通过国家监察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