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2016-17年上学期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9512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2016-17年上学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2016-17年上学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2016-17年上学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2016-17年上学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2016-17年上学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中文大學通識教育課程 2016-17 年上學期 科目編號: UGEA2100 H 科目名稱: 中國文化要義(Outline of Chinese Culture) 上課時間、地點:Fr 3:30PM - 5:15PM (LHC 104) 講師: 盧傑雄(Dr. Lo Kit Hung)(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 辦公室:馮景禧樓 4 樓 406 室 Whatsapp/Line: 電郵: 科目簡介: 本課旨在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綜括的認識,分別從政治、社會、經濟、哲 學等四個專題來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講授方式著重古今比照,鼓勵學生將 課程內容聯繫到日常生活,以使學生能對中國傳統文化之價

2、值多作反省。 學習成果: 1. 能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 2. 能陳述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 3. 能比較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差異 4. 能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課題: 1. 導論:文化及中國文化的特徵 文化是什麼?中國文化的特徵又是什麼?為何及如何了解中國文化? 2. 中國政治 中國政治為何總是治亂循環?如何分析中國政治的問題?宗法封建制度跟中國政治又有何關係? 3. 中國社會 中國社會跟西方社會有何不同?家庭與個人在中西社會扮演什麼角色?孝順在現今有何意義呢? 4. 中國哲學 周易是一部怎樣的書?怎樣理解太極、八卦、陰陽?這些觀念如何體現在中 國文化中?先秦諸子百家興起的背景是什麼?

3、儒家為何著重仁義禮樂?忠恕之 道還適用現代社會嗎?道家思想是反對文明崇尚自然嗎?逍遙自在是怎樣的人生境界?老莊如何看待現今科技發展? 2暫定進度表: 日期 題目 大課 課堂討論 媒體資料及討論 閱讀材料 8/9 導論:文化及中國文化要義的涵義一 1.5 小時 到底有幾個中國? 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特徵 (中國文化史敎師手册:pp.624) 15/9 導論:文化及中國文化要義的涵義一 1.5 小時 余英時: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 22/9 中國政治 1.5 小時 儒法之辯 勞思光:第三章 29/9 中國政治 1.5 小時 勞思光:第三章 6/10 中國社會 1 小時 30 分鐘 推手 費孝通鄉土中國 節

4、錄 13/10 中國社會 1.5 小時 費孝通鄉土中國 節錄 27/10 陰陽五行 1.5 小時 周易與八卦 徐克謙:第一章 3/11 陰陽五行 1.5 小時 徐克謙:第一章 10/11 測驗 17/11 道家哲學 1.5 小時 馮友蘭:第三篇為無為 24/11 道家哲學 1.5 小時 馮友蘭:第三篇為無為 1/12 儒家哲學 1.5 小時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 : 儒家的風格 , 頁199223 課程筆記、大綱、閱讀材料及一切有關學習問題皆通過課程筆記、大綱、閱讀材料及一切有關學習問題皆通過 Blackboard 進行。進行。 指定閱讀材料: 1. 國立編譯館主編: 中國文化史敎師手册 (臺北

5、: 國立編譯館,1994) 2. 勞思光:中國文化要義(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3.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台北:允晨,2011)。 4. 徐克謙: 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5. 費孝通:鄉土中國(臺: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3) 。 6. 傅佩榮: 哲學與人生(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 7. 馮友蘭: 新世訓生活方法新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 3評核方法: 1. 測驗:測驗範圍為期中試之前的課堂內容,選擇題加短問答,佔總成績百 分之四十。 2. 課堂參與:課堂設有提問、練習和意見表達等活動,學生須積極參與,佔

6、總成績百分之十。 3. 期末考試:考試範圍為講課和定閱讀材料內容,選擇題和長問答,可帶一 張A4大小的手寫筆記底面輔助作答佔總成績百分之五十。 參考書目 1. 牟宗三:中國文化的省察(臺: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2.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臺灣學生書局,1975)。 3.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臺:時報文化出版事 業有限公司,1984)。 4.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 。 5.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 (香港:新亞硏究所,1976)。 6. 柳詒徵: 中國文化史 。 7. 李亦園、楊國樞編著: 中國人的性格 (臺: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9)。 8. 李約瑟:

7、中國科技史(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 9.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10. 秦家懿、孔漢思合著:中國宗教與基督教(京:三書店,1990)。 11.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香港:三書店,1987)。 12. 許倬雲: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 13.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經出版,1988)。 14. 王玉波: 中國家長制家庭制史 (天津: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9)。 15.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修訂本)(臺:素書文敎基會,2001)。 16.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素書文敎基會,20

8、01)。 17.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書店,1989)。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 序。詳情可瀏覽網址: 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如屬小組作業,則組內各學生均須簽署聲明;如作業有任何抄 襲內容,所有組員,不論已否簽署聲明,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如作業以電腦製作、 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未有夾附簽署 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