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思考题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6593918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思考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考题 一绪论1 1、城市地理学与主要与那些相关学科有关?城市地理学与主要与那些相关学科有关?答:1、城市经济学 2、城市社会学 3、城市规划学 4、城市生态学 2城乡规划与城市地域1 1、谈谈你对城市地域概念的理解。谈谈你对城市地域概念的理解。答: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称。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则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有许多农村地域由于城市化的结果逐渐转向城市地域,各国在划定城市地域时以与既成的市街地的通勤关系为指标,确定“城市地域” ,日本将大城市周围地域的“人口增加率在 0.1%以上,通勤依赖率在 2.0%以上的连续范围”都划定为城市地域。我国通常是以行

2、政区划定城市地域,即市区所属范围都是城市地域。2 2、比较美国的比较美国的 UAUA 和和 MAMA。答:UA 即为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的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按照 1990 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 5 万人。MA 即为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表示 MA 的定量方法是大都市统计区。大都市区的性质是功能地域。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

3、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3 3、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什么是大都市带?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答:意义:大都市带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必备条件:1)多核心 2)交通走廊 3)密集交互的作用 4)规模特别庞大 5)国家的核心区域世界都市带: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

4、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4 4、以长三角为例阐述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以长三角为例阐述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答:以长三角为例,大都市带需要具备以下地域特点: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大多城市是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的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2、枢纽功能:国家经济中枢;有国际影响。3、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

5、信网络。4、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2500 万人以上,人口密度 250 人/km2,产业结构以三产为主导。5 5、比较四普和五普城镇人口统计的不同,对它们的结果如何评价?比较四普和五普城镇人口统计的不同,对它们的结果如何评价?答:四普结果:设区市总人口统计偏大;不设区市和建制镇总人口统计偏小。相互抵消的结果从数量上基本可衔接,但不具有可比性。 五普结果:1)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偏大与偏小的统计;2)从数值上弥补了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问题(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政策、分散的非农化政策,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等原因);3)五普与四普在统计上的差值可以解释。按属地常住人口登记,兼顾外来人口问题

6、,处理方法不同。另沿海农村地区经济的非农化形成现代城镇,使数值放大。6 6、查阅中国都市圈、城市群的文献资料。查阅中国都市圈、城市群的文献资料。 3城市的生产与发展1.1.思考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及过程。思考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及过程。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生产力:1.1 定居是行程城市的原因 1.2 社会分工的复杂程度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城市规模2.自然条件:2.1 气温,气温过低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不利于城市发展,因此高纬度地区城市人口少,规模小。2.2 降水,地区降水量限制城市发展规模,一方面影响响城市人口的用水量,另一方面影响城市的物质供应、及环

7、境的改善。2.3 地形,地形通过限制水体分布和宜居土地面积来影响城市的规模与分布3.地理位置:3.1 大中小位置 3.2 中心、重心和门户位置 3.3 城市沿交通线发展的区位类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起源于人类的定居,根据自然因素、地理位置等逐渐形成大小不一的城市群落。根据其发展方向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地域产业基础以农业为主,但所处位置为交通要冲或地域中心点,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农区商品集散地和本地综合服务中心,城市规模较小。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大宗商品转运之地,也有大型贸易场所,这样的城镇规模较大,但它的发展与腹地范围与产业发达程度有很大关系。

8、这类城市如古时的泉州等沿海城市,内陆的运河码头。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专业化职能为主的城市:以专业化职能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要建立在一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基础上。 4城市化原理1.1.如何完整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如何完整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答:城市化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想要完整理解城市化概念,必须从人口结构转型,生活方式转型,地域空间转型,经济结构转型这四个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农村与城市的区别。掌握城市化发展进程,才能完全了解城市化概念。2.2.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答: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农业

9、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3.如何用城如何用城乡乡“推推拉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答:伯格的“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我国,由于收到文化习俗影响,如春节,五一、十一等,大量人群由原本定居城市涌入其他都市,导致大量人口流动,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在工作时,人们往往收到大都市吸引,选择北上广等地工作,使得大量人才涌入这些大型城市,这就令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加速,但是同时落后地区少有人问津,令差距逐渐加大。发达地区日益壮大,贫苦地区日趋凄凉。这就是推拉假说在我国城市化的应用。4.4.怎

10、么理解当今城市化的新趋势?怎么理解当今城市化的新趋势?答:第一,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城市为主的时代。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截止到 2011 年全球总人口 69.74 亿,生活在城市的人口36.32 亿,城市化率过半,达到了 52.1%。全球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将在 2020 年前后开始绝对降低。可以说,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已经进入了以城市为主的新阶段。第二,城市化步伐将呈现“南快北稳”的格局。总体看,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接近饱和水平,虽然不排除未来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不会有大的起伏。国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步伐将明显加快,而且,其

11、城市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将稳定增长。由此带来的效应会显著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情形,发展中国家的住房等不动产价格会快速上升。第三,大都市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现有技术和产业条件下,发达国家一些大都市地区的扩展似乎触到了上限;而发展中国家将出现一批新的大都市群。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发达国家的率先启动以及全球化深化,将带动各国城市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率先在最发达国家启动,带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的重新调整,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尖端制造业将成为这些国家一些重要城市在较长时间内的新的竞争力源泉。第五,单个城市追求自身最优规模的做法,越来越不合时宜。城市竞争力日益取决于多主体的

12、合作质量以及自身在城市网络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5城市职能分类1 1 思考本地城市中哪些社会经济活动属于基本活动,哪些属于非基本活动。思考本地城市中哪些社会经济活动属于基本活动,哪些属于非基本活动。答: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为城市以外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如:香港的港口,川南的制盐业。非基本活动部分:为本城市服务的部分,细分也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 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如:城市交通服务,林立的高楼。2 2 用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解释城市的发展。用经

13、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解释城市的发展。答: 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会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也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这个城市就要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城市发展需要引入一个 B/N 值。B/N 比=(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 ,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 B/N) 。 B/N 值太低,其产品和服务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没有输出,城市发展就无法迅速。3 3 思考城市职能分类的角度和方法。思考城市职能分类的角度和方法。答:城市职能分类可以通过(1)一般职能与特

14、殊职能进行分类,一般职能是指集聚于城市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文化、教育、社会、政治等项活动中为每个城市都必备的那一部分职能。 特殊职能是指那些不可能为每个城市都必备的职能,如采矿业、加工工业、旅游观光业以及各种门类的科学研究活动。(2)从区位角度的分类 中心地职能(或一般职能):为广大邻近地区提供物质、精神和管理方面服务的职能县治、州治所在城市;交通职能:城市的交通枢纽、运输组织职能如郑州、武汉;特殊职能:为非邻近地区的资源提供加工的职能如岳阳长岭炼油厂 (3)从城市经济活动角度的分类:基本职能,也称基本活动,是指为城市以外地区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非基本职能,也称非基本活动,是指为城市本身提

15、供货物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6城市空间分布体系1 1 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分类及产生的条件;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分类及产生的条件;答:海格特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主要通过各种交通设施来完成的;传导:不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来完成的各种交易过程;辐射:信息流动和创新的扩散。产生条件:1.互补性对应的供需关系 :大型商品集散地与周围的小城镇构成了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是它们之间的物质流动的原因 2.中介机会:货物输送的 A 和 B 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 C 地,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

16、替换的现象。3.可运输性: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2 2 试用生长极理论与核心边缘理论解释某区域的发展;试用生长极理论与核心边缘理论解释某区域的发展;答:生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核心边缘理论: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3 3 试分析长江流域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试分析长江流域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答:长江流域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不均匀分布。其二,动态演变。长江流域城市演变路径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概括。从不同区段来看,大致是先中游地区再上游和下游的发展过程;从干支流上的城市发育来看,呈现先支流后干流(自下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