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36588238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 传统文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写作参考 【我们面对的现实】亲爱的中学生朋友,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 、 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 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当然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那些熟读四书 五经的达官贵 人、文人墨客才配谈文化,而那些种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来是见不着也想不到这样的阳春白 雪的。在孔儒之风居于正统的时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读书人的行头也似乎比别人高雅 尊贵了许多。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流传下来,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一个文明的国

2、度, 一个贲张着文化的国度,所以,文化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宠爱,成了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风气或 潮流。于是,这样的文化几乎可以填满这个国家的坑坑洼洼。无论如何,文化都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幸事,但果真国民的素 质就高到连天上飘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个境地了吗?如此“文化”的泛滥 并不能见证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优越,反倒是体现出了它的荒唐和无知。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的确带来 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 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

3、的守成和文 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 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 年代后期 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 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 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 们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 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 产的文化,他

4、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 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 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 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 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 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 去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 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

5、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 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 斯坦因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 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 用仅值几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 子兵法 、 三国演义 、 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 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 和我们来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

6、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 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 附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 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制约人们 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 参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

7、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 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 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我们的思考点选择】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1、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并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 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 候,是否也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 “中国在公元前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

8、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 “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 近 200 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无休止的 战乱动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 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2、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1900 年 2 月 10 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 , “少年强则国 强,少年富则国富。 ”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 乐、盛气、豪壮、造世界、 “常思将来” 、 “常觉

9、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 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 中国味淡不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 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 的形状了。 90 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 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 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

10、新少年中国 ,而不仅仅是少 年全球化? 3、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如浪冲击和我们知识分子的试图摆脱。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个问 题也曾经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着。李约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 中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 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 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实际上,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对科学和创新

11、 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明确指出:“中庸之道 对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 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 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倡导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传统,不利 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4、正视现实:谁能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内地语文界的精英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水准如何可想而知。 这当然不是他们的错。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重的

12、是思想灌输,要的是政治 正确, “文革”十年破“四旧”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在这样的社会 背景中成长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必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正如岳飞“保全”不了 北宋或者南宋,靠这样的教师,沿袭旧的为政治服务的语文教育模式,是“保全”不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5、另外一种现实:白领们如奉圭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现在进行时。 在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有一篇标 题为“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作者韩福东)这样说, “中国长达一个世 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了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 知的失落的

13、一代人。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落,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及邻国。我们 心有不甘,不过我们真的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主动把文化遗产拱手让语文轩/ 转贴请 注明。人。 ” 那么,在一个日益物质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保持一种传统文化习惯,保持用传统文 化下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可能呢?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但在新中国白领张勋眼里却仍旧如奉圭臬。这个白领阶层的 出现,其实不过 20 几年的时间。这一个群体,通常被描绘成为西装革履、讲英语、崇尚西 方文化、抛弃传统的形象。但是他说, “我曾经想过,以后要发起一个四书五经基金会 , 谁能把它背出来就发给一笔奖金,以此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 很多人都认为,

14、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写字楼文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如果这样 看待传统文化,那就证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确实已经有很多误解了。同样,传统民俗负担着承载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当端午节申遗的消息如一记钟声敲响 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邻国的经验,对自己的鞭炮、年画倍加珍惜。 6、观点:我们必须向邻国日本学习。 日本就很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国家定为“国宝” ,日 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如京都的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招提寺等。 它们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完好 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

15、,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 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确实是 用心良苦!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 日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每年各地例行节日很多,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 比如岐阜县的高山节之类。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 8 月都要举行一次,已有 300 多年的历 史。每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观赏,但五光十色的 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引起阵阵欢呼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 的现代化进程。日本人的观念中有

16、迷信的成分,但他们又是现代人,有时间观念、金钱观念 和效益观念。个性张扬不够,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个性张扬不够却并没有阻碍日本 的进步,恰恰相反,团队意识对增强日本人的向心力还大有帮助。 对传统我们不应一概拒绝,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这样就不会迷失。我们对文化传统的 忽视,更多的来至于追求现代化的实用主义态度的扬弃论。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行为,不是盲目“崇洋” ,就是盲目“排外” 。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强调传统的价值, 但也必须警惕报仇雪恨的义和团式的心态以及大中华主义和泛中华主义情结,因为这种心态 极易演化成为极端的国家主义,使人丧失价值理性。【针刺文选编】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朱鲁子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 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 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 甚至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