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冯至十四行集的体会访黄俊英女士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82228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48.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翻译冯至十四行集的体会访黄俊英女士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翻译冯至十四行集的体会访黄俊英女士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翻译冯至十四行集的体会访黄俊英女士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翻译冯至十四行集的体会访黄俊英女士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翻译冯至十四行集的体会访黄俊英女士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翻译冯至十四行集的体会访黄俊英女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翻译冯至十四行集的体会访黄俊英女士(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淺談翻譯馮至十四行集的體會 訪黃俊英女士錢福彩整理口錢福彩黃俊英北京師範大學文學教授鄭敏女士向我們介紹詩人馮至 的十四行集,已由黃俊英女士譯成荷文。於一九八七年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出版。在出版馮至專號時,特請 黃俊英女士談談她對研究馮至詩集的體會和馮至受日耳曼 語系文學的影響。您是在甚麼情況下產生翻譯馮至的十四行集的動 機的? 我是印尼華人,而接受的是荷蘭傳統教育。又在荷 蘭萊頓大學專攻漢學,近幾年來比較集中研究中國 現代文學、詩歌。郭沫若,田壽昌,宗白華三位作家在一九二 年時的通信集三葉集,引起我較大的興趣。特別 是郭沫若談到對詩歌的理解以及表現手法。其中很 多部分都是以讀西方詩人歌德、雪

2、萊、惠特曼等詩 歌後怎樣得到啟發。三葉集是三個中國青年接觸 西方文學,西方思維方式,經過特定心理比較,各 自審美觀的比較,情感深入比較後的自述。這本書 信集,當時在文壇上,尤其對提倡新詩先進青年詩 人起了頗大的推動作用,人人皆知。對遠居別國, 時代距離五十多年的我卻引起了一種特殊的共鳴。 追究其所以然,必定是因為本人的成長過程中,也 受了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因此,不免對各種現 象慣於分析、比較,進一步思考。 為此,一九八年我就著手研究新詩,五四新 文化運動後的新詩。 一九八二年我和萊頓大學漢學院漢樂逸 Lloyd Haft教授合作翻譯了Tweesprong,馮至專號6 6詩雙月刊 第二卷第期

3、 一九九一七月一日 第三卷第一期 19191949 Vigf Chinese dichters,於一九八三 年出版。其中主要是聞一多、李廣田、何其芳、卞 之琳、臧克家的作品。同時我也在荷蘭文學集刊 上,介紹郭沫若、戴望舒、李金髮等人的詩歌。 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學的流派:浪漫主義、唯 美主義、象徵主義仍很盛行;那時並開始傳入中 國。 英、法、德語系的文學對荷蘭文華影響很深 遠。里爾克是奧地利浪漫主義後期的詩人。我對他 的著作很有興趣。讀了他的一些德文原著詩歌和荷 蘭文譯本的書簡。 在世界各國興起文學、藝術互相滲透,交流的 大趨勢之下,各國的文人從事翻譯各國的文學精 萃,越來越多。 八十年代初期,

4、我發現馮至的詩尚未被譯成荷 蘭文。再則,當時在荷蘭有一股研究里爾克的潮 流。據回憶有五、六位荷蘭作家把里爾克的詩和他 的書簡譯成荷蘭文。 這樣,我開始細續馮至的十四行集,同時又 研究里爾克的詩歌。 正如李廣田所說:十四行集的作者馮至先 生,是一個把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 1926介紹到中國來的。他譯了里爾克的詩和書簡。馮至接受里爾克的影響,不僅深刻,而且有 共鳴。馮先生自己在譯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中的序,自述第一次讀到這一小冊子書信集 時,覺得字字都好似從自己心流出來的一般,又 流回到自己的心,感到一種滿足,一種興奮, 馮至和里爾克有哪些共同之處? 從一九一三

5、年到一九二三年,近十年光景里爾克似 乎完全沒有寫詩。從他一九七年秋季寄給一個朋 友的書信中,他說:Tch bin in allem auf das Abwarten eingestellt意思:我好像對一切在 等待甚麼似的。一九四三年馮至在散文篇工作 與等待清楚指出這是里爾克創作生活之 十年的沉默馮至選集一七一頁,一九 八五年版,這一事實使我很自然地又把馮至的經 歷聯在一起。馮至從一九三年到一九三五年在德 國深造之時,據他自己說沒有寫過值得的詩。又從 一九三五年九月回國以後到一九四一年,除了翻譯 一些詩歌以外,也只寫了一些散文,很少寫詩。這 樣的巧合確實令人深思。 後來讀馮至的十四行集,第一首

6、開始就是: 我們準備深深地領受,這十年的少產, 是在深深體驗生活,領受生活中的細節,甚至一草 一木,仔細地觀察。小心地推敲其中涵義,再從中馮至專號6 7詩雙月刊 第二卷第期 一九九一七月一日 第三卷第一期 提煉。這就不能一蹴而就了。 里爾克在去世前幾年,有人訪問他,問他誰對 他的創作生涯影響最大。里爾克說法國著名大畫 家,西方現代畫的奠基者塞尚Paul Cesanne, 18391906。里爾克很崇拜他的藝術觀點,里爾 克也為他的為藝術苦行,藝術至上的觀點而傾倒。 而且必須絕對客觀地觀察事物。 正如馮至在他一九四二年編的散文集山水 的後記所說:對於山水,我們還給他們本來的 面目吧我是怎樣愛慕那

7、些還沒有被人類的歷史 所點染過的自然。馮至觀察事物的態度和里爾克 的觀察宇宙萬物很相同。之外,李廣田也提提到: 十四行集的作者就在那最日常的道路與林子發 現他的詩。他發現了,表現給我們。他和里爾克 同樣的在所觀察的事物中尋求物體的本質,物體的 靈魂。其實早在一九二年,里爾克為羅丹 Auguste Rodin 做秘書時,己接受了羅丹觀察 事物的觀點。只不過在認識塞尚的畫以後,使這一 觀點更牢固。從此,里爾克在創作和生活上都有很 大的改變。故此,人們稱他這時期的著作為 Dinggedichte事物詩。換言之,由事物直接自 述。 馮至在一九三一年開始手翻譯里爾克的給 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從此,他也

8、就閱讀、研究里爾克的詩。馮至從青年時期已熱衷於梵高 Vincent Van Gogh和高更Paul Gauguin 的畫。這體現了他也深知觀察事物的重要性。 里爾克和馮至在上述兩方面如此的相似。以至 當你讀他們的詩時,我們會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對客 觀事物的細膩觀察,並把自己的主觀意識貫注在這 些客觀事物中,反映了他們的宇宙觀。 經過長期的沉默,一九二二年冬里爾克在瑞士 寫他的巨著杜伊諾哀歌Duineser Elegien 的 途中,同時又突然得到意外的靈感,寫了十四行 致莪爾菲斯Die Sonette an Orpheus。在他 給一個朋友的回信中說,這些十四行詩好比暴風 雨似的前奏。 再看馮至

9、十四行集的第一首,有狂風乍 起。據十四行集序文,馮至自己寫說:這一首 並非最先作的。而是在整理謄錄過程中,有意的把 它安排在開首。目的無非是要表達作者創作靈感的 源泉,調開始是偶然的,猶如奇蹟。他感到 有一個要求,非滿足不可。由此可見,馮至和里爾 克在這方面的共鳴深度。 馮至接受了偉大詩人里爾克的影響,並且加以 發展,發展成具馮至獨特的風格。這種中、西結合 的結晶是唯妙唯肖的。 我想這就是馮至的獨特之處,他在西方如此受歡迎馮至專號6 8詩雙月刊 第二卷第期 一九九一七月一日 第三卷第一期 的原因。除之,您前面說他觀察事物,而且很細 緻,很有現實主義味,但又有哲學氣息。 對。不僅僅是有哲學氣息,

10、而是很有哲理性,里爾 克的作品是很有哲理性的。讀過他的兩個集子,共 有五十五首,我發現這些詩清楚地反映了里爾克的 宇宙觀。他深信宇宙萬物是統一的,生與死也是統 一的。在他寫的十四行詩中,運用希臘神話中的名 歌手莪爾菲斯Orpheus象徵宇宙的統一性,和 宇宙對博愛的需求。 馮至的十四行集也如此。基於他的莊子萬物統 一的觀念,他對宇宙不僅同情,而且具有愛。表現 在人與人的關係、人和事物的關係、人和全人類、 人和全世界的關係,都有一種內在的愛聯繫著。譬 如從對世界文藝思想有很大貢獻的人物,中國詩人 杜甫、德國著名詩人歌德、荷蘭畫家梵高,到無名 的村童、農婦。從聞名於世的意大利水城 威尼斯到昆明附近

11、的山的飛蟲小草。從高高的 山巔,到廣漠的平原,從無數的山水到 生疏的房。在字行間,都表現了他分擔周 圍一切事物的命運,以及這種博愛感情。 馮至和里爾克的關係又是這樣密切,您能否對這兩 位詩人運用的比方法和用詞方面分析? 我發覺他們都用了:樹木、舞蹈、音樂、歌聲、歌 曲、廟堂,這些字是一樣的。但是里爾克用這些詞,主要是因為他運用希臘神話中的名歌手 Orpheus,因此和歌聲,歌曲連用。用以讚頌宇宙 的統一,生死的統一。比較具有神秘化。 而馮至用這些詞是出於自己生活經驗。給一個 例子:他在十四行集第三首有加利樹中說: 你秋風蕭蕭的玉樹 然後又把樹人格化:有如一個聖者的身體 以表達在他觀望有加利樹時

12、有的悚然感、崇拜 感,以後又說: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導 馮至是在昆明郊外寫十四行集的。每天散 步,看到這稀有的樹,次次的感觸不同,聯想不 同。這是他當時生活經驗的寫照。 並且這首詩以 ,我願一步步 化身為你根下的泥土 結束。這表現了他的老莊哲理,不過他說我願 。這種主觀能動並非老莊哲理的原有的,而 是馮至獨有的。這也可以說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學 的發展,比較調自我。 以您的看法,在荷蘭的讀者最喜歡哪一首? 那就是第十四首了,這是一首歌頌荷蘭著名畫家梵 高Vincert Van Gogh的。梵高是十九世紀後 半期世界著名的荷蘭油畫家。在給一個青年詩人馮至專號6 9詩雙月刊 第二卷第期 一九九一七月一

13、日 第三卷第一期 的十封信的譯序中,馮至說:時常在任何 一個青年面前,便聯想起梵高的一幅題作春的 畫,他不僅時常聯想起這一幅,還有其他幾 幅畫。在第十四首他提到向日的黃花、扁 柏、烈日下行走的人們、監獄的小院、 陰暗的房、剝馬鈴薯的人、還有弔 橋、輕倩的船、初春枯寂的小樹,都是 梵高的畫。馮至嚮望梵高的熱情,梵高的熱情好像 火燃著了黃花、扁柏、行走的人們, 這樣的熱情不是靜止的,卻是擴散的,延伸的 枯寂的小樹、監獄的小院,和第三節 中的: 和陰暗的房低頭剝馬鈴薯的人 馮至以和梵高同樣的同情心把這三幅畫運用在 這首詩中,所以他說: 他們都 像是永不消溶的冰塊。 馮至把梵高的名畫弔橋、輕倩的船用

14、在結束的一段,我分析,他是有特定的目的,用以 結束全詩,給可憐的人們指出希望,那條船可以把 他們帶向希望,擺脫不幸。這又可以看出馮 至對梵高的深刻理解。他深信梵高是同情這些不幸 者的遭遇。所以最後一句:你可要把這些不幸者迎接過來? 其實是一個反意疑問句。這樣用多幅畫的題材作全 詩的結構安排,是很具特色的。 依我看,馮至將名畫的觀後感,生動地用詩句 表現出來。荷蘭文的譯本對荷蘭讀者,就更具有親 切感;中西文化的交流盡在其中。 詩句是很精煉的。您將中文詩譯成荷蘭文,在文字 上是如何處理的? 荷文和中文在構詞、文法各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更難。除了要照顧到忠實原文,更要注意選字、用 字。例如、第一首中的第七行: 過去的悲歡忽然在眼前 中的過去的本來應譯為voorbijgegane, 因為,該詞很長,其他的字又不省譯,為了避免全 句太長,所以就選用oude英語即為old這 個詞來平衡句子的長度。再則,oude和過 去的都是響音字,音節相似,節奏感相近,詩味 比較,朗讀起來oude比voorbijgegane 更美。在翻譯手法上,是以意譯為主,為此,押韻就 難以兼顧。但是,譯成荷文後,必須朗讀多次,以 辨是否鏗鏘似詩。如果拗口不順間,則非得改寫直至 朗朗上口為止,把十四行詩的體裁表現出來。馮至專號7 0詩雙月刊 第二卷第期 一九九一七月一日 第三卷第一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