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6580674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人教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题:魔幻的颜色 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1 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三原色。 2. 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间色) 3. 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 2. 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来的。 3. 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 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及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 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纪的学生对水彩画

2、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 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 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 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可以做一些笔记) 。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 出示的那个间色。学生调出颜色胡 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说说原 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学生继续尝试 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 收拾与整理 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

3、时间,主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 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 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参考资料 蒙德里安与红。黄。蓝的构成课题万花筒 领域 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 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 试着按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 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 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 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4、5. 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 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 学生准备学具: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 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主要引导学生 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 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 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 发展阶段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我们

5、要创作一个:“真实的”三角形花样, 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 (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来 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 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 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3. 收拾与整理 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 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一种光学装置。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 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

6、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由布鲁 斯特于 1816 年前后发明,1817 年取得专利权。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 状反射镜,成 60 度或 45 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镜片装在筒内, 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有些 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 效果更佳。课题大人国与小人国 领域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 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 “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突显主人公的“大”

7、或“小” 。 2. 用来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 构图是否完整。 4. 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 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 资料。 2. 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 车,厨具)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 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

8、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 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 出来的。 2. 发展阶段学生思考: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 现主人公来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 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 收拾与整理 4. 学生的创作往往要两课时才能完成,在第一课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 收起来。 三、课后拓展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参

9、考资料 格列佛游记 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 ,俗称“小人国” ,第二 部是“勃罗廷奈之游” ,俗称“大人国” 。 第 4 课课题前前后后 领域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 2 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 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 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 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10、教具: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 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 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件,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 果。 3. 学生准备学具: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 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2. 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 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 种作业形式(绘

11、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3. 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课后的收拾与整理就 比较方便。 三、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教学参考资料 林间村道 荷兰霍贝玛 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 来作为示范作品。 第 5 课 课题天然的斑纹 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1-2 课时教学目标 1. 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 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 1-3 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评价建议

12、1. 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 2. 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3. 能否总结出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4. 能否表现至少一种肌理效果。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 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材料。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2. 学生准备学具: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 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 1.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 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

13、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 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可以这样说: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 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做一些对比,譬如:棉 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 润,细腻 2. 发展阶段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 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 它的纹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也 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 一点的时间去尝试

14、,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 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地掌握 拓印的方法。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建议用两课 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 3. 收拾与整理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材料,教室里会显得凌乱一些,所以,下课前要留出 一点时间让学生收拾物品。 三、课后拓展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有些纹理, 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并不吸水 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肌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 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

15、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参考资料 肌理: 与形态,色彩一起组成造型三要素。肌理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质地,手感,触感,织法,性质,纹理等 说法,都可包括在肌理之中。能够实际触摸的称为“触觉肌理” ;只能看不能触 摸出差别的称为“视觉骨理” ,如从照片或印刷品上感受到的肌理即是。第 6 课 校园里的花 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以及枝 杈的前后穿插变化。 2. 能运用不同大小的点,流畅富有变化的单线条来写生各种植物,并将点与线 结合添加上背景使画面的构图更完整。 3. 通写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16、,发现美,表现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 动手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1. 能否通过观察了解写生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 2. 在写生过程中,能否画出花,叶,枝杈的形态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 3. 能否尝试用各种材料通过剪,折拼贴等方法制作成立体或半立体的花卉。 教学实施建议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具:在教室里摆几盆盆栽,再准备一些用不周材料制成的花卉作 品。 2. 学生准备学具:绘画工具材料。 二、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引导思考,是什么把我们的校园装点的如此美丽。培养学生能从身边寻找美, 发现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室里分别摆放几盆盆栽,请学生观察, 植物的枝叶是怎么生长的?叶片或花瓣什么形状?有什么特征?枝杈之间如何 穿插的?得出画画前要先仔细观察对象的认识。 2. 发展阶段任何植物,都有它的个性特征,有的茎干粗壮,有的根细弱,有的叶肥厚。 教师引导学生讲植物枝叶的结构,叶片或花瓣的形状特征。如八月菊的叶子是 椭圆形的,边缘还长着许多小齿,像是一把把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