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78007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动态0201.7论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杨继瑞(一)知识技术创造价值”的评析马克思 的劳动价值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劳动者的活劳动,而不是作为活劳动结晶的物化劳动。不管物化劳动以什么形式出现,它在生产过程 中只能直接发生价值的转移,而不能创造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在生产过程 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不少先进企业由于优等的物化劳动的采用,出现了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数量大大减少,许多知识型企业甚至出现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这些大量采用 先进技术装备的企业,在劳动耗费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却生产出难以数计

2、的庞大物质财富。对于这种现象,一些人感 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不能对此做出满意的解释。他们 认为,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知识价值论”。其代表人物普遍认为,知识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创造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的确,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直接参与物质生产劳动的某些过程,而以生产过程 的监督和调节者 的身份同生产过程发生关系,从而在现实中表现为蓝领工人的不断减少和白领工人的不断增多。其实,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看 出了这种趋势。他 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的未来时说:“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

3、必需 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机器体系”,“劳动一3 6一就会表现为不再象从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的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 份 同生产 过 程 发生关系 。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旁边。”不难看出,马克思早就预见到了科技进步给生产过程带来的变化,怎么能够设想,他会无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现实和趋势,提出一个仅仅适用于手工业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呢?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立场分析,笔者以为,物质源泉不等于价值源泉。物质源泉具有多元性,而价值源泉具有唯一性,即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有 的人把劳动价值论的

4、基木原理理解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推出劳动也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的结论。其实,后者并不是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恰是劳动价值论所反对的观点。马克思 明确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认 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说,劳动价值论同 自动设备生产大量使用价值这一经济现象毫不矛盾。劳动价值论同现实完全吻合,理论与实践是一致的。(二)“知识技术不创造价值”的评析作为“知识创造价值”观点的批驳者,他们针锋相对地指出,知识技术产品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只能通过人的脑力劳动保存或被转移,而不能 自身创造出价值来。所以,如果认为知识技术也是价值的创造者.这丝毫

5、不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反倒是 向庸俗经济学“三位一体”的生产要素论的回归罢了。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在脑力劳动过程 中,劳动者运用知识技术进行劳动,知识技术是作为脑力劳动的生产资料被使用的。尽管脑力劳动和被脑力劳动运用的知识技术不可分割,都存在于人的头脑里,但从性质上讲,脑力劳动作为一种生理上的耗费,知识技术是被当作一种生产要素排除在外的。所以说,知识技术创造价值是不存在的。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分析,笔者以为“知识不创造价值”的判断也过于简单化了。把马克思对活劳动和生产资料关系的分析,运用到知识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创造中无疑是完全科学和正确的。.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技术是否完全属

6、于生产资料或物化劳动的范畴。笔者以为,知识技术的载体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换言之,知识技术往往是 内化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之 中的。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同样有先进的知识技术,但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仍然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活劳动。内化在劳动对 象、劳动资料中的知识技术属于生产资料的范畴,属于物化劳动,从而不能创造价值,但内化在活劳动中的知识技术属于活劳动的范畴,能够直接创造价值,事实上,知识创新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脑力劳动。脑力劳动的耗费是抽象劳动支出的一种形式。内化在活劳动 中的知识创造价值,表明脑力劳动耗费相对于体力劳动的耗费而言,占据了主导地位,活劳动创造价

7、值出现了崭新的形式,再一次证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三)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中的双重功能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时代,基于知识技术在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中的大量内化,使得合格新产品的质量大大提高,从而使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最大限度地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同时,减少了生产资料的浪费,提高了生产资料价值向新产品价值的转化率。大量内化有知识技术的劳动者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其效率大大提高了,即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这就是说,在价值形成中,一方面依 赖了大量内化在活劳动 中的知识技术,另一方面依赖于大量内化在生产资料中的知识技术,从而形成一种合力,进而在创造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使得消耗的生产

8、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这种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到新产品之中的功能,不能仅仅归结于大量内在生产资料的知识技术,而应该是大量内化在活劳动和生产资料 中的知识技术的共同合力的结晶。另一方面,劳动 者 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直接创造新的价值。作为大量内化有知识技术的活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从而可以抽象为多倍的简单劳动,进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作为大量内化有知识技术的生产资料,在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取 劳动者的抽象 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从而使抽象劳动最大限度地凝结成为新的价值。在这里,大量 内化在生产资料中的知识技术虽然不直接创造新价值,但它对活劳动创造价值的效能起着乘数作用。综上

9、所述,笔者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生产过程 中,大量内化在活劳动 中的知识技术,以活劳动的抽象支出形式,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比过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大量内化在生产资料 中的知识技术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在有效转移价值的过程中吸收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激发并扩张、放大活劳动创造价值的效能。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1 8页,人民出版社,19 75年版。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卷( 下),第21 8页,人民出版社,1 98 0年版。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陈力峰:知识经济与劳动价值论,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夏添) 一37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