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7800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26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710.3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terrestrial mammals (发布稿)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4-10-31 发布 2015-01-01 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环 境 保 护 部 发 布 发 布 i目 次 前 言 . ii 1 适用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观测原则.2 5 观测方法.2 6 观测内容和指标.

2、7 7 观测时间和频次.7 8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7 9 观测报告编制.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可变距离样线法(截线法)记录表.8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生境类型表. 9 附录 C(资料性附录)标记重捕法记录表.10 附录 D(资料性附录)红外相机观测记录表.11 附录 E(资料性附录)哺乳动物形态数据记录表 .12 附录 F(资料性附录)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表.13 附录 G(资料性附录)哺乳动物观测报告编写格式.14 ii前 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规范 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

3、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附录 A、B、C、D、E、F、G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 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4 年 10 月 31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5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的观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

4、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 于本标准。 GB/T 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 628 生物遗传资源采集技术规范(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小型哺乳动物、中型哺乳动物和大型哺乳动物 small-sized mammal, medium-sized mammal, large-sized mammal 以兔形目动物(如蒙古兔)为准,体型小于或等于兔形目动物的哺乳动物为小型哺乳动 物,包括啮齿目、猬形目、鼩形目、攀鼩目、翼手目、兔形目、部

5、分食肉目、灵长目懒猴科 动物等;以犬科动物(如狼) 、灵长类动物(如猕猴) 、偶蹄类动物(如麝)为准,体型大于 兔形目动物、小于或等于狼、猕猴、麝的为中型哺乳动物;体型大于狼、猕猴、麝的为大型 哺乳动物。 3.2 样线法 line transect method 指观测者在观测样地内沿选定的一条路线记录一定空间范围内出现的物种相关信息的 方法。 3.3 样点 sampling point 指以某一地点为中心,观测一定半径或区域内的哺乳动物。 3.4 总体计数法 total count method 指观测者通过肉眼或望远镜等观测设备对整个地区出现的大、中型哺乳动物个体进行 完全计数的方法。 3

6、.5 样方法 quadrat sampling method 指观测者在设定的样方中计数见到的动物实体或活动痕迹的观测方法。 3.6 标记重捕法 mark-recapture method 指观测者在一个边界明确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记,标记完后及 时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并计算 其种群数量的方法。 3.7 指数估计法 indice estimation method 指观测者通过对一些间接指标进行统计,并根据这些指标与目标动物种群数量之间的2关系估算物种丰富度及其种群动态的方法。 3.8 痕迹计数法 trace countin

7、g method 指观测者针对一些不容易捕捉或者观测的哺乳动物,借助其遗留下的且易于鉴定的活 动痕迹推测哺乳动物种类,估算其种群数量的一种方法。 3.9 粪堆计数法 dunghill counting method 指观测者通过计数一定范围内大、中型哺乳动物遗留的粪堆数对其种群数量进行估测 的一种方法。 3.10 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 camera trapping method 指观测者利用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自动记录在其感应范围内活动的动物影像的观测 方法。 3.11 非损伤性取样法 noninvasive sampling method 指观测者在不触及或不伤害哺乳动物本身的情况下,通过收

8、集其脱落的毛发、遗留的 粪便、尿液、食物残渣或其他附属物等,来观测、检测个体或个体生理状态的取样方法。 4 观测原则 4.1 科学性原则 有明确的观测目标, 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 能全面反映观测区域内哺乳动 物多样性和群落的整体状况;应采用统一、标准化的观测方法,对哺乳动物种群动态变化进 行长期观测。观测方法和观测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 4.2 可操作性原则 观测计划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 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 观测样地应具备一定的交通条 件和工作条件。应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哺乳动物资源现状、保护状况和观测目标 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观测区域和观测对象,采用高效率、低成本的观测方法

9、。 4.3 可持续性原则 观测工作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能有效地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 理。观测对象、观测样地、观测方法、观测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固定,不能随 意变动。 4.4 保护性原则 尽量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 避免不科学的频繁观测。 若要捕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进行取样或标记,必须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 4.5 安全性原则 在捕捉、处理潜在疫源动物时,应按有关规定进行防疫处理。观测具有一定的野外工作 特点,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做好防护措施。 5 观测方法 5.1 观测准备 5.1.1 确定观测目标 观测目标为掌握区域内哺乳动物的种类组成、 分布和种

10、群动态, 并评价其栖息地质量;3或评估各种威胁因素对哺乳动物产生的影响;或分析哺乳动物保护措施和政策的有效性, 并提出适应性管理措施。在确定观测目标后应明确观测区域。 5.1.2 确定并了解观测对象 一般应从具有不同生态需求和生活史的类群中选择观测对象。在考虑物种多样性观测 的同时,应重点考虑: a)受威胁物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特有物种; b)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研究价值的物种; c)对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有重要作用的物种; d) 对环境或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观测前应充分了解观测对象的生态学及行为特 征,必要的情况下可对观测对象进行小范围调查,同时了解观测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 况。 5.1.3 提出观测计划 观测计划应包括:样地设置,样方/样线设置,野外观测方法,观测内容和指标,观测 时间和频次,数据分析和报告,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 5.1.4 观测仪器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