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必背考点修订稿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657471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必背考点修订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必修三必背考点修订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必修三必背考点修订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必修三必背考点修订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必修三必背考点修订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必背考点修订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必背考点修订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必修必修 3 3 必背考点必背考点考点考点 1.1.了解区域的含义了解区域的含义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的特点: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注:注:只有行政区域行政区域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其他类型的区域之间的界线都不太明确。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如热量带、干湿区热量带、干湿区) ;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如东亚文(如东亚文化区)化区) ;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中国三大自然区)如中国三大自然区) ,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如发

2、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区域内部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差异性 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联系。考点考点 2.比较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比较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1)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先比较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一般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方面进行比较。 再比较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一般

3、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方面进行比较。 (2)我国的区域差异)我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祁连山为界,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以横断横断山脉山脉为界。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 (3)我国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区域差异比较:比较项目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典型特征地势高,气温低晴天多,降水少,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业类型畜牧业、河谷农业畜牧业、灌溉

4、农业、绿洲农业限制条件热量不足水源不足农业生产优势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优势资源太阳能丰富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南北方的区域差异比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1 月平均气温小于 0C0C年降水量400 800mm800mm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农业生产限制条件旱涝灾害频繁2考点考点 3.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名称: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5、a、初期阶段(、初期阶段(“钢都钢都”匹兹堡的开发)匹兹堡的开发)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基本协调b、成长阶段(芝加哥、成长阶段(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特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明显的不协调 c、转型阶段(匹兹堡的、转型阶段(匹兹堡的“困惑困惑”

6、 ) (注:此阶段是亟待转型,或迫切需要转型)(注:此阶段是亟待转型,或迫切需要转型)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全面不协调d、再生阶段(、再生阶段(“知识城知识城”匹兹堡)匹兹堡)特点:特点:对症下药,措施区域经济复苏,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对策对策:1、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如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如改造传统工业部门; 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等。大力治理污染大力治理污染, ,改善地区投资环境改善地区投资

7、环境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由紧张走向协调 说明: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 的改变而改变。区域不同的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经济特点、发展方向等都是不同的。考点考点 4.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特点人地关系思想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改造自然,与环境的对抗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类中心论20 世纪 70 年代后谋求人地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地伙伴论注: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8、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人类应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考点考点 5.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基本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3地位: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 A; 人的管理调控 B; 经济系统 C; 社会系统 D; 生态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

9、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 阶段性原则。 考点考点 6. 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农业;工业:清洁生产) 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公众参与、绿色消费考点考点 7.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资源短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污染。(2)表现: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生态

10、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加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3)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 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 工业转移) 。考点考点 8.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先污

11、染后治理) 。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为主。 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 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 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等问题。考点考点 9.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 境处于空前紧张状

12、态;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认识到可持续发 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庞 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 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深刻的环境危机:总的来说,我国环境 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具体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具体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a、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4人口战略人口战略: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资源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不合理

13、利用资源战略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c、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战略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d、稳定战略稳定战略: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考点考点 10. 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案例案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

14、人为原因是黄土高原现代水 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生态环境脆弱黄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2.人为因素(主要):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露天开矿、无计划建窑洞、修路、修水利设施)破坏植被 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二、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 1.使耕地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淤积在下游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悬河“。 三、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以黄土高原为例)三、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以黄土高原为例)以水土保持水土保持为中心 基本措施基本措施: (1) 合

15、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工作。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三大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固沟工程(在沟口修建淤地坝、小水库) 、护坡工程(陡坡:封坡育林育草,缓 坡:修筑水平梯田) 、保塬工程(塬面上平整土地) 。 农业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 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补充阅读:补充阅读: 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是在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地面坡度大,土体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

16、,地面缺少林草等植被 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 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长江中上游 地区、云贵高原等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 ) 案例案例 2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一、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 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干旱的自然环境:是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气候异常:是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5人为原因(决定性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人为原因(决定性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