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综合宝典13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6573700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综合宝典1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1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综合宝典1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1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综合宝典1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1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综合宝典1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1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综合宝典1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综合宝典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综合宝典1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词填空选词填空【名师点拨】 选词填空这种题型比较成熟,是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非常重要的一种题 型,无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地方公务员考试都涉及到对这种题型的考察,尤其是 2007 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更是出了 20 道选词填空的题目,可见该题型在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所 占比例是相当重的。因此作为备考的考生,首先要足够重视这种题型,进行重点复习。其 次要明确该题型的考核点,从而有针对性地练习提高。 事实上选词填空主要考察了考生准确掌握、运用、辨析常用及特定词语的能力,能够 在给定上下文的语境中选择最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从侧面可以考察考生的语言文字功底 及文学感知能力等较高的素质。因此考生

2、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对语言的规范表达, 以及一种良好的语感。这两点就基于对词汇、短语包括关联词等熟练、扎实的掌握。因此 我们为考生精心编排了三个词表,以历年考点所涉及的词汇短语为中心点,通过辨析和误 用举例的方式进行引申,同时配以例句帮助考生更好理解,以期达到熟练掌握,准确运用 的效果。 词表(一)词表(一) 近义词辨析和误用近义词辨析和误用“遏制遏制”和和“遏止遏止” “遏制”和“遏止”的差别在“制”和“止”上体现的很明显, “遏止”侧重抑制、迫 使其停止,强调使之停止。而“遏制”则侧重抑制、控制、压制,强调制约性。 如“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遏止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3、。这里的 “遏止”应该换为“遏制” ,因此“遏止”既然已经表示停止,就不能再有“住”搭配。 “权利权利”和和“权力权力” “权利”是指依照法律和章程应当享有的权力和利益,其和“义务”相对。而“权力” 表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也可以表示在职责范围内的管理和指挥权。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如下面句子中的“权利”就是误用: “而四人帮一伙,则利用篡夺的权利,假公济私,挥金如土。过着穷奢极欲的资 产阶级腐朽生活。 ”这一句子中的“权利”指的是某中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因此不应该 使用“权利” ,而应该改为“权力” 。 “推脱推脱”和和“推托推托” “推脱”和“推托”读音相同,意义相近,但略有差别。 “推脱”

4、侧重指摆脱、开脱, 使之与自己无关,多指推脱责任、问题或与自己相关的事情等;“推托”侧重借故拒绝, 指婉言谢绝、表示不接受,后面经常带有托词或者表示拒绝的原因,多指推托自己不愿意 做的事情。两者不能混用。 如:“我们来你们公司领取材料,你们的保管员却相互推托,支吾搪塞。 ” ,该句中的 “推托”应该是“推脱” ,因为作为“保管员”发放材料是其责任,而不是其不愿意做的事 情,因此用“推托”不妥,应该改为“推脱” 。 “侦察侦察”和和“侦查侦查” 同“考察”与“考查”类似, “侦察”和“侦查”的区别也在“查”和“察”的意义区 别上, “侦察”指的是了解敌方的情况;“侦查”的意思则是检察机关或公安机

5、关的调查行 动。两者不能混用。如:“为了了解对手的情况,球队专门派了一名助理教练去对方训练 场地侦查情况” 。这里的“侦查”是误用,应该改为“侦察” ,意思是了解对方的情况。“起用起用”和和“启用启用” “起用”有两个意思,一是重新任用已经退职或者免职的官员,二是指提拔、任用。 “启用”只有一个意思,是开始使用。一般来说“起用”的对象应该是人,而“启用” 的对象则是事物。 如:“机场新建的候机大楼已经起用了。 ”这一句子中的“起用”应该改为“启用” , 因为其宾语是事物,表示的是开始使用的意思,因此应该用“启用” 。 “谋取谋取”和和“牟取牟取” “谋取”和“牟取”都是指想办法得到的意思,但是

6、“谋取”是一个中性词,可以指 合法的取得,也可以指非法的获取。而“牟取”则是贬义色彩较强的词语,多指非法的获 取。因此下面句子中的“谋取”属于误用: “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制假贩假谋取暴利的犯罪行为。 ”这一句子中的“谋取”显然 是错误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非法地获取的意思,应该改为“牟取” 。 最后,行测、申论复习与考试过程中,阅读量都非常的大,如果不会提高效率,一切 白搭。首先要学会快速阅读,一般人每分钟才看 200 字左右,我们要学会一眼尽量多看几 个字,甚至是以行来计算,把我们的速读提高,然后再提高阅读量,这是申论的基础。 行 测的各种试题都是考察学生的思维,大家平时还要多刻意的训练自己

7、的思维。学会快速 阅读,不仅在复习过程中效率倍增,在考试过程中更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而 且,在我们一眼多看几个字的时候,还能够高度的集中我们的思维,大大的利于归纳总结, 学会后,更有利于行测的复习、考试,特别是在学习速读的同事,还能够学习思维导 图,对于行测的各种试题都能得心应手的应付。本人当年有幸学习了快速阅读,至今 阅读速度已经超过 5000 字/分钟,学习效率自然不用说了。我读大学的成绩是很差,考公 务员的时候我妈说我只是碰运气,结果最后成绩出来了居然考了岗位第二,对自己的成绩 非常满意,速读记忆是我成功最大的功劳。找了半天,终于给大家找到了下载的地址,怕 有的童鞋麻烦,这里直

8、接给做了个超链接,先按住键盘最左下角的“ctrl”按键不要放开, 然后鼠标点击此行文字就可以下载了。认真练习,马上就能够看到效果了!此段是纯粹个 人经验分享,可能在多个地方看见,大家读过的就不用再读了,只是希望能和更多的童鞋 分享。词表(二)词表(二) 关联词及虚词辨析与误用关联词及虚词辨析与误用 “凡是凡是不少不少” “凡是”强调主语的总括性,强调主语所涉及的范围内的“所有”性,常常与“都” “总”等搭配组成关联词组,而“不少”强调的是大多数,很多,但不是所有,所以“不 少”和“凡是”在语义上是相互矛盾的,不能构成搭配,属于误用。 如:“凡是在学问和科学研究上有成绩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

9、十分艰难的情况 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 ”这一句子中应该删掉“凡是” ,保留“不少” ,因 为并不是每个成功的人都缺乏“客观物质条件”的。 “虽然虽然但是但是”和和“即使即使也也” “虽然但是”和“即使也”表示的都是让步关系,但是“虽然 但是”侧重让步和转折, “虽然”引出的让步的事实只能是已然性的事实,而不能是未 然的、假设的情况;“即使”引出的让步的事实则多是未然的,假设的情况,侧重假设和 让步。因此,把“虽然但是”用于对假设事实的让步,则是误用。如:“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绝对不能骄傲,何况我们的工作 作得还并不好呢?”这里因为实际上“工作作得还并不好”

10、,可见“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 的成绩”并不是已然的事实,而只是一种假设,因此不能用“虽然”引出,而要用表示假 设的“即使” ,后面也相应地换为“也” ,构成“即使也”结构,表示假设让步。 词表(三)词表(三) 成语辨析与误用成语辨析与误用 “不刊之论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的意思是十分正确,不能进行更改的言论, “刊”是修改的意思,而不是 刊登的意思,最初出自汉代扬雄的答刘歆书 “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 如:“他的这篇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简直就是不刊之论。 ”这里的“不刊之论”显然属 于误用, “不刊之论”指文章时应该是字字珠玑、不可修改的好文章,而不是“狗屁不通” 的文章,显然说话人是把“

11、刊”理解成了“刊登” ,认为“不刊之论”是“不好到不能刊登 出来的言论”了。 “差强人意差强人意” “差” ,稍微、尚、还;“强” ,振奋。 “差强人意”的本意是“还算能够振奋人心” 。 后汉书吴汉传中有“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 。现在的意思是指大致上能够使 人满意。如:“京沪线上的救护工作,比起其他各线来,还是差强人意的。 ” 需要注意的是, “差强人意”尽管不是“非常使人满意” ,但是还是使人满意的,不能 用来表示不满意的情况。 如:“他的学习总是差强人意,天天都要挨老师的批评。 ”这里的“差强人意”明显属 于误用,说话人要表达的应该是“不令人满意”的意思,不能用“差强人意” 。 又

12、如:“我对学生工作不熟悉,你却偏让我去做学生工作,这不是差强人意吗?”这 一句子中的“差强人意”也是误用,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是“强人所难” ,而不是“还算满 意” ,因此可以改用“强人所难” 。 “屡试不爽屡试不爽” 对“屡试不爽”理解的偏差主要出现在对“爽”的理解上, “不爽”并不是“不高兴” “失败”的意思,而是“没有差错”的意思, “爽”的意思是“差错” ,因此“屡试不爽” 的意思是“经过多次实验都没有任何差错” ,而不是“多次尝试都让人不高兴”的意思。下 面句子中的“屡试不爽”属于误用: “他一直想在这家报纸的主版上留几个铅字,可惜的是他水平不济,屡试不爽。 ”显然, 这里把“屡试不爽

13、”理解为“屡试不中”的意思,是误用。 “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和和“名副其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指流传开来的名声和实际的相符,侧重指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宋 朝华岳白面毒渡:“系船白面问溪翁,名不虚传说未通” 。 “名副其实”侧重名声或名 称和实际的一样,不论名声好坏都可以,而不一定带有“很好”的意思。因此下面句子中 的“名不虚传”属于误用: “到了中学,就要遵守中学的饿一切规章制度,学好中学相应的课程,做一个名不虚 传的中学生。 ”这里的“名不虚传”显然并不一定是“好的名声” ,只是说“中学生”的名 称要和实际相符合,所以应该改为“名副其实” 。 “巧夺天工巧夺天工”和和“鬼斧神工鬼斧神工

14、” “巧夺天工”的意思是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冠绝。 “夺”胜过。出自元 朝赵孟頫的赠放烟火者诗,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 “鬼斧神工”也作“神工鬼斧” ,形容技艺精妙、高超,几乎不是人工所能制作的。出自庄子达生 “梓 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 在强调技艺精巧高超的程度上, “巧夺天工”侧重指胜过天然,而“鬼斧神工”侧重指 非人力所能做到的。因此下面句子中的“巧夺天工”属于误用: “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眉,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这里用“巧夺天工”来形容本来就是天然形成的“苍山” “洱海” ,显然是不确切的,应 该改为“鬼斧神

15、工”来赞美。 “无所不至无所不至”和和“无微不至无微不至” “无所不至”是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多指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礼记大学中有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 “无所不至”明显带有贬义色彩。 “无微不至”是指没有一个细小地方没有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细心和周到。 是褒义色彩较强的词语。因此,下面句子中的“无所不至”是明显的误用: “在些年来,乡亲们对我的照顾,真是无所不至,让我终身难忘。 ”这里用“无所不至” 形容“照顾” ,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改用“无微不至” 。 二二. .解题技巧解题技巧【名师点拨】在熟练掌握上述词表的基础之上,我们结合实例对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旨在提高考 生

16、作答的准确性及速度。希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按部就班地顺序进行,首先讲词表的基础 打牢,其次讲方法融会贯通,再结合历年真题详解进行总体复习,最后通过题型演练做到 选词填空这种题型的全面提升。(一)实词辨析(一)实词辨析学习和掌握近义词辨析的方法,最主要的是从词义上对近义词加以辨析。一般来说,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色彩意义、搭配意义、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 1词语的理性意义词语的理性意义 要确切地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区分近义词的理性意义,一般来说,几个近义词之 间多带有相同的语素和不同的语素,相同的语素是他们意义相近的基础,而不同的语素则 体现着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别。如“亲密” “亲切”和“亲热” ,三个词都有共同的语素“亲” , 意思上也都带有“关系近、感情好、态度好”的意思,但是他们又有不同的语素“密” “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