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6565872 上传时间:2018-03-3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卷第?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 ? ?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赵子富明代的学校制度在中国古代学校发展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和前代相比,学 校的覆 盖面增大、体制更加完备,形成比较有层次 和系统的从 社学书塾到府州县学,再到 国学的三级教育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发展相适应,各级学 校内的考试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现就明代学 校的体制及其考试制度略作叙述? ?明代的初级学校是社 学和各类书塾。社,是 古代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二社学?即是一社之学。宋代就已经有了社学的出现?,明代的社学十分发达,洪武八 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布诏书,要求在全 国各地建立社学,?”实行普及 教育。当时

2、兴办的社学数目很大,据估计各府州县平均有? ?余所。 “洪武以后的各朝统治者也都重 视对社学 的提倡,社学制度一直保持到明朝末年。一明太祖诏建社学的目的是为了敦厚民俗,教化百姓,含有普及教育的性质,后来的社学虽然有一部分仍然保持了这个特点,但相当数量的社学则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 而转为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办学目的。在选择学生、教授内容和培养方向上都具有了新的特点,如徐有贞在苏州府社学记中即谈到苏州府的社学“选长、昊二邑蒙士之秀者充弟子 员而教之,遇三学之士有缺员者,则进其 良以补焉。”? ? 嘉靖龙溪 县志也记载其地 的 社学 中“居正社学,在马平街,专习春秋”,“履正社学,在东河边,专习礼记? ?

3、川说 明 这些社 学的兴 办是和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 联系在 一起的?明代的社学一般都是由地方官员倡导建立 的,地方人士兴办的一般也需要得到官府的认可。叙大多沿用旧有的庙宇,或由地方官捐傣以及地方人士集资兴建,办学经费不由国家负担,而是来源于学校附设的学田、学舍或学生交纳的学费?社学的教师主要由官府任命,资格没有严格限制,有退休的官员、监生、生员以及省儒等。社学在收录学生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按其兴办的目的,有的是普遍收录,有的是择优录取。学生入学的年龄一般在七八岁左右,学习的年限没有具体的规定?学生在学期间所学的内容有文字、音韵、书法、经书以及由政府颁发的政法书籍,如御制大谐、孝顺事实等?学生的

4、出路除部分学生可 以升入府州县学外,大部分 学生要回家从事生产?明代的社学虽然持续的时间很长,但由于它 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以行政力量建立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作保障,所以,实际上处于一种兴废不常的状态,不能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教育组织,加上受到科举制度的有力左右,其教育职能的发挥受到 很大限制。在 明代,属于初级教育范围的学校还有各种书塾,比如有教师自办招收学生的村塾、里塾,有宫宦富室为培养子弟而设的家塾,还有专为同族同宗子弟而设的义塾等?前两种是书塾中的主要部分。里塾、家塾内所表现出的科举色彩远 比社学强烈,明代投身科举的? ?请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知识分子大都经历过这类书塾的学习。

5、书塾的教师中有些人是没有功名决生以教书为业的,即所谓村学究者,也有等待科举,暂借教书为生的生员、举人,如杨栓“为诸生食糜,而家故贫,藉馆谷以糊其口,辄将灯诵读不休。”闭彭应麟为诸生时,“试辄冠军,即负时望,而苦数奇不售于主司,尝教授生徒,务检伤好义,为士论所归。年至四十始领应夭乡书,又五年甲辰成进士?”图这些生员、举人具有科举经验,又有时名,是官宦富室聘请教师的主要对象。他们有时任教的时间很长,如见闻杂记记云?“里中寓公龙训仕终邑博士,初馆播姓,训其父又训其子,历三十年?”? ? 在明代,还有一些地区的读书人专门出外作塾师,如小说鼓掌绝尘中江南生员李八八就曾说到“两京十三眷,各州各府,城市乡村

6、,十个教书先生,到有九个是我江南朋友。”? ? ? 可见明末皖浙一带的读书人出外为馆师的人是很多的。入学延师的子弟一般多在七八岁,入学后先启蒙识字,临仿“上大人,孔乙己”考拳的字书,谓之描朱户”然后背诵文章,再而学属对,进而学破题,习作科举时艺教师讲摹的书籍皆为科举所需的内容,如举人范晋卿为塾师,“说书及经,每岁必遍,而岛,系辞及学入庸每说二遍?”川据李乐所记,他儿时入塾学习,教师尚多授以, ? ?学、孝经诸书,至年四十以后,所见“读者鲜矣”, 流行的是坊间倩人批圈的四书及经书,书塾的教育完全以科举为目的,务求简省,急于功名,不再注意知识与品德方面的培养,于此也可略见一斑?明代的府州县学建于洪

7、武二年? ? ! #,时明太祖诏命天下?“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 ? ? 于是天下府州县都建立了儒学,使明代学校之盛远远超过了前代。各处学校的教师都是由政府任命的,是国家的正式官员,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学都有训导辅助。各地学校的直接领导是各府州县的正官,若校纪不严,学生学业不进,地方守令要受到处罚,明正统以后,在两徽、十三道? 球 撰 澡 黔洋荡宣德时规定“增广生员”名额为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不食察,照例免差役。叫正统以后,各学又设立了附学生员,不限顿数,致使明代在校生员的数量不断膨胀?明初的生员总数有六万余人,

8、到嘉靖时,据估计已有三十余方人? ? ?而到明末已达到五十万人。?,?明初府州县学的教学内容有礼、律、书、射、乐、算等,生员每日在学校“侵晨讲明经史、学律。饭后学书、学礼、学乐、学算?未时学习弓弩,教使器棒,举演重石。学此数件外,果有余暇愿学诏,浩、表、笺、疏、论、碑传者,听从其便“。? 周学习内容尚称丰富?但后来由子科举制度的发展,生员为博取功名,非五经、四书不读,知识面白渐睐小?与社会实际需要相去甚远?学校的教育功能呈规出衰退的气琳,加上教官荒怠,制度松懈,到明后期,府州县学的教育已是徒具虚名了。明代的学校及其考试制度府州县学的生员没有学习的期限,但有黝革之说,明初规定康膳生员入学十年以上

9、无成效者要开除学籍,罚充为吏。? ? 后来凡岁考考居六等者也要 照例黝革? ? 生员的出路 一般是通过科举而入仕,若乡试、会试连捷,可直接入仕?若乡试通过,获举人身份,而在会试中失利,可以举监身份进到 国学后再入仕?若乡试屡试不中,可以贡生身份到 国学,然后授职。生员年老体衰,又不曾考劣者,可以享受冠带荣身的待遇?明代的高级学校是国学,又称国子监?明代的国学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五年? ?,洪武十四年时迁建于南京鸡鸣山下,成祖迁都北京后改北平府学为国子学,但南京的国学仍然保留,所以,明代国学有南、北之别?国学的长官为祭酒、司业,下有典薄、监皿、博士、助教、学正等官,分别掌管文书出纳,监务赏罚和教授考

10、课学生等事?学生称为监生,种类较多?举人落第在监学习的称举监?因父祖官品或功劳蒙恩入监的称荫监?生员由岁贡 到监的称贡监?因输粟、输草、输银 而入监的称例监?此外,在国子监学习的还有公主和勋戚子弟以及一些外国留学生。明代的国学实际上是一所国家的干部学校,学生完成学业 以后基本上都要出任国家的各种官员,故明初国学在教育与管理上相当严格细密?监生日常的功课有背书、讲书、作文。写字犷每三日青次书?要背诵大浩、本经、四书各一百字,还要通晓义理,如背诵 讲解全不通者,要痛打十板?每月要作文六篇,本经义、四书义各两篇,诏、浩、表、章、策论、判语、内科内选作两篇,不作者要予以痛打。每日还要写仿书一幅,幅十六

11、行,行十六字,字体不限,但要端楷,违者也要痛打? ? 国学还有考核升堂制度? “生员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堂?一年半之上,文理通畅者,许升修道、诚心堂?坐堂一年半之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根据学员的学力划分成三级循序升级制度,从而确保监生的学习质量?按照 此规定,监生在监学习要三年左右?国学中又有拨历制度,即让监生经过国学学习后到政府各个部门实习一段时间,以提高监生的实际办事能力,然后根据其表现决定是授予官职,还是回监继续学习?明初,由于官吏缺乏,所以监生很受重视,监生往往初授官就有被任为省布政、按察使者,正统以后则大都授以州县之职,至明后期,监生的地位日益下降,能

12、得到州县正官已不是件容易之事了。娜?明代的学校制度相当完善发达,从地方到中央,从初级到高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明代的学校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机构,实际上,它是封建国家阐扬政教和培养官员的场所,这一点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学校的教育内容和发展?从形式上看,明代的学校虽然区分为初、中、高三级,但教学内容实际 上基本一样,在传授知识、提高能力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台阶式的教育体系,而且由于其学习内容的偏窄,也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其次,明代的学校受到了科举制度的有力左右,学校内的教学完全围绕着科举制艺而进行的,而随着科举制度的没落,学生只需要机械地模仿那些缺乏生气的八股文字,就可以

13、谋取功名,学校应该具有的那种传道解惑、问难辨疑的作用已变得无足轻重,因此,明代学校的衰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因为受到隋唐以来科举考试制度的重大影响,明代各级学校中的考试制度也相当繁多严密,现略述如下?社学与书整的考试明代的社学中即有考试制度,洪武二十四年? ? ?时就曾通令全国的社学 要讲诵大浩,每隔三年教师要带领学生 到礼部参加考试,方式为口试背诵,按其所能背诵的多寡予以赏赐。川平时社学教师对学生要“计日课功,期于见效”?吻“每月 朔望,教读领童生诣县作揖,提调者正以句读,量行奖与”。川社学中考试的结果对学生的前途影响不大。书塾之内也有考课,学生初入学属 于 启蒙

14、阶段,考课的目的主要是考验学生背诵经书的熟练程度,或由教师出对子让学生练习 回答,或摘取经书的章句,由学生习做破题,继而则由教师出题目,学生仿照科举时文做文章,然后教师给予批评指点。但由于书塾之内没有升降进退之制,所以,这些考课也如社学 一样,对学生的前途无大影响,只起督促作用。府州县学的考试明代属 于府州县学范围的考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 ?童子试明代对未取得府州县学生员资格的读书人不拘年龄少长,均称为童生,其所参加的入学考试即为童子试?明朝初年,对生员的入学没有严格的考试规定,只是由地方守令“躬亲相视,人才俊秀,容貌整齐,年及十五之上,已读论、孟四书者,方许入学”。川大约在正统前后,设立

15、了童子入学考试制度,童子试一般分为三级,即县试、府试、院试?县试的主考是县令,府试的主考是知府,院试的主考是督学?参加童子试的人很多,如据叶梦珠所记,崇祯七年时娄县参加童子试的考生不下二、三千人。考试之前,县里要搭起蓬厂,将桌凳按号排列,并用竹木将其固定,不能移动。各条通道栅门都有官役把守,不得提前开放。考试前童生在广场集合点名,然后唱名发卷,卷上已编好了坐号,童生按号入坐。考试题目各号不同,暗藏于卷纸之后,等到考场封 门后,才告诉考生题目所在。伽?府试、院试的情形也大致如此,只是铺张的程度“等而上之,府则视县三倍矣。再等而上之,学院则又视府十倍矣”。“若学院则供帐之盛,拟于王侯,为诸上台冠,

16、而规矩严肃,视场屋有加焉”。?急?县试、府试、院试的场面 虽不同,但考试的 内容却大致相同,据张文麟所记,他在弘治十一年参加县试,考试的内容有心四书、本经、论、策各一篇?府试时为本经、论各一篇,院试时仍为四书、本经、论、策各一篇。一般说来,县、府二试比较容易通过,而决定去取的院试则要困难一些。张文麟县试时颇为县令称道,府试时为第二名,而院试则落榜。在明代,凡入学生员可以免除摇役,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一些富家大族争欲遣子弟人学,于是“干托纷然,甚至有行贿赂者”? ? 叶梦珠也谈道,童生“凡欲府取者,必求婿绅荐引。闻之前辈,每名价值百金,应试童生,文义虽通,苟非荐刻,府必不录”?”?顾炎武也指出“今之生员,以关节得者十且八九矣”切可见,这种考试并不是十分公道的。? ?月课季考月课季考是由地方守令和教官主持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